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地處榮成市東南端,為威海市委、市政府正縣級派出機構,由榮成市委、市政府代管。定位打造產業發展更有高度的實力新石島、城鄉建設更顯維度的精緻新石島、社會治理更具深度的幸福新石島、幹事創業更富熱度的活力新石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島
  • 外文名:ShiDao
  • 行政區類別:縣級 
  • 所屬地區: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 
  • 地理位置:山東膠東半島 
  • 面積:270 km 
  • 下轄地區:港灣街道、斥山街道、寧津街道、王連街道、東山街道、桃園街道 
  • 政府駐地:斥山街道雙山東路589號 
  • 電話區號:0631
  • 郵政編碼:264300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人口數量:21.7萬 人 
  • 著名景點:赤山風景區、東楮島風景區 
  • 機場:威海大水泊國際機場 
  • 火車站:榮成高鐵站 
  • 車牌代碼:魯K
  • 方言:膠遼官話 
  • 海岸線長:125公里 
歷史沿革,基本概況,產業發展,港口建設,精緻城市,科技金融,濱海旅遊,紅色人文,民間文化,海上用工,

歷史沿革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石島老照片
石島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類聚居,隋唐時期成為東部沿海重要商埠。孫中山先生曾在《建國方略》中兩次提到石島,將其列為全國15個重點漁業港口之一。
石島建制在歷史上迭經變更。
清末屬雲光都,民國初期屬第六區,1930年屬第七區。
1945年設為特別區。
1946年改稱石島市。
1954年成立石島縣。
1956年撤縣劃鎮。
1966年改為石島公社。
1982年設立石島鎮。
1999年與石島灣省級旅遊度假區實行鎮區合一。
2000年與斥山鎮合併為石島鎮。
2001年與王連鎮、東山鎮合併為石島鎮。
2005年1月,石島撤鎮設石島管理區,將石島鎮和寧津鎮整建制劃歸石島管理區;石島管理區作為榮成市政府的派出機構,隸屬榮成市人民政府,規格為副縣級。
2020年11月,石島管理區與威海(榮成)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實行園區合一,為威海市委、市政府正縣級派出機構。由榮成市委、市政府代管。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石島城區遠眺

基本概況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位於山東膠東半島榮成市東南端,三面環海,因“背山面海,遍地皆石”而得名。陸地面積270平方公里,海岸線125公里。距韓國94海里,是山東半島離韓國最近的區域。
2005年設立石島管理區,2020年11月與威海(榮成)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實行園區合一,為威海市委、市政府正縣級派出機構,由榮成市委、市政府代管。轄6個街道、13個部門、148個行政村、20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21.7萬,常住人口18.4萬。
轄區內坐擁中國北方最大的民眾性漁港——石島漁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石島港,國內外客商來往頻繁,素有“北方小香港”的美譽。
石島北依桑溝灣,中南部環抱石島灣,西南部還有一處王家灣,其中石島灣內水面寬闊,分布著多處天然良港。
石島屬溫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空氣溫潤,四季宜人。年平均氣溫12.1℃,年平均日照2600小時左右,年平均降水量900mm左右。
石島距離威海大水泊國際機場38公里,不到40分鐘車程;距離榮成高鐵站27公里,約30分鐘車程。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石島區劃

產業發展

依託榮成市“5+2”產業鏈,聚力打造 “工、鮮、能、港、游”5條獨具石島特色的產業鏈。2021年納稅總額過千萬企業18家、地方級稅收過千萬企業1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9家,其中,4家躋身威海財稅貢獻50強。
工(船舶海工和高端裝備製造業)
轄區內擁有黃海造船有限公司、榮成造船工業有限公司、威海華東修船股份有限公司、威海石島重工有限公司等船舶修造、配套和高端裝備製造等規上企業10多家,年造船能力75萬載重噸,客滾船、重吊船分別占國內市場份額的60%、80%,是山東省重點船舶工業聚集區和優質造船基地。
其中重點骨幹 企業黃海造船有限公司建造交付的“渤海金珠”大型客滾船是我國第一艘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150米以上大型客滾船;2019年交付的“中華復興”為國內建造的亞洲最大客滾船;出口法國的400箱客貨船“Aranui5”(阿拉努伊5)被外媒稱為“中國為國際市場建造的第一艘豪華郵輪”,其大型豪華客滾船、大型貨櫃船建造已形成國際化、批量化、系列化和專業化。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黃海造船有限公司全景
威海石島重工有限公司作為山東省乃至國內重要的高端裝備製造企業,涵蓋了石油化工、核電、海上石油以及新能源裝備等領域,迄今已有多項產品填補國內空白,大型壓力容器製造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同行業前三強。
鮮(海洋食品和生物科技產業)
石島海洋經濟發達,擁有中國北方最大的民眾性漁港——石島漁港等各類漁港、碼頭19處,大馬力漁船上千艘,年上岸海產品近200萬噸,大宗漁貨年交易集散量近600萬噸,2021年漁業總收入405億元,占榮成市37.7%。
擁有泰祥水產食品、海都食品、山東藍潤集團、南光食品、廣信食品、銀海水產等規上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和海洋生物科技企業近70家,年加工量150萬噸,冷鏈總庫容達170多萬噸,是國內最大的鮪魚、魷魚、冷凍調理食品等倉儲物流、交易集散和精深加工基地。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泰祥水產食品有限公司
立足良好的產業基礎,當地把預製菜產業作為推動新一輪海洋食品轉型升級的重要契機和突破口,眾多本土企業正以“八仙過海”之勢,在這一新賽道上各顯其能,推動預製菜產業發展蹄疾步穩,茁壯成長。
能(新能源產業)
新能源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擁有華能、國核兩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總投資1400多億元,總裝機容量826萬千瓦,全部達產後,年上網電量580億千瓦時,產值約200多億元。其中,全球首座四代商用高溫氣冷堆2021年12月份成功併網發電,“華龍一號”是“十四五”國內首個獲準開展前期工作的核電項目,清華大學寬能譜超高通量實驗堆是“十四五”國內涉核領域重大科技設施項目。
當地堅持做大能源供給線、做長衍生套用線、做強科技人才線、做實裝備產業線、做優服務保障線的“五線並進”發展戰略,引進更多上下游產業鏈項目,推動更多本土企業進軍新能源領域,打造一核引導、多能衍生的“國際能谷”。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華能石島灣核電站
港(臨港貿易產業)
石島依港而生、靠港而興,港口是當地對外開放的重要橋頭堡。轄區內石島港毗鄰我國海上南北運輸大通道,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年貨物吞吐能力可達1000萬噸,年均途徑及錨泊船舶15萬艘次。
石島港擁有萬噸級泊位11個,最大泊位5萬噸,獲批進口冰鮮水產品等7個口岸資質,先後開通了石島至韓國仁川、韓國群山、日本神戶的海上客貨班輪航線;至韓國平澤、釜山、日本東京、門司、博多以及青島、廣東的貨櫃航線等各類海上航線 15 條,是國內通關效率最高的中韓海運快速通道。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往返於石島與仁川的“華東明珠”客貨班輪
近年來,當地深入挖掘港口周邊腹地潛力,積極拓展大件裝備運輸、包船出口等新業務,以及保稅物流、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推動石島港由單一交通物流平台向多元產業集聚功能轉變,做足以港興區、港城共榮的文章。
游(文旅康養產業)
石島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名勝古蹟眾多,旅遊資源豐富。截至2022年10月,擁有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石島赤山風景區、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東楮島風景區,桑溝灣等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省級休閒海釣基地等10多處,海岸線上還分布著“十里古鄉”以及“花村”“畫村”“漁村”等中國傳統村落6個,省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鄉村旅遊重點村30多個,獲評省級旅遊度假區、中國慢生活休閒體驗區。轄區內寧津街道為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鎮,寧津街道東楮島村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近年來,石島管理區圍繞打造“農文旅康養融合帶”戰略發展目標,以旅遊產業大項目建設為抓手,積極豐富旅遊業態,推進農文旅產業融合,促進全域旅遊提升。依託125公里濱海觀光線,突出主題與功能差異,規劃了濱海休閒康養區、海洋牧場集聚區、漁港文化體驗區、都市親海娛樂區、新業態培育區、農業旅遊拓展區6個旅遊功能區,將貫穿4大灣區、6個街道的20多處沿海景點、美麗鄉村等農文旅資源一體串聯,打通全域旅遊“大動脈”。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俯瞰石島灣風光

港口建設

石島新港
石島新港始建於1999年,由石島集團投資興建,2001年8月獲批為國家一類對外開放港口。港區面積80萬平方米。碼頭岸線5460多米。擁有泊位24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14個,為常年不凍港。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石島新港全貌
石島新港地理位置優越,是海上南北的交通要道,海關、檢驗檢疫、邊檢、海事等口岸查驗部門駐港現場辦公,碼頭各類專用機械設備齊全。
石島漁港
石島漁港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民眾性漁港,位於山東半島東端的石島灣內。港灣內波平浪靜,冬不結冰,航道平整,水深等自然條件良好,被譽為天然避風良港。
石島漁港陸域面積12萬平方米,水域面積30萬平方米,碼頭總長1230米,作業寬度30米,岸線總長1390米。能夠滿足2000艘漁船的停靠、避風、修整、供給。年靠泊各類漁船15000多艘次,年卸港量10萬噸左右,其品種主要有帶魚、鮁魚、黃花魚、魷魚、鯷魚等。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石島漁港千帆競發
石島漁港於2020年9月被農業農村部批准為第一批國家級海洋捕撈漁獲物定點上岸漁港。良好的自然條件,完善的配套設施,使石島漁港逐步成為集漁港避風、漁業生產休整、漁需供應補給、水產品流通與信息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大型漁業產業化基地。

精緻城市

規劃控制區131平方公里,建成區65平方公里,公共綠化525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42%以上,市政道路總長260公里,污水日處理能力10.4萬立方,城鄉環衛一體化覆蓋率、建成區工業污水處理率、自來水普及率、天然氣管網覆蓋率均達到100%。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濱海公園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石島公園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鳳凰湖公園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大魚島公園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鳳凰湖城市書房夜景

科技金融

擁有威海級以上科技創新平台64個,高新技術企業2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2家,與清華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50多家高校院所開展130多項合作,共建武漢理工威海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上市掛牌企業20家,各類金融、保險機構26家。
2020年6月入駐榮成石島的武漢理工大學威海研究院,由武漢理工大學與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共同投資建設,以助力石島和整個榮成工業轉型及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發揮武漢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學科優勢,打造多個研發中心和創新創業基地。除開展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研發及成果轉化外,武漢理工大學威海研究院還建立一支擁有教授、副教授、青年博士、碩士在內的研發隊伍,為區域工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和人才支撐。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武漢理工大學威海研究院

濱海旅遊

石島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名勝古蹟眾多。截至2022年10月,擁有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石島赤山風景區、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東楮島風景區,桑溝灣等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省級休閒海釣基地等10多處,中國傳統村落6個,省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鄉村旅遊重點村30多個,獲評省級旅遊度假區、中國慢生活休閒體驗區。
赤山風景區
作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赤山風景區占地12.8平方公里,是以赤山法華院為主線,集濱海風情游、山海景觀游、漁業民俗游、宗教朝聖游於一體的省內著名山嶽型景區和中、日、韓三國文化交流的平台。
景區森林覆蓋率高達95%以上,被譽為“天然氧吧”。山中古寺佛塔,曲徑通幽,溪水潺潺,林間花木彌香,百鳥婉轉,自古就有“海外仙山”“神之故鄉”的美譽。
赤山歷史悠久,以“港通五洲,寺連三國”而聲名遠播。公元807年,新羅(今韓國)人張保皋應徵唐朝軍隊,因武藝超群,作戰勇敢,功勳卓著而成為“武寧軍小將”。張保皋徵得唐皇同意,於唐穆宗四年(公元824年),在赤山浦(今石島灣)建立寺院。因建院時請來的首批僧人屬於天台宗,誦讀的是《法華經》,故取名“法華院”。 公元828年,張保皋回新羅之後,致力於新羅、中國和日本三國之間的海上往來,開闢了當時的“海上絲綢之路”。
公元838 年,日本高僧、日本天台宗第三代座主圓仁法師,為天台宗未解教義入唐求法九年零七個月,期間往返赤山三次,在此滯留時間共兩年零九個月。他根據親身經歷寫就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被後人譽為東方三大旅行記之一,是研究唐代社會經濟文化以及中日兩國友好關係的重要史料。張保皋和圓仁的到來,使赤山成為佛教勝地和中韓日三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地。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赤山風景區
景區內擁有膠東千年古剎——赤山法華院、大型動感音樂噴泉——吉祥平安谷、巨型海神像——赤山明神、膠東民俗文化博覽園——榮成民俗館,以及赤山禪院、張保皋傳記館、世廉雅石館等景點。
每到四月底五月初,景區內上萬株櫻花競相開放,成為聞名膠東的賞櫻打卡地。
東楮島風景區
東楮島村位於石島管理區寧津街道,三面環海,一面通陸,擁有9.8公里長海岸線,5公里天然優質沙灘,300畝天然趕海灘涂,盛產牡蠣、海參、扇貝等海產品。島、灣、礁、灘匯集,使東楮島村成為一處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旅遊勝地。2016年底,在東楮島村基礎上打造而成的東楮島風景區獲評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先後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最美古村落、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基地等榮譽稱號。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雲霧中的東楮島風景區
東楮島風景區由海草房群落、海上平台觀光、趕海垂釣體驗、浪漫沙灘休閒、鄉村記憶館、漁家樂餐飲等多個特色項目組成,並擁有娘娘廟、觀海亭、百年楮樹等多處人文和自然景觀,是集旅遊、運動、商務、休閒娛樂及配套於一身,涵蓋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的旅遊景區。
桑溝灣海洋牧場
位於北緯37°的桑溝灣是中國最東端的海灣和日出最早的海灣,這裡波涌柔緩,水質優良,海產豐盛,是海洋生物十分喜歡的索餌場和繁育場。
桑溝灣海洋牧場位於桑溝灣南部海域,牧場內有北方最大規模的海上網箱養殖群,漁民們常年“吃穿住”在海中漂浮的房屋中,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牧海而耕,形成了一道海上特有景觀。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桑溝灣海洋牧場
桑溝灣海洋牧場是集海上觀光、休閒旅遊、海洋科普、人工魚礁於一體的多功能海洋牧場。牧場海域面積2700餘畝,2014年被山東省漁業廳首批授予“桑溝灣省級休閒海釣基地”和農業部授予“國家級休閒漁業示範基地”稱號。
遊客可乘船海上觀景、餵食海鷗,並登上海中平台體驗逗弄河魨、無鉤釣魚、貝類採摘,品嘗自己採摘、大鍋蒸煮的新鮮貝類,享受地道的河魨魚大餐。
畫村”牧雲庵
牧雲庵,是遠近聞名的漁民畫村,村內牆壁上繪刻著揚帆遠航的大展宏圖、滿倉而歸的喜樂圖等巨幅壁畫。村中還專設有一個常年開放的“美術創作展覽室”,展示近200多件作品,其中有國畫、油畫、年畫、連環畫、書法和剪紙等,是村民幾十年創作的一個縮影。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牧雲庵村牆壁漁民畫
該村有80多幅作品參加了市、省級及全國的美術畫展,有20作作品獲獎,有20多幅年畫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有400多件美術作品在各級報刊上發表。剪紙在該村也有悠久歷史。隨著經濟的發展,他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美的同時,也在追求著精神生活的美,把舞文弄墨當作一件高雅事。
百年花村”車腳河
地處赤山腳下的車腳河,是聞名全國的“百年花村”,由北車腳河、西車腳河、南車腳河三個自然村共同組成。這裡由於受海洋性氣候影響,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非常適宜花卉栽培和生長。車腳河的養花歷史悠久,早在明末清初就已開始了規模化的庭院養花,經歷300多年的發展歷程,花卉種植已成為村里主要經濟支柱。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百年花村”局部
這裡的花卉以茶花、杜鵑、桂花、雲松等為主,品種繁多,僅杜鵑、茶花就各有幾十個品種。其自行培育的“桃紅”杜鵑曾在全國園藝博覽會上獲得銀獎。現已是山東省最大的杜鵑、茶花養植基地。“人人是花匠,戶戶有花房”是這裡的真實寫照,村民戶均養花在800株以上。
“漁村”大魚島
大魚島建村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大魚島人耕海牧漁,艱苦奮鬥,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國最大自然漁村”。
當時,村里湧現出了傳奇的女子“三八船 ”,捕撈量連續榮獲山東省同馬力漁船第一名。同時,大魚島村創造了村集體年捕撈總量、對船產量、網均產量、單品種產量等多項紀錄,成為全國漁業戰線的一面紅旗,被譽為“海上大寨”。
大魚島的自然景觀和漁村風情,曾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前來寫生、創作,村中留有吳冠中等大師的書畫作品。《漁島怒潮》《海上明珠》《怒海輕騎》《海上生明月》《下課以後》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10多部電影,都曾在大魚島取材或取景拍攝。1976年,荷蘭導演尤里斯•伊文思拍攝的《愚公移山》系列紀錄片之一《漁村》,多方位展示了大魚島人的漁家風貌。
海草房
海草房民居,最早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沿海先祖用海草築巢而居;從秦漢至宋金時代,它的製作技術有了很大進步,形成基本格局,被劃定為生成期;到元明清時代,成為繁榮發展階段,奠定了當地沿海區域海草房民居群落基礎。
海草房“以石為牆,海草苫頂”,具有“冬暖夏涼、居住舒適、百年不腐”等特點,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石島當地現存海草房近3000間,主要集中在寧津東墩、東楮島、馬欄耩以及東山崮山前村等一帶。其中最古老的海草房始建於清朝順治年間,已有350多年歷史,現保存完好,被譽為 “國內生態民居的活標本”。
千年古樹
石島當地現存400年歷史以上古樹數十株。其中寧津街道渠隔、東蘇家兩村一雄一雌兩株古銀杏樹已跨越千年。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渠隔千年銀杏樹
每到11月中下旬,便迎來 “千年銀杏披金裝,落葉紛飛入畫來”的盛景。此外,東蘇家村還存有一株800餘年的朴樹(俗稱灰棗樹),樹高10餘米,主幹徑圍約5米,遮陰達100平方米,是我國同樹種中罕見的老者。
留村墓群
留村墓群位於寧津街道留村西南,為程氏祖墓。原占地13畝,曾有石墓四十餘座。現有7座保存較為完好。石墓為球形,花崗岩砌築。保存較好的一座高2.3米、腹徑17.5米。底層多作八角形台基,飾有獅獸花草浮雕。台基前方,一般坎有碣銘,銘文多半風化剝蝕,可辨者有元代元統三年(1335年)。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留村元代石墓群
作為如今我國歷史悠久且地表封石依然完整的石墓群,留村墓群於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桃園漁家民俗度假村
石島桃園漁家民俗度假村位於石島灣省級旅遊度假區內,北依秀麗的朝陽山,南臨碧波浩渺的石島灣,西南是石島灣優良的海水浴場。因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相似而得名。這裡冬暖夏涼,四季宜人,有山、有海、有灘。可登山望遠,亦可下海怡情;曉可觀海上日出,夜可啖魚蝦之美,是休閒度假的理想之所。
天后宮
天后宮位於石島城區中心,面南而座,為三進廟堂式結構,布局嚴謹別致,造型古樸壯觀。自1991年開放以來,遊客絡繹不絕。明末清初,山西洪桐縣王一德,於乾隆十六年在此建天后宮,宮殿共分三進,為當時膠東一帶較大的廟宇之一,據傳當時進香朝拜者絡繹不絕,曾盛極一時,後被人棄之。為保護古蹟,弘揚民族文化,1991年初,當地政府投資50萬元精心修復了天后宮後樓大殿、廟門、戲樓、廳院,現今,院內奇石名雕精彩紛呈,吸引眾多遊人前來觀賞。

紅色人文

石島是革命老區,威海第一個黨組織在此設立,先後走出37位副軍職、11位省部級以上領導幹部。
龍山革命紀念館
龍山革命紀念館位於榮成市石島管理區東山街道龍山前村,1931年,榮成境內第一個黨組織,也是威海第一個黨組織——榮成縣臨時革命委員會在這裡成立。展館主要介紹榮成縣早期黨組織的發展壯大、武裝鬥爭、根據地建設及黨政軍領導和英烈事跡。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龍山革命紀念館
谷牧舊居
谷牧舊居是位於寧津街道東墩村的一棟海草房,於2014年9月完成修繕並對外開放。舊居內一南一北兩個宅院,復原了谷牧同志少年時代讀書和生活的場景。
谷牧,本名劉家語,1914年9月出生於寧津街道東墩村,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國經濟建設戰線的傑出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十二屆中央書記處書記,曾任國務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舊居旁邊設立的谷牧傳記館,展示了谷牧同志的生平事跡和各個歷史時期的光輝業績,陳列了谷牧同志親屬捐贈的紀念品。舊居和傳記館用豐富詳實的圖文以及一系列珍貴實物,展現了谷牧同志為黨、為國家、為人民鞠躬盡瘁的愛國主義情懷,展示了他正直嚴謹的作風、平易近人的態度和心繫家鄉的情懷。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谷牧舊居和谷牧傳記館
谷牧舊居先後被批准為“威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威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東省黨史教育基地”。

民間文化

石島海文化底蘊深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漁文化”(漁家大鼓、漁家秧歌、漁民號子), 集中展現了當地漁家兒女鬥風浪、迎豐收、慶團圓、合家歡的喜悅心情,以及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是當地漁村必不可少的慶祝活動表演內容。石島民間藝術人才輩出,在書畫、奇石、收藏、根雕、剪紙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先後有多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藝術家”稱號。
石島漁家大鼓
又稱作“石島大鼓”,始創於明清時期,是從當地民間發展起來的一種器樂演奏形式。多在出海之前、慶祝豐收、漁家重大活動之時表演。過去的鑼鼓十分深沉、舒緩,甚至有些蒼涼,演奏中休止符的使用,使人感到對未來充滿著懸念。上世紀90年代初期,當地文化站壯大鑼鼓隊伍,並對大鼓的曲調進行了改進和完善:一是變單打為群打;二是去掉了每套的手鑼、小鈸等小件,增加了鑼、鈸各一的組件;三是根據時代精神,加強了歡樂氣氛;四是改二鈸指揮為一人總指揮,從而使鑼鼓的音樂性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陣容更加宏大,氣勢更加壯觀,表現了當地人們在與風浪鬥爭中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勇於拼搏的信念。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石島漁家大鼓表演
漁家秧歌
石島在明清時期就發展成為漁業捕撈的聚集地。漁家秧歌,就是在這樣的海洋地域和漁業繁榮的歷史條件下逐漸演變形成的。
漁家漢子出海前和出海歸來,村裡的婦老、孩童會自發地以一種熱烈、喜慶的扭、跳、擺、逗的秧歌形式送迎,配上特有的海帶、海貝、海參、魚蝦等形象道具,透著濃重的海韻文化特色,洋溢著大海的味道,深受民眾喜愛。
漁家秧歌的舞蹈動作來源於海上生產和漁家生活,包括:扇子舞,身著漂亮服裝的表演者,腰肢扭動,雙臂抖扇,風姿綽約;海帶舞,一抖一鋪,取自人們平日裡晾曬海帶的基本動作;海貝舞,兩扇貝殼一開一合,活靈活現;海參舞,形似海參的褐色大刺滾子晃動蹦跳,很是逗人;彩綢舞,女人揮舞彩綢,似雲如霞飄然於舞台之上……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漁家秧歌表演
漁家秧歌,體現了漁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嚮往,延續了榮成石島傳統文化的生命,承載著漁民勇闖大海、不畏驚濤駭浪的精神,記載了漁家人凝心聚力、團結協作的精氣神,增強了漁家兒女之間團結奮進、凝聚人心的力量,樹立了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
漁民號子
“嗬來嚎,嘿——嚎……”每當這氣沖雲霄的漁民號子聲劃破雲天之際,漁家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與狂風巨浪搏鬥的畫面似乎呈現於眼前。世世輩輩的海上生活,造就了漁民們純樸、豪放、粗獷的性格特徵。
勤勞勇敢的漁民在長期與大海、大風、大浪的抗爭中,在繁重的生產實踐里,創造出了極具地方特色的漁民號子。它作為漁民生產勞動中的古老歌謠和精神號令,在石島當地廣泛流傳。漁民號子既有鼓舞情緒、調節精神的作用,又有指揮生產、協調動作、統一行動的功能。
漁民號子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中,由最初簡單的音節、無調子,逐步演變為有調式和唱詞,且內容豐富的藝術形式。其音樂性、節奏性、實用性與生產勞動緊密相連,形成了現今氣勢雄渾、喊唱交替的漁民號子。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漁民號子表演
漁家號子以其獨特的地域特色和鮮明的民族形式,深深紮根於膠東沿海民眾的豐厚沃土之中,世代發展、輩輩相傳。
剪紙
石島民間剪紙技藝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在發展中逐漸成為了一種相對獨立而存在的傳統民間藝術。石島民間剪紙題材多為生活場景、花鳥魚蟲,以體現人民積極進取為基調的豐收景象、喜慶場面為主,現今更多的成為表現海韻和歷史記錄的一種藝術形式,與其他各項社會活動相結合,既有觀賞價值又有傳承功能。石島民間剪紙,作為剪紙大家庭中的一員,既具有大多數剪紙所共有的剪刀技法,又具有獨特的刻刀技藝,反映時代風貌的同時又擁有著濃濃的膠東特色,具有重要的觀賞和收藏價值。
花餑餑
製作花餑餑是包括石島區域在內整個威海民間傳統的年節習俗,是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島當地的花餑餑用料以麥面為主。除了面必須要“守”得好,另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塑型,醒好的麵團經過有著豐富經驗的手藝人一個個塑型、雕花裝飾,普通的麵團搖身變成了各種活靈活現的精靈。從發麵、揉面、塑型、醒面到蒸製,整個過程十分繁瑣,而最後的蒸製也十分考驗手藝人的經驗。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當地婦女製作的花餑餑
花餑餑不僅用於食用,而且更多用於慶祝和祭祀。無論是逢年過節還是人生中經歷的滿月、百歲、婚宴、壽宴等重要場合都會看到各種造型各異、栩栩如生的“大花餑餑”,有如意吉祥、祈福祛災的美好之意,膠東花餑餑也叫麵塑或捏面花,其歷史悠久,花樣繁多。
奇石
榮成石島文石作為當地的一張亮麗名片和重要文化符號,以其自身的韻味與特色,頻頻在各種高規格展會上驚艷亮相,獲得各種獎項達百件之多。
當地80多歲的張世廉老先生,是山東乃至全國知名的奇石收藏家。他幾十年來收藏各類奇石上萬件,潛心研究並大力弘揚奇石文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藝術大師”稱號。
2000年,由當地政府投資建設,張世廉先生創辦的“世廉雅石館”在石島赤山開館,後又經過重新布展,成為山東省面積最大、藏品最多的自然奇石展覽館。作為展示榮成“千裏海疆文化”的一扇視窗,“世廉雅石館”占地2000平方米,館內展品數千件。
石頭樓
作為當地曾經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石島石頭樓低的二層、高的四五層,在使用現代化建築材料的樓群中別有一番風韻。建造石頭樓的石料就地取材,大多來自石島山,著名的“石島紅”大理石就出自這裡。
石島最早的石頭樓當屬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的天后宮, 270年過去,承載著風雨滄桑的天后宮,依然矗立在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中。清朝中後期,隨著石島的開埠,小城逐漸繁榮起來,一些富戶開始逐漸建起石頭小樓作為居所。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石島石頭樓建設的繁盛期。這種幾乎不加任何雕飾的建築方式,因為牆體厚重,樓內冬暖夏涼,很受人們喜愛。到了上世紀80年代,實心磚被廣泛採用後,當地就再也沒有建這種石頭樓了。石島現存的近20棟石頭樓,雖歷經歲月滄桑,但仍然風采依舊。當地政府不斷加強對這一具有地方特色建築物的保護,對留存的石頭樓進行逐一登記造冊,建立了詳細檔案。

海上用工

榮成石島海上用工服務中心
榮成石島海上用工服務中心,是當地政府部門開辦的公益性中介組織,務工者可到該中心零工市場免費應聘求職。
地址:榮成市石島管理區港灣街道漁人碼頭商圈黨群服務中心二樓。
威海海高園(石島管理區)
榮成石島海上用工服務中心 •零工市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