威虜城建於元代,周三里三。明初置衛,衛指揮使司駐此。顧名思義,這兒定是漢民族邊疆所在。
在從河西走廊通往蒙古大漠的咽喉通道上,多有這樣充滿大漢族味、刀兵味的要衝堡塞,如鎮夷峽、鎮朔墩、平朔城、威遠衛、遮虜障……這都是冷兵器時代農牧對峙的產物, 有了它們, 被逐入草枯水苦北漠的胡虜只能“西南望祁連,可憐淚漣漣 "。
風吹日曬使寬厚高大的城牆在比它更堅韌的歲月面前頹廢成一串串背著沉硬鹼土殼的山丘,像一串串大大的墳冢。我有時站在上面便不由地大喊大叫幾聲,但聲音並不如鐵馬甲士在垣內狂奔衝撞般迴蕩——稜角已鈍的城垣已不閉合,多處已被夷為田地或挖去墊了附近人家的房基 。這聲音也幻化不成無數婦孺的哭聲裂肺撕心——我那時還小,沒有這樣的經驗和想像。大土丘多處在“深挖洞,廣積糧”的號召下被掏空。那時的我和大人們一樣相信“蘇修”“美帝”的核子彈也炸不塌它,可現在它已多有坍塌, 未塌的倒成了人丁興旺的鼠類和倖存的野雞野兔冬日躲風夏日避暑的好地方。不知在附近莊稼地里吃飽肚子然後在人們掏掘的洞中睡眼惺松的它們是否感謝人類, 是在感謝古人壘土, 還是感謝今人掘洞、種禾……
垣內長滿了耐旱的白刺、駱駝刺、鹼蓬、黃毛頭等牛羊不屑的惡草,古時的銜市房舍已了無蹤跡。城中央有一條橫貫東西的大土埂, 我猜想那便是這威虜衛中的柏林圍牆——在這塊版圖上有幾處這樣的“蒙漢”或“滿漢”同城而隔或兩城並峙的所謂“雙城”。柏林圍牆分割過的是兩種勢力和政治制度, 這道牆卻分割的是兩個同胞異俗的兄弟; 柏林圍牆已被柏林人民推倒了, 這道牆卻躺在那兒無力地想明證點什麼、提示點什麼——其實這兒很少有人來。
破城內西南角有一眼泉,當年城址顯然便是因泉而設的,只是很久很久以前給被驅遣的胡人用氈子堵死了泉眼,失去噴涌之態。大搞農田水利建設時公社曾組織上千青壯勞力、動用幾十台抽水機來挖,但也枉然。現在眼前是一汪黃澄澄半死半活的水,那裡面有不少黑脊的魚。據說它們總不肯上鉤,上了鉤也不能吃,有毒。傳聞有兩知青用炸藥炸了半袋魚, 整個知青點知青便都上吐下瀉, 那兩個炸魚的知青見水的下半身也青腫潰爛了。後來我在學到“怨毒”這個詞時忽然想到了這一汪水。
城垣南面最高處有座對我來說高聳入雲的鐵塔,但它決不是古蹟,據說是廢棄的航標塔。很像現在“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在到處建的那種。它如果不倒下,現在完全可以轉售或租賃給“中國移動”或“中國聯通”,鄉政府也可藉此創點收——見笑了,這或許只是我一廂情願或鹹吃蘿蔔淡操心。它是我童年記憶中的最高海撥。同伴中有體壯膽大者往往可順著鐵梯爬到頂端平台上去。上面的人在雲端呼喊歡笑,下面瘦弱怯懦如我者只有仰面張口羨服的份。有時聽見上面的笑聲有些詭秘, 隨後便疑惑無雲的晴天怎么會下雨, 再後來口中鹹鹹的,才知上面的人正在撒尿。昨日給女兒教“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時竟又想起這一情節, 不覺大笑起來,女兒有些莫名其妙, 妻子罵我神經病。這座高聳入雲的鐵塔因被附近村民卸掉了低層的部件而在一個大風之夜一聲脆響而訇然倒下了。它和它腳下的城牆完全是兩種狀態的倒下, 像人的倒下一樣,有緩慢, 有猝然;有悲涼, 有悲壯,有悄無聲息, 有驚心動魄,有天災,有人禍……
我去破城, 不儘是為了玩耍, 主要是為了到四姐家尋西瓜吃——破城西面有大片的西瓜地, 每年總有一、兩塊是四姐家種的。這兒的西瓜又大又甜,遠近聞名, 不時會有外地拉瓜的車駛進田間道。前天四姐夫僱車到我工作的地方賣瓜,給我送兩蛇皮袋, 卻都是碗大暈頂的歪瓜, 不等我失望, 姐夫忙解釋:“旱的!”第二天姐夫回去, 車裡的瓜似乎沒少多少, 姐夫也一臉的灰氣。今天的我們很難想像北涼王子沮渠牧犍將這裡作為孳畜之地時,這裡曾“小溪遍地, 流水潺潺, 水清草茂, 綠樹成蔭。”王子“小憩籍草坐, 小鳥啼啁啁。握竿欲垂釣, 溪水碧波流”的生活讓我嚮往得有點忘了時空。要是這兒繼續讓王子的後裔放牧而又不超載, 會怎么樣?因為這兒遠在我國東西走向的“400毫米天然降水線”以北,專家講,這種地方只宜放牧,不宜農耕。如果康熙年間的肅州通判毛鳳儀不從鎮番(民勤)移民墾種而或後來不繼續移民墾種,會怎么樣呢?我或許仍是個民勤人,但有何妨,即使是山西大槐樹下人,又有何妨。或許這都不是這兒旱而成災的真正原因,遠在東太平洋的厄爾尼諾才是罪魁禍首,咒罵他我們似乎更痛快些!
位於討賴河綠洲腹地的威虜衛為什麼沒繁榮發達成轄府駐地或商貿集鎮而和遠在戈壁荒漠的關塞一樣只成為遺址呢?翻翻地方志,關於它零星的記載似乎告訴我原因——幾乎人禍!
永樂初,“本衛(威虜衛)軍戎獲功, 斬虜首級, 勘官御史趙春以為殺降, 欲致獲功官軍於死地, 因以致民叛亂”民眾遣逃, 城堡空虛, 遂於永樂三年裁威虜衛。
清雍正四年,吐魯番頭目伯克拖、馬忒木等率眾歸附,被安插於此城。長與附近安插各部互相攻殺,朝廷委任駐肅州直隸州王子莊分州州同一員, 專司水利並彈壓當地安插的吐魯番部族。乾隆年間,該部族返回新疆, 城堡空墟, 遂稱威虜破城。
清未, 政治腐敗,此地官匪橫行、橫徵暴斂, 再次出現人口外流和經濟衰退的蕭條景象。清末彭達志的《夜宿威虜壩》寫道:“滿目蕭條色, 冬高夜月幽。荒城遺址在, 古廟寒鴉啁。戶戶炊煙斷,人人星火流。風雲起萬變, 草木也生愁”
站在最高的土丘上, 能看見東北面古城鄉政府的嶄新三層辦公大樓, 今天是星期一, 鄉幹部是否正在開會安排抗旱或退耕還林還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