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喬治·斯特林(WilliamGeorgeStirling,1887年-?)英國收藏家、海峽殖民地新加坡官員、漢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廉·喬治·斯特林
- 外文名:William George Stirling
- 出生日期:1887年
- 職業:海峽殖民地新加坡官員
- 主要成就:英國收藏家
漢學家
海峽殖民地新加坡官員 - 出生地:新加坡
- 代表作品:《天地會與洪門會》
生平,華人銅像,
生平
海峽殖民地《1939年萊佛士圖書博物院年報》(AnnualReportOfTheRafflesMuseumandLibraryforTheYear1939)中有關於斯特林及其捐贈的銅像的介紹。斯特林生於1887年。早年便對中國的禮俗及文化產生濃厚興趣。他曾經在中國廣東居住過一段時期,並和當地社會各階層人士進行接觸。1907年20歲時,他來到馬來亞。兩年之後,進入殖民地政府的關稅與專賣局(MonopoliesandCustomsServicesDepartment)工作。
1916年,他和一位華商的女兒結婚。1921年到1931年,他擔任新加坡助理華民護衛司(AssistantChineseProtectorate)。利用工作的便利,他收集了許多華人社會的文物,特別是天地會的資料。1925年,他利用收集到的秘密會社資料,和另一位作者約翰·塞巴斯蒂安·馬洛·沃德(JohnSebastianMarlowWard)合作出版《天地會與洪門會》(TheHungSocietyortheHeavenandEarthSociety)一書,一時引發轟動。
TheWilliamStirlingCollection(威廉·斯特林收藏)在收藏界很知名。1996年初,新加坡歷史博物館向荷蘭收藏家收購了一批斯特林的收藏品。1997年9月,這批收藏品,其中多數是新加坡秘密會社的資料,公開進行展出。這些資料是1889年《社團註冊法令》(TheSocietiesOrdinanceof1889)公布之後被警方沒收的秘密會社文檔。
華人銅像
1939年,威廉·斯特林因有感於華人對新加坡之貢獻,乃將一座鑄成於1902年的半身華人銅像,贈予萊佛士圖書博物院(RafflesMuseumandLibrary,新加坡國家博物院的前身)。同時捐贈的還有其他兩件作品,一是中華童星(Chineseboy-actor),一是爪哇戰神(Ardjuna)。但其他兩件贈品如今已不知所終,僅華人銅像存世。當時,一個叫“新加坡之友”(TheFriendsofSingapore)的組織,支付了華人銅像的大理石基座的安裝費用。大理石基座上鐫刻著中英文金字銘文:
GiventoSingaporein1939bytheartistW.G.STIRLING,asatributetothepeoplewhohavedonesomuchbytheirpatience,enduranceandfortitudetobringtheStraitsSettlementsandMalayatothepresentstateofprosperity
此華人半身銅像為藝術家史德齡於1939年寄贈星坡者。華人素以堅忍耐勞著稱叻鄉,叩三府暨馬來全屬今日之繁榮,得諸華人能力者良非鮮淺,史君敬仰此優異之點,乃以此像相贈雲
1939年,華人銅像於安放在博物院門前,面向史丹福路(StamfordRoad),成為新加坡的地標之一。1984年12月,華人銅像被移至博物院的側廊,原址則被作為新加坡國慶25周年慶典一部分的“時間囊”(timecapsule)占據。2004年到2006年,博物院閉館整修期間,華人銅像被移走,置於新加坡國家文物局設在裕廊的文物保存中心(HeritageConservationCenter,HCC),不再與公眾見面。
宗鄉總會作為新加坡華人會館最高領導機構,不忍心讓這座代表華人“堅忍耐勞”精神的銅像深藏,遂在2011年9月通過了向新加坡國家博物院商借銅像的決議。但因當時宗鄉總會大樓的裝修工程仍在進行,故此事被擱置。2013年3月,宗鄉總會大樓裝修工程完工,此事重新被提上日程。最後,新加坡國家博物院決定將此銅像重新安置在博物院中,而不借給宗鄉總會。2013年10月8日,華人銅像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院內的“新加坡歷史走廊”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