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戎

威戎

位於威戎鎮的“紫禁城”城牆遺址, 在靜寧縣中心地帶,有個叫威戎的鎮子,素有靜寧“天心地膽”和“九州通衢”之稱,總面積97平方公里。全鎮大部分地處葫蘆河及甘渭河流域的平緩地帶,整個河川地帶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土壤肥沃,農田灌溉便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戎
  • 總面積:97平方公里
  • 地面面積:800畝
  • 別稱:天心地膽”和“九州通衢”
簡介,地表形態,遺址,文化發源,史料記載,相關事件,出土文物,相關知識,發展前景,

簡介

[轉]靜寧威戎鎮:犬戎定鼎之地?[圖]
記者在數度對成紀古城的踏訪中,多次經過這個地方。密密麻麻的果樹,鬱鬱蔥蔥的農田,真可謂賞心悅目。也是在無意中,陪伴記者考察古文化遺存的靜寧學者高世祥說到:按照民間的說法,這兒曾經是犬戎國的國都。雖然至今沒有學者對此作過專門的研究,正史里也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根據他的考察和對一些說法的研究,這兒是犬戎國國都的可能性很大。
是與非,引起了記者探究的興趣。於是,記者又一次約了靜寧的學者王知三和高世祥,一同走進了這塊民間認為神聖的土地。陶窯瓦當5000年前文化的遺存。

地表形態

經高世祥引領,我們首先到了一個名為吳家下磨的地方。這兒位於威戎鎮東北叫喇嘛廟山的底處,是葫蘆河與甘渭子水的交匯處。據高世祥介紹,這兒按民間的說法就叫方城。
不仔細看,表面上這兒不會使人感到是個古城遺址。河谷以上,記者所置身的地方,是大片的農田和居民房舍。在高世祥的指點和解說下,記者才領略到了歷史的秘密。在幾處裸露的地層,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殘陶斷瓦,夾雜在不同的地層中,還有隨處可見的灰層。據高世祥介紹,這兒是一個戰國及秦漢時的古城遺址,以前他曾經考察過這裡,瓦礫特別多的地面面積約有800畝。十多年前,人們常常能在這裡撿拾到秦漢時的有各種飾紋的全瓦當和破瓦當。所謂瓦當,就是古代對瓦背向上的滴水瓦瓦頭的稱謂,一般呈圓形或半圓形,上面有圖案或文字。他說他們2002年在這兒考察時,還撿到過一塊秦漢時的空心磚殘塊,磚面上棱形花紋紋飾細密、勻稱、美觀,現在保存在靜寧縣博物館。

遺址

記者在隨意地觀看時,無意中看到一塊隱在草叢中的物什,仔細一看,是一塊殘破的瓦當。兩位學者很興奮,說我們今天運氣真好。他們說,這個東西在這兒以前比較多,近年來已經不多見了。另外,記者在草叢中還看到一個蜘蛛的巢穴,便向兩位學者開玩笑:這是我們在這個遺址上發現的當代最小的建築物。
據高世祥說,這種瓦當只有在規格比較高的建築物上才會用。他說,從這個遺址的遺物推斷,這裡在秦漢時期是一個規模很大的城池,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邑聚和市鎮。

文化發源

隨後,我們又去了兩水交匯處往下數公里一個叫楊灣村的地方,在這兒塬山上下,田間地埂,俯拾皆是加砂陶、彩陶和紅陶片。當地的一位農民還向我們出示了他撿到的石斧、紡輪和五銖錢幣。說明這兒也是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遺存的所在地。
在楊灣塬考察時,最使我們興奮的是兩位學者發現了一處遺蹟,他們一致認為,這是一個大約5000年前的陶窯。從可見部分看,他們認為是陶窯的煙道。在靜寧縣境內,以前還從未發現過古代的陶窯遺蹟。
這天的考察,不但帶著發現的快樂,也使記者相信,在葫蘆河流域,數千年甚至上萬年前,人類的活動就比較繁盛。攻伐與侵消戎狄曾有過的烽火歲月

史料記載

“春秋早期戎狄勢力頗盛,華夏各小國固然受到較大威脅,就連晉、齊等大國同樣也遭到戎狄人的侵伐。”(翦伯贊《中國史綱要》第一冊)“自秦漢以來,中原統治者都將防禦的主要精力放在西北。從戰國始就在固原以北修築長城……”(薛正昌《固原歷史地理與文化》)“及平(周)王之末,周遂陵遲,戎逼諸夏,自隴山以東,及乎伊、洛、往往有戎。於是渭首有狄、表、絡、冀之戎,涇北有義渠之戎……當春秋時,間在中國,與諸夏盟會。”(《後漢書·西羌傳》)王知三向記者引經據典,說明了犬戎曾經在隴右的歷史。他說,隴以西有綿諸、緄戎、翟、表之戎、義渠、烏氏、朐衍之戎。
他還說,根據出土文物遺蹟觀察,隴右地區在新石器時代至細石器時代,人類就繁衍興盛。商代戎族部落由河西走廊東移清水河流域,勢力漸盛。西周穆王、夷王、宣王等都曾和戎作戰。
從公元前十一世紀末到八世紀,是中國歷史上的西周時期。周是興起在渭水、涇水中上游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古老部落,那時,涇、渭兩河流域土地肥沃,物產豐饒,這種優越的自然條件,是周人能夠勃興的一個重要因素。周人的始祖是后稷,自后稷十幾代傳至公劉,他們渡過渭水,遷居豳。公劉九傳至古公?父,這時被稱為戎狄的西北諸遊牧部落,也向渭水流域移動。周人被這“外來”的強大部落所侵擾,古公?父和相鄰的一些部落同時向豳地遷居,在那裡又開始建立基業,創造文化。
這個時期,整個隴右地區的廣大土地上,被戎、狄族所占據。
可以這樣講,從戎、狄族占據涇、渭、清水流域的廣大地盤以後,到這個民族被秦人消滅,商、周王朝統治者沒有中斷過和生活在隴右地區的戎狄民族的戰爭。
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統治的125年間,周人繼承先祖文王的德仁之政,與戎族從沒有發生過戰爭,在這一百多年時間中周人和戎族和睦相鄰,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創造著隴右地區的經濟、文化。文王、武王、昭王之治是周朝最文明之時,到了周穆王統治的五十五年間,為了擴大疆域,他南伐越地,西征犬戎。又發動了侵略少數民族的戰爭,百年的光明之治後,又起狼煙。穆王伐戎的理由是“戎狄不貢”。他率領三十萬兵卒,對太原(平涼)的犬戎族進行了大肆的掠奪,“得四白狼四白鹿、八駿馬及大量的玉、陶器和牛羊馬匹以歸”。以後,穆王的孫子懿王又多次征伐西戎,侵擾戎地。
公劉時期,戎族的勢力也十分強大,隴東、隴西、隴南、固原以北廣大地方,都是戎民族曾經活動過的地方。戎都說法應非空穴來風
隨後,高世祥又將我們帶到民間叫做“紫禁城”的地方考察。
在喇嘛廟山的山腰部位,也就是威戎鎮醫院所在地周圍,這兒的民眾世世代代都認為此地是犬戎王都城“紫禁城”。這裡古建築牆基的遺址尚存,向當地的幾位民眾打問,他們言之鑿鑿,說這是犬戎王的宮殿遺址,老輩人就是這樣告訴他們的。現在的威戎鎮醫院就占了傳說中宮殿的一部分。
附近的山樑,地層下有仰韶文化以來的古遺址,一級台地和二級台地層下,有豐富的加砂陶片、紅陶片、彩陶碎片,還有動物骨頭,有的遺蹟灰坑有三四米厚。這裡已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因為這裡地表和地中秦漢時的瓦礫十分多,當地人也叫瓦渣梁。
據高世祥介紹,威戎最早見於史籍是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 ),以此地前控秦隴,後拒蕭關,右扼安會,左依六盤,地理位置重要而置威戎寨,當時這裡已是宋夏邊界。威戎之名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

相關事件

《詩經·出車》中描寫了厲王、南仲征伐西戎的情形,其三章云:“赫赫南仲,薄伐西戎。”位於隴山之西的葫蘆河流域曾為西戎的居住地,威戎處於葫蘆河中游,地勢開闊,古代草木豐茂,氣候宜人,戎人於此建都完全可能。高世祥還說,雖然史學中的“方城”非常有名,而且很有爭議,但威戎的方城不是河南的那個方城。《水經注·渭水》記,瓦亭水(葫蘆河)流經阿陽城後,在流過長離川前(即今莊浪的陽川),其間“左會方城川”。察上勢,驗水脈,“左會方城川”處正是現在的威戎鎮。又據《周書》記載,“大統三十年(547)春正月,茹茹寇高平,至方城。“葫蘆河水谷自古就是南北重要通衢,東漢初年的隗囂將牛邯守瓦亭以拒光武劉秀軍,北魏時的農民起義軍呂伯度從高平還征秦州,都在這條道上。可知在南北朝時,這裡已名方城。”那么南仲伐西戎時“築城於方”(應該是修築)和民間傳說的戎都,以及方城之間的聯繫是什麼,我們認為是指現在的威戎鎮這塊地方。

出土文物

在甲骨文和大篆中,方字釋為草地中央的房子,又進一步釋為宮殿,葫蘆河古時曾為戎地史籍有記載,而葫蘆河中游地區的威戎曾為犬戎王的都城,是民間傳說,史籍又記載這裡到南北朝時稱方城,把甲骨釋文、史籍記載、民間傳說結合來看,民間傳說是有根據的。

相關知識

高世祥說,可以補充說明的是,在方城附近,有一個村莊叫方家莊。這多少應該跟方城這個地名有關係。另外,在威戎鎮的北關村和威戎村,有一部分党姓人家,據說就是當年党項羌的後人。當地還有一部分伏姓人家,根據《晉書·伏洪傳》記載,是夏禹的後人夏桀留到這兒的後裔。而根據史學家的說法,無論是夏禹作為氐羌,還有党項羌,以及犬戎,大的方面說,都是羌人。另外這兒的紫禁城是犬戎王都的說法,在民眾中世代相傳,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發展前景

不管怎么說,這兒的確有著豐厚的文化遺存。現在的威戎鎮,古老的歷史和曾經的烽煙已匿身於這片土地。在欣欣向榮的今天,威戎鎮已成為靜寧的第二大商貿文化集散中心,這兒的物資流通和流動人口多,果農的收益也不菲,人民的生活在走向富裕。面向未來,歷史已成為他們血液中的未知,一切都在不言中,但一切又都在默默地、不斷地向前演變和發展,只有歷史在悄悄諦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