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肖克利,是矽谷瞭望山肖克利實驗室股份有限公司的創始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廉.肖克利
- 榮譽 :矽谷第一公民
- 出生年份:1910年
- 出生地:倫敦
矽谷第一公民
HP無疑是矽谷最早的電子公司。這家成立於30年代的著名公司成了矽谷歷史的源頭。但是真正點燃矽谷之火,使這塊土地燃起壯觀的電子之光還要等到五十年代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駕到,這就是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ely)。是物理學家肖克利博士非凡的商業眼光,成就了矽谷,也是肖克利博士拙劣的企業才能創造了矽谷。他是矽谷的第一公民。
肖克利,1910年生於倫敦。3歲隨父母舉家遷往加州。從事礦業的雙親從小給他灌輸科學思想,加上中學教師斯拉特的薰陶,他考入了麻省理工學院(MIT),獲固體物理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不久,位於新澤西州的貝爾實驗室副主任凱利來麻省“挖角”,將肖克利挖走了。二戰結束後,貝爾實驗室開始研製新一代的電子管,具體由肖克利負責。1947年聖誕節前兩天的一個中午,肖克利的兩位同事沃爾特·布蘭坦和約翰·巴丁,用幾條金箔片,一片半導體材料和一個彎紙架製成一個小模型,可以傳導、放大和開關電流。他們把這一發明稱為“點接電晶體放大器”。這就是後來引發一場電子革命的“電晶體”。肖克利和這兩位同事榮獲1956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一種用以代替真空管的電子信號放大元件,是電子專業的強大引擎,被媒體和科學界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也有人說:“沒有貝爾實驗室,就沒有矽谷。”
1948年,肖克利等人申請了發明電晶體的專利。1949年,肖克利提出一種性能更好的電晶體的構想,通過控制中間一層很薄的基極上的電流,實現放大作用。1950年,新型電晶體研製成功。1955年,高純矽的工業提煉技術已成熟,用矽晶片生產的電晶體收音機也問世。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肖克利坐不住了。
肖克利不滿足於眼下的發明,他更想將這項發明商品化,推向市場。肖克利討厭貝爾實驗室拿他的發明來賺錢,而且生產的電晶體性能極不穩定,有損發明人的聲譽。加上肖克利有著天生的組織能力和咄咄逼人的進取心,又極想成為百萬富翁。他便於1955年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矽谷),這塊地無論是氣候還是環境,看上去都是最理想的開辦電晶體工廠之地,是展開科技競爭的風水寶地。
“電晶體之父”肖克利的到來,標誌著“矽谷”迎來了電子產業的新時代。西海岸的加州,是美國本土最晚迎來太陽的地方,但全新的電腦產業的朝陽又從此升起。
伯樂相馬
肖克利來到帕洛阿爾托,他很明白,通過他在電子工業界的許多老關係,矽谷將發生什麼變化。他從前在加州理工學院讀書時的化學教授阿諾德·貝克曼,在斯坦福研究區開辦了一家製造科學測量設備的公司--貝克曼儀器公司。貝克曼為肖克利創辦公司提供了財力上的支持。1956年,肖克利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肖克利在矽谷瞭望山建立了肖克利實驗室股份有限公司。電子工業界開始對他的舉動翹首以待,因為這個傢伙天才絕頂,似乎什麼事都能幹成。他的舉措,就像17世紀英國的牛頓爵士宣布要建立一家他自己設計的工場一般轟動。這裡有著一流的天時和地利,但肖克利還需要另一項關鍵的條件:人才。
對於人才的挑選,肖克利的眼光絕對和他的技術眼光一樣敏銳、獨到。他回到人氣旺盛的美國東岸,發布了招聘信息,渴求有志之才與他一起打天下。寄到瞭望山的應聘信都是那時美國電子研究領域的精華人物所寫。肖克利作為一名慧眼識英才的伯樂,聘用了八位優秀人才。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天才的集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他們才能噴涌的頂峰時期,極具戰鬥力。瓊·赫爾尼,來自加州理工學院,擁有劍橋和日內瓦大學兩個博士頭銜;維克多·格里尼克,是斯坦福研究所的研究員;八人中年齡最大、僅29歲的尤金·克萊頓是通用電氣的製造工程師;戈登·摩爾來自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套用物理試驗室;一心要成為最著名科學家的羅伯特·諾伊斯來自菲爾科-福特公司;此外還有朱利葉斯、布蘭克、傑伊·拉斯特和謝爾頓·羅伯茨,都是不凡之輩。如果沒有肖克利,這些人才就不會出現在加州,肖克利一到,矽谷之火一觸即發。
正是肖克利,觸發了形成矽谷半導體工業的創業連鎖反應。這八人中的諾伊斯與摩爾於1957年一起離開肖克利並創辦了仙童公司,後兩人又合作於1968年創辦了英特爾。羅伯茨·克萊頓、拉斯特和赫爾尼於1961年離開仙童,創辦了另一家Anelc半導體公司。赫爾尼後來又於1964年離去,創辦了聯碳電子公司,並於1967年創辦了Intersil公司。
天才與廢物
肖克利,既是20世紀最具才華的人物之一,也是最讓人難以捉摸的人物之一。
大夥都是慕肖克利的大名而來,摩拳擦掌要乾一番大事。但他們初到肖克利實驗室,無論是誰都大吃一驚:所謂的實驗室是光禿禿的白牆、水泥地和裸露在外的屋椽。更重要的是,肖克利也是一位令人驚奇的人物。這位在研討會和講演中令年輕人十分欽佩和仰慕的偉大科學家,卻是最不好的老闆。1956年1月,肖克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那天早晨7點鐘,他接到了瑞典斯德哥爾摩打來的電話。肖克利將手下的年輕科學家帶到該市豪華的“黛娜木屋”餐館舉行早餐會,以示慶祝。大夥異常興奮,覺得自己多么不同凡響。因為有哪家公司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到了改變整個世界的時候。可惜這種歡樂是如此地短暫。
這位大人物的市場學問十分零碎,而雄心又太大。對管理技巧一竅不通,甚至跟其他人打交道的能力也沒有,卻十分自以為是。一位非常了解肖克利的矽谷經理人員說他是“一位天才,又是一位十足的廢物”。
據戈登·摩爾後來透露,肖克利本來的目標是生產5分錢一隻的電晶體。這個價格到1980年還無法達到,更何況是1955年。產品計畫失敗後,他又讓公司集中力量搞基礎研究。赫爾尼說:“很顯然,肖克利希望發明一種具有里程碑式的產品,並將它投入商品化生產中。在這個努力失敗後,他仍想把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花在新東西的創造上,而不想再改善電晶體技術”。
這種漫無目標的做法,使肖克利實驗室沒有產品問世。在其後的兩年中,也只推出了一種二極體,是一種相對簡單的裝置,而不是電晶體。
作為經理,肖克利逐漸把自己孤立起來。肖克利跟人說話,總像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傲慢。因此到了1957年,八人中有七人產生了跳槽的想法。肖克利唯我獨尊的作風很快受到了報應。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積體電路,用擴散方法將數個矽電晶體的電路放在一個電晶體大小的位置上。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從而埋下炸彈。
矽谷第一棄兒
肖克利並不滿足於著名科學家的頭銜。他還立志要超過三四十年代偉大的企業科學家,超過像HP的休利特和帕卡德這樣的企業貴族。雖然肖克利在智力上成功地超越了他們,但作為企業家的素質和人品卻使他永遠也難以望其項背。
他還在野心勃勃地構建企業夢想時,他精心挑選的千里馬已在底下密謀策反。“大部分人開始不滿足,都在按照自己的構想想離開這個地方,但我們都決定同時離開”。當時,還沒有真正的風險投資業。七位年輕人瞞著肖克利找出路,並不是一件容易事,而且七個人決定呆在一塊。諾伊斯說:“很顯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到公司找工作,因為僱傭這么大一班人是個問題,這不太可行”。其中一人給一家名為海登·斯通的投資銀行寫信,很快收到了回信。“好,先堅持下去,我們會找到人把你們搞出去的。”
海登·斯通也得找資助。最後第23家公司--新澤西的仙童照相器材公司有興趣。其年輕的總裁約翰·卡特一直想創建一家高科技公司。但卡特在同意投資時還心存疑慮,因為這七人中無一人有管理才能。於是七個人開始用高薪引誘肖克利公司最後一位堅守者--羅伯特·諾伊斯。因為他是八個人中唯一看上去有點領導才能的人。這並沒費多少功夫,諾伊斯雖受肖克利賞識器重,但對肖克利也已不抱幻想。於是八個人很快向肖克利遞上辭職書。肖克利大為震驚,繼而大發雷霆,把他們稱作叛徒,時稱“叛逆八人幫”。於是,“叛逆八人幫”成了矽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1960年,肖克利實驗室賣給了克萊維特實驗室,1965年又轉賣給了AT&T。1968年,它永遠地關閉了。如今原先的大樓成了立體音響用品商店。
肖克利發明了電晶體,卻沒能創造出電晶體,肖克利想成為矽谷的主宰,卻只能成為匆匆過客,成為矽谷第一棄兒。在歷史上,只留下倉促的一筆。
肖克利的家長製作風,使這位老科學家在後輩面前丟盡了臉,他的發財夢徹底破滅,被迫棄工就教。1958年,肖克利應特曼之邀,開始在史丹福大學兼課。1963年,正式離開自己創辦的半導體公司,到史丹福大學做了一位名就、功不成的教授。
大師的功與過
有人說,肖克利對矽谷來說是一種報應。因為在肖克利之後,原先由HP創立的標準,一個衡量高科技公司品質、處世和職業道德的標準從此走向消亡,人們都想按照HP的模式建造自己的公司,但矽谷的悲劇在於這些嘗試都不同程度地失敗了。而肖克利留下的東西瀰漫在矽谷上空,無所不在。從此是肖克利,而不是休利特或帕卡德成為矽谷的典型經理人員;是肖克利把公司變成了純粹賺錢的機器;是肖克利在乾旱的狹谷底部建立了公司,而不是在帕洛阿爾托(Palo Alto)綠色的山丘中;是肖克利經營的公司,開始全然不顧雇員的需要。有人將肖克利實驗室的特徵歸結為:貪婪、天才、忠誠瓦解、雄心、悲劇和突然的毀滅,正是這些構成了未來矽谷周期性的特徵。
70年代,這位大教授忽然對人種學和優生學大感興趣,公開發表他的信念:並不是所有的人在遺傳上都處於同等水平,他們也不是在同等的基礎上進化的。他承認自己為所謂的“諾貝爾精液庫”(即在加州埃斯康迪多建的一個胚種選擇儲存所)作了貢獻。更驚人的是他發表論文,宣稱黑人的智商要比白種人低20%。這下可鬧翻了天,憤怒的黑人學生在校園裡燒了肖克利的模擬像。還沒有第二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有過此番遭遇。
這些極具爭議的活動,經過宣傳媒體的廣泛報導,非常不幸地掩去了肖克利的科學成就和他對矽谷創業浪潮所做的貢獻。本來,與弗雷德里克·特曼一樣,肖克利也應該被視為是矽谷的共同奠基人。
1989年,肖克利去世。科學家的一代英名就這樣被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