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退爾(威廉·泰爾)

威廉·退爾(歌劇)

威廉·泰爾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瑞士民間傳說中的英雄。13世紀的史書有所記載,而席勒劇本《威廉·泰爾》(1804)和羅西尼的同名歌劇(1829)則使他聞名世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廉·退爾
  • 外文名:Guillaume Tell
  • 作品別名:威廉·泰爾
  • 類型:歷史
  • 製片地區德國
  • 編劇:席勒
創作背景,劇情介紹,作者簡介,演奏時間,劇中人物,

創作背景

早在1796年,拿破崙的侵略戰爭已波及席勒故鄉,他的父母姊妹都在法國駐軍的勢力下生活過。1801年德國與法國簽訂和約,使萊茵河左岸土地全部淪陷。對祖國和自由的熱愛使席勒回到重大的時代問題上來。他把1307年冬瑞士人民結盟推翻奧皇統治的史實和瑞士民間關於退爾的英雄傳說巧妙地結合起來,塑造出一個反抗異族統治和封建統治、進行解放鬥爭的典型。它是席勒嘔心瀝血的一部作品。這部劇本於1804年3月在魏瑪和萊比錫演出時,受到民眾熱烈歡迎,被看成是一部有高度現實意義的愛國劇本,是喚起人民民族意識和反抗外侮的有力呼聲。
威廉·退爾
席勒
1829年8月3日在巴黎歌劇院由阿布奈克指揮首次公演。本劇以席勒的原作為標題,但台詞卻用的是法語。後世也有以法語、英語為名的。羅西尼寫作這齣歌劇時,正是他創作力達到頂峰的37歲的中年期。最初寫成五幕,但因全劇太長,後刪略了第三幕。第四及第五幕合併為第三幕。之後又再修改成為四幕歌劇。
《威廉·退爾》是羅西尼創作的第三十八部歌劇,同時也是最後一部歌劇。這部歌劇一舉奠定了羅西尼在義大利音樂家中的地位。
《威廉·退爾》為主角威廉·退爾的名字,在作曲與首演的法國叫《鳩姆》,在羅西尼的祖國卻稱為《古烈摩》,但一般都稱作《威廉·退爾》。本劇最有名的《序曲》是耳熟能詳的名曲,也是音樂會上的珍品,它成為標題音樂式序曲的楷模。

劇情介紹

瑞士在未獨立以前,是由神聖羅馬帝國下的哈普斯堡(哈布斯堡)家、沙沃伊家和朱寧根家等割據統治的。其中勢力最大的是奧國的哈普斯堡家,他們中間有不少施行暴政的惡劣行政官,被管轄的民眾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序曲:由四段構成,如同組曲。全曲描繪阿爾卑斯山下瑞士的自然環境,和瑞士革命志士慷慨激昂視死如歸的進軍。曲中旋律優美、 節奏活潑宛如一首交響詩。
第一段《黎明》。行板,E小調,3/4拍子。由大提琴寧靜優美的獨奏開始,隨後以大提琴五重奏為主題,描寫了瑞士山間平靜的黎明。管弦樂伴奏部分,定音鼓以外的打擊樂器都沉默不動。
第二段“暴風雨”。快板,2/2拍子。先由第一和第二小提琴預告從遠方逼近的疾風密雲,隨著樂器的增加,音樂似大海的狂嘯恕吼,又似天上的狂風暴雨一般。不久,雨過大晴只留下遠處的雷聲與閃電。這段猛烈的音樂象徵著革命志士的自由呼聲。
第三段“幽靜”。行板,G大調,3/8拍子。狂風暴雨平靜後,唱出和平的牧歌。牧人傳遍田野的牧笛旋律是由英國管吹出的,長笛也悠閒地應和著,吹出裝飾性的助奏。這是風暴過後,一片和平寧靜的田園景色。
第四段“終曲”。快板,E大調,2/4拍子。此處描寫爭取自由的瑞士革命軍英勇快速的進攻,以及民眾因革命軍的勝利而高聲歡呼的情景。這段終曲是由小號獨奏引導,銅管奏完序奏後,在刻畫華麗節奏上,開始了大家熟悉的進行曲。中段主要由木管歌唱出來,再回到進行曲後躍入全曲的最高潮,最後在興奮與快樂之情的尾奏上結束。這是革命成功後,慶祝勝利的歡呼。
第一幕 威廉·退爾庭院前的苜蓿湖邊
威廉和愛妻黑德維奇帶著他們年輕的兒子正在苜蓿湖岸邊遊玩。鄰近的村人們,分別忙著自己的家事。另一邊,在舉行婚禮的三個住家前,村人們則忙著為熱鬧的喜慶做各種點綴和布置。這時,威廉的兒子傑米,獨自熱忠於射箭練習。接著,漁夫羅伊唱著情歌《來吧,我的小船》來到。
聽到這悠揚的歌聲,威廉反而想起了受奧國支配的困頓處境。這時遠方傳來了角笛的聲音,奧國警備隊的年輕人阿諾爾德,拉著父親梅爾希塔爾的手從山上走下來。梅爾希塔爾是德高望重的族長,他受到村民的愛戴與尊敬,依古時流傳的習俗,他是來為訂婚的男女祝福的。而梅爾希塔爾的這個兒子儘管已到結婚的年齡,卻不像村中新婚青年男女一樣同享父親的祝福。
阿諾爾德矛盾著,苦惱著,因為他一方面希望幫助威廉和愛國志士們,反抗占領他們國土的奧地利暴君總督格斯勒,但另一方面,他正在跟暴君的女兒瑪蒂爾德戀愛。因為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救了瑪蒂爾德的性命。他陪伴父親下山時,聽到遠方的角笛聲,就想到在狩獵的瑪蒂爾德,當他準備避開眾人的視線溜掉時,不料被威廉看到,於是他規勸阿諾爾德要以國家的利益為重,阿諾爾德在矛盾的心情下,唱出了這齣歌劇中有名的詠嘆調:《啊!我愛的瑪蒂爾德》之後,又進入了和威廉的二重唱。不久,新娘和新郎出現了,在梅爾希塔爾主持下婚禮開始。這時遠方再次傳來號角聲,而且越來越近。阿諾爾德坐立不安,他終於逃離了這地方。從剛才一直注視他動靜的威廉,把隨後要辦的事交代妻子黑德維奇後,就尾隨阿諾爾德去了。
這時,村莊的活動還是順利地進行著,村民們在愉快的唱歌跳舞,氣氛十分熱鬧。在三組新婚夫妻所跳的六人舞之後,又舉行射箭比賽,威廉的兒子傑米奪得冠軍,他的母親黑德維奇非常開心。
這時年老的牧羊人洛伊托德喘著氣慌張地跑來說:“有一個格斯勒的士兵想強暴我的女兒,我一氣之下把他殺死後逃到這兒,希望能借給我一艘船逃到湖的對岸。”但是漁夫羅伊卻表示要穿越這急流實在太危險,於是拒絕了洛伊托德。
就在這時候,追兵的聲音逐漸接近了。剛好回來的威廉決定讓洛伊托德坐上小船,由他划槳穿過岩石聳立的急流。緊接著,格斯勒的侍從魯道夫,率領一隊土兵衝過來,但威廉已經安全地把小船劃到對岸。
村民們因他們已經逃過劫難與危險而高興地歡呼,這卻激怒了魯道夫和土兵們。他們雖然逼問划船的男人是誰,村民們都說不認識。奧國士兵為了懲罰他們,將村里最受尊敬的梅爾希塔爾老人帶走。
第二幕 阿爾卑斯山的深谷中,這是歷史上有名的組成“瑞土同盟”的段落,據說羅西尼作曲時特別用心。
接近黃昏,此處可以俯視琉森湖的琉特里山崗。獵人們下山回家,做完工的村人們,隨著遠方傳來的鐘聲唱出了《晚禱之歌》。一隊獵人的號角響遍森林,引起牧童們的合唱。格斯勒的女兒瑪蒂爾德單獨離開獵人群,面帶憂鬱痴痴地等候戀人阿諾爾德的到來。
現在阿諾爾德占據這位美麗姑娘心田的,她猜想過一會兒阿諾爾德就會來到,於是唱出這首浪漫曲《陰暗的森林,寂寞的荒野》,吐露自己對阿諾爾德的思念。她說:“陰暗的森林,寂寞的原野,比起燦爛的皇宮,我更喜歡你們。能使我重拾安詳心靈的,是狂風暴雨般的山巔。知道我心中秘密的,也只有幽谷回聲。在我的步伐前散發光芒的晚星呵,請當我的嚮導吧!”
這時,阿諾爾德終於出現。悲傷寂寞的瑪蒂爾德馬上轉悲為喜,但是她明白彼此身份懸殊、擔心會因此傷害她的阿諾爾德,卻無法坦然地親近她。在二重唱《你從我心靈搜取了秘密》。中,瑪蒂爾德發誓說:“無論發生什麼事,我都要留在你身旁,愛你不渝。”這些話終於使阿諾爾德放心了。
這時他們發覺有人來了,瑪蒂爾德約好再見時間後,急速退場。此時來到這裡的是堅強的愛國者威廉和福爾斯特。他們已經偷聽到阿諾爾德和瑪蒂爾德的對話,便開始向阿諾爾德灌輸祖國愛,但是阿諾爾德卻表示準備和瑪蒂爾德開此地。這時威廉和福爾斯特才告訴他,父親梅爾希塔爾已經被格斯勒的部下殺死。
一聽到受人尊敬的老父親,居然無罪被殺,一直只被瑪蒂爾德魅力束縛的阿諾爾德的心理阻礙一下子就被打破了。他思念慈祥的父親,感到的後悔與內疚,腦海了閃現出強烈的復仇之念。三人一起發誓要為瑞士解放運動而獻身,勇往直前。
這時從附近森林有很多人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他們到這裡集合開會,商談著如何儘快向該格斯勒反擊推翻暴政。當威廉說明大略的計畫時,開始有人動搖,有人提出異議,後來經過威廉的動員,再加上大家知道了梅爾希塔爾老人被殺的沉痛事件,大家的決心更加堅定。聚集而來的人就以威廉等三人的三重唱為中心,唱出雄壯的男聲合唱,發誓逐出外國的統治者,立志消滅暴政,勇敢地高喊著:“拿起武器!”。
第三幕
第一場由於這部歌劇太長了,在舞台的實際演出時,這裡時常被省略。此處只有瑪蒂爾德和阿諾爾德兩人登場,舞台是亞特道夫的總督府邸庭院中荒廢的禮拜堂中。
阿諾爾德來向瑪蒂爾德告別。從他嘴裡得悉阿諾爾德的父親梅爾希塔爾被格斯勒手下殺死時,瑪蒂爾德的眼前突然變成一片漆黑。
阿諾爾德說:“而今父親被殺害,我們之間的愛只好作罷,無論如何我都要為先父報仇!”但瑪蒂爾德再次告訴阿諾爾德說:“我對你的愛永生不渝”,然後勸他儘快離開此地。但是,阿諾爾德還是堅持留在家鄉完成復仇心愿,兩人確認對方的立場後,終於決定放棄對彼此的愛。
第二場亞特道夫的中心廣場。
這一天在此處舉行奧地利統治瑞士百年紀念的慶典。總督格斯勒豎立一支竹竿在亞特道夫廣場中央,竹竿兒上放著自己的帽子。規定凡是經過廣場的市民,都必須向帽子鞠躬致敬,以表示臣服。
這時有三名吉洛爾姑娘獻舞,可是這些少女很快成為粗暴士兵調戲的對象,民眾的憤怒逐漸高漲。舞蹈的中段,人們以無伴奏唱出極富地方色彩的《狄洛列瑟》。舞蹈過後,人們又被迫向格斯勒的帽子敬禮,但是只有威廉和兒子傑米,依舊只挺直站著不動,拒絕這可惡的命令。看到這人如此膽大,魯道夫憑直覺馬上想到幫助老牧羊人逃走的就是他,於是出其不意把威廉和兒子傑米逮捕,並沒收了他手上的弓箭。
早已聽說威廉是神箭手的格斯勒,突然想到一個殘酷的報復行動,那就是從附近的蘋果樹摘下一個蘋果,把它放在傑米頭上後,命令威廉用箭射落。為了想救出兒子,威廉泰爾被迫下跪請求格斯勒打消此意,但是被拒絕了。
兒子傑米由於對父親的本領極為信賴,就鼓勵父親接受挑戰,這時威廉將兒子抱在懷裡,唱出感人的詠嘆調《不能動》,他唱道:“絕對不能動。把單腳的膝蓋穩住在大地上,同時向神禱告,能救父親的只有神。傑米,請你想一想母親吧!母親在等我們回去……”。
傑米回到樁子邊,威廉要求取回自己的弓箭,當他在拿腳邊的弓時,很靈巧地從箭筒內抽出兩支箭,悄悄把其中的一枝藏在上衣里。就在眾人屏息注視中,威廉射出第一枝箭,而且很順利地把傑米頭上的蘋果射落,人們立刻高聲歡呼。可是格斯勒忽然發現威廉懷裡還有―枝箭,總督厲聲盤問後,威廉凜然答道:“第一枝箭如果失敗,第二枝箭是準備射殺格斯勒的!”暴怒如雷的格斯勒,馬上下命令把他逮捕,並加上鎖鏈。
由於侍女的通知,瑪蒂爾德趕來後命令說:“奉皇帝之名,不得逮捕兒童,小孩由我保護!”這時即使是格斯勒,也不得不順從皇帝的命令。
有關對威廉的處罰則宣布說:“在今晚將他送往有護城河環繞的鳩斯納哈特城。廣場上的人們齊聲哀求,但一點用處也沒有,格斯勒的部下則得意地歡呼,而威廉的革命夥伴們卻詛咒說:“我們一定要把暴君驅逐出去!”。
第四幕
第一場 梅爾希塔爾家
老梅爾希塔爾被殺後,這個家就任由荒廢了。由於戰事迫在眉睫,為了向先祖留下的家作最後告別,阿諾爾德悄悄回來,痛苦地思念被格斯勒爪牙殺害的父親,唱出了:《喔,我的隱密之家》。
這時隨著突然發出的奇怪聲音,他的夥伴們叫喊著:“復仇”出現。大家告訴他:“威廉·泰爾被關進監牢,我們必須儘快把他救出。”而阿諾爾德則說出父親和威廉為了推翻暴政儲藏的武器存放處。人們發出了震撼山河的叫喊聲:“不是勝利,便是死亡!”。
第二場 琉森湖畔,亞克森堡山麓岩石林立的岸邊。
狂風呼嘯,烏雲翻騰,浪花衝到岸邊後即刻化成白沫。可能由於威廉·泰爾不幸被捕,受到打擊有些狂亂的黑德維奇,表示要去求見格斯勒,這使鄰居們驚慌失措。
這時出人意料地傳來兒童的說話聲,是傑米和瑪蒂爾德隨即出現。對傑米的勇敢由衷欽佩的瑪蒂爾德,決定過來和大家住在這兒,人們感激地說:“為了營救威廉,她決心把自己當作人質。”
瑪蒂爾德和傑米告訴黑德維奇,威廉不在亞德道夫,這時候他很可能正在渡過湖水,被送往新建的水牢,唱出優美的女聲三重唱《我把你的兒子送回到你的慈愛中》
接著,天空中狂風暴雨即將來臨。傑米突然想起父親曾教他的,為了升起革命信號的營火,就往山上跑去。不久,兇猛的暴風雨真的來了。黑德維奇、瑪蒂爾德和鄰居們,同時為威廉的安全向神禱告。這時牧羊人洛伊托德跑來,把眾人招呼在一起後說,威廉所乘的船正在波濤中顛簸著。於是眾人都冒險在暴風雨中趕往湖邊。
正當這時候,載著格斯勒和威廉的船,拚命要往岸邊靠。此刻威廉的鎖鏈被鬆開了,正在勇敢地駕駛著船隻。當這艘船剛剛劃上岩石灘時,又被巨浪拉回湖中。這時,傑米巧妙地把弓箭丟給父親,船又飄上另一岩石灘,格斯勒從船的另一邊走過來時,威廉立刻用箭射穿他的心臟,格斯勒便掉入深深的湖底中。
由於傑米點燃了營火,瑞士聯盟的勇士們都聚集後,已經把格斯勒占據的亞特道夫城攻陷,這時一起凱旋歸來。暴風雨逐漸遠去,暴政被推翻,瑞士重獲自由。此刻優美的大自然又展現在眾人面前。人們把重享自由後的快樂之情,轉化成對神感謝的禱告。幕落。

作者簡介

劇本
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稱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國18世紀著名詩人、作家、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認為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家。
作曲
羅西尼,英文名:G.Rossini,生於1792年,於1868年逝世,義大利歌劇作曲家。一生作有大、小歌劇三十八部。其中《塞維亞的理髮師》是十九世紀義大利喜劇的代表作。根據德國席勒的同名詩劇寫成的歌劇《威廉·退爾》也是浪漫派歌劇名作,此劇的序曲(共四樂章)是音樂會上經常被獨立演出的器樂名曲。
威廉·退爾(威廉·泰爾)
羅西尼
喜歌劇聞名的羅西尼於1792年2月29日出生於義大利的佩羅薩,因為每四年才有一個閏年,所以等他過第十八個生日時,他已經七十二歲了。他說這樣可以省去許多麻煩。在過生日的前一天,有一群朋友來告訴他,他們集了兩萬法郎,要為他立個紀念碑。他聽了說:“浪費錢財!給我這筆錢,我自己站在那裡好了!” 羅西尼是城鎮小號手朱塞皮的獨生子,母親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歌唱演員。父親因評論政局而入獄多年,焦阿基諾是由在博洛尼亞任喜歌劇女主角的母親撫養大的。羅西尼幼時當過鐵匠的學徒,也曾在教堂唱歌,在劇院演奏羽管鍵琴,1806年在凱瓦利埃·朱斯蒂的資助下進入博洛尼亞愛樂學校師從父斯坦利斯拉奧·馬泰伊學習對位。在學習期間就創作了第一部歌劇《德美特里奧與波利比奧》,18歲畢業時寫的獨幕喜歌劇《結婚證書》在威尼斯首演,獲得成功,之後的12個月內他又寫了6部獨幕歌劇。1812年秋他的《試金石》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首演,1813年的正歌劇《坦克雷迪》和喜歌劇《義大利少女在阿爾及爾》於威尼斯的公演使他從此名揚海外。羅西尼在創作中所展示的旋律天賦、細膩的的戲劇衝突、令人忍俊不住的幽默、十足的韻律感都使他的歌劇強有力的感染了觀眾。1814年那不勒斯的兩家歌劇院都聘請他任音樂指導,1815年羅西尼為那不勒斯聖卡洛劇院寫的2幕歌劇《英國女王伊莉莎白》第一次把聲樂裝飾音全部寫在了樂譜上,從而使大牌的歌劇演員就沒有機會將自己杜撰的加花音放到音樂中去,保證了歌劇的統一性不致受到破壞。由羅西尼所開創的義大利的歌劇時代,再經過多尼采蒂、貝利尼直至威爾第所形成的美聲風格,使義大利仍為聲樂藝術的聖殿,他們對聲樂藝術的貢獻是無人能及的。

演奏時間

序曲12分、第一幕67分、第二幕47分、第三幕57分、第四幕25分

劇中人物

格斯勒 瑞士總督 男低音
魯道夫 總督的侍從 男高音
威廉·退爾 瑞士的愛國者 男中音
福爾斯特 瑞士愛國志士 男低音
梅爾希塔爾 族長 男低音
阿諾爾德 族長之子 男高音
洛伊托德 老牧人 男低音
瑪蒂爾德 總督的女兒 女高音
黑德維奇 威廉·退爾之妻 女中音
傑米 威廉·退爾之子 女高音
羅伊 漁夫 男高音
士兵指揮官 男中音
農夫、獵人、士兵等。
故事發生於13世紀,地點在瑞士的尤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