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廉·肯特里奇
- 英文名:William Kentridge
- 籍貫:南非
- 出生地:南非約翰內斯堡
- 性別:男
- 出生年月:1955年
- 職業:藝術
- 畢業院校:威特活特斯蘭德大學
簡介
1976年 獲威特活特斯蘭德大學政治與非洲研究學士學位
1976-1978年 就學於約翰內斯堡藝術基金會
1981-1982年 在巴黎修習啞劇表演與戲劇課程
1992年 與牽線木偶公司合作
目前在約翰內斯堡居住和工作
生平
威廉·肯特里奇曾在1975年於劇場演出《烏布王》(Ubu Roi)的角色,這齣同名戲劇是由法國的艾弗瑞德·賈瑞(Alfred Jarry)所撰,於1896年首度演出。賈瑞的《烏布王》劇目旨在譏諷人的權利慾、貪婪和惡行,該劇並被視為啟示了20世紀初的荒誕劇場(Theatre of the Absurd)和超現實(Surrealism)主義活動。關注南非***勢的肯特里奇以「烏布王」為主角繪製了一系列動畫,出現在本展覽的第二部份。這批以繪製在黑板上的畫面製成的動畫再現了賈瑞當年畫的大腹便便的烏布王樣貌,而肯特里奇透過粗硬的線條展示該角色如何殘暴地戕害眾人,將這齣經典戲碼投射到當代的政治騷亂局勢中。
展覽的第三部份出現肯特里奇新的創作路線 自畫像影片。以《獻給梅里葉的七個片斷》(7 Fragments for Georges Méliès)為題目的這批影片,出現他描寫自畫像,他的影子或自畫像的線條則可以自由移動,或和肯特里奇互動。這批影片富於趣味地出現藝術家和其創作客體之間彼此頡抗的關係,同時回溯到電影出生的十九、二十世紀交接之際,電影特效之父梅里葉在自己搭起的場景前演出的行為。展覽的第四部份是藝術家在製造莫扎特(Mozart)歌劇「魔笛」(Magic Flute)之際所做的劇場模型和投影試驗,作品在情勢上靈巧地揉合劇場和電影的可能性,並且同時套用正片和負片投影,體現了該劇欲轉達的啟蒙時期精力 vs. 夜之後象徵的黑暗面的二元對峙思想,這番思想也是後來白人殖民者統治南非之際,用於合理化其行動的說辭。
展覽最後一部份出現的作品,緣起於肯特里奇在2010年搬演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俄國作曲家迪米奇·蕭士塔高維奇(Dmitri Chostakovitch)的劇場作品「鼻子」(The Nose)。該劇改編自俄國作家尼古拉斯·果戈里(Nicolas Gogol)的小說,描寫一個俄國公務員提升之際失去了他的鼻子。肯特里奇的系列短片《我非我,這不是我的馬》(I am not me, horse is mine)即取自俄國的同名成語,用來推辭義務。依據肯特里奇,他這批作品旨在反思俄國前衛派及當時政局的龐雜關係。情勢上,這批影片帶有濃重的俄國前衛派視覺作風,並混雜了人形剪影、動畫和歷史紀錄片斷等,再度展示肯特里奇融會各種視覺藝術的特長,以及透過詩意的作風重新檢視西方的政治、人文和藝術史的特定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