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亞歷山大·摩根

威廉·亞歷山大·摩根

威廉·亞歷山大·摩根(William Alexander Morgan,1928年4月19日——1961年3月11日)美國公民,曾作為志願者參加古巴革命戰爭,並成為革命隊伍“第二陣線”的主要指揮官。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廉·亞歷山大·摩根
  • 外文名:William Alexander Morgan
  • 別名:美國指揮官
  • 國籍美國
  • 民族美利堅民族
  • 出生日期:1928年4月19日
  • 逝世日期:1961年3月11日
  • 職業:軍人
  • 主要成就:參加古巴革命戰爭,並成為指揮官
    攻占西恩富戈斯並成為臨時領導者
  • 出生地:美國 俄亥俄州 克利夫蘭 
  • 代表作品:《我為何來這裡》
人物生平,早年生活,參加革命,粉碎陰謀,遭受指控,處決身亡,個人生活,人物著作,人物評價,藝術形象,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1928年4月19日,威廉·亞歷山大·摩根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一個寬裕家庭,童年時期的他卻從來不願意循規蹈矩,曾多次離家出走。成年後,摩根於1945年—1948年在美國陸軍服役,曾因違犯軍紀而被判刑。
威廉·亞歷山大·摩根
威廉·亞歷山大·摩根
20世紀50年代中期,摩根前往邁阿密,在黑幫大佬梅耶·蘭斯基手下做事。

參加革命

摩根的父親認為,自己的兒子最早應該是在1955年介入古巴革命的。彼時,流亡美國的菲德爾·卡斯楚準備組織人馬殺回老家,此間可能與摩根產生過交集。兩年後,當卡斯楚在山林中與政府軍周旋時,摩根則在全美各地蒐集武器,用走私方式撐起古巴革命者的補給線,並與地下革命組織成員羅傑·羅德里格斯結為密友。
威廉·亞歷山大·摩根
威廉·亞歷山大·摩根
1957年12月,摩根前往古巴首都哈瓦那,他最早希望前往馬埃斯特拉山區加入由菲德爾·卡斯楚領導的革命武裝,摩根稱,此舉是要為一位“向革命隊伍偷運武器,被抓後飽受折磨,最終被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餵了鯊魚”的朋友復仇。但此舉未能如願,之後,摩根通過羅傑·羅德里格斯的介紹前往古巴中部埃斯坎布雷山區,同革命隊伍“第二陣線”的指揮官、時年23歲的埃洛伊·古鐵雷斯·梅諾約會晤,會晤時,摩根侃侃而談,說自己曾在美軍服役,擅長近身格鬥,精通游擊戰術。為了展示自己的真本領,他要來一把“飛刀”,甩手正中近20米開外的大樹,讓旁觀者嘖嘖稱奇。隨後,“第二陣線”就是否留下這位“美國志願者”爭論不休,最後,在通過了一番地獄式考驗——譬如,在荒山中長途跋涉,在有毒的荊棘中穿梭後,摩根終於成了一名革命戰士。
摩根成為革命戰士後,他和“第二陣線”的弟兄們並肩作戰,打了幾個漂亮的勝仗,包括聖克拉拉大捷;每當與敵人短兵相接,他總是一馬當先,表現神勇。此外,他還積極向同伴們傳授游擊戰法和野外生存技巧,一步步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在“第二陣線”中的地位節節攀升,成為革命隊伍的指揮官。
1959年1月1日,摩根率部攻占了南部港口城市西恩富戈斯,並成為這座城市的臨時領導者。5天后,他與正向哈瓦那進軍的菲德爾·卡斯楚首次見面,在會師現場,兩人的手緊緊相握。

粉碎陰謀

古巴革命勝利後,摩根只過了近3個月的平靜生活,便有巴蒂斯塔流亡集團的使者找上門來。針對摩根的物質待遇毫無起色這一情況,對方“對症下藥”般地開出價碼:假如他幫忙除掉卡斯楚,即可拿到100萬美元的報酬。令來者吃驚的是,摩根爽快地一口答應,還說,包括指揮官梅諾約在內的“第二陣線”將參加行動。
威廉·亞歷山大·摩根
威廉·亞歷山大·摩根
這次刺殺得到了多米尼加總統拉斐爾·特魯希略的大力支持。按照精心擬定的計畫,近1000名古巴流亡者和僱傭兵將從多米尼加的基地出發,分批空運至埃斯坎布雷山腳下的特立尼達鎮,然後由摩根做嚮導,一路殺進哈瓦那並幹掉卡斯楚,繼而控制整個古巴。
1959年8月13日夜,首批人馬抵達特立尼達鎮。他們剛要高呼“卡斯楚必死”,卻驚恐地發現卡斯楚已率兵恭候多時。經過短暫的交火,兩名潛入者斃命,余者舉手投降。
原來,巴蒂斯塔殘部陷入了“引蛇出洞”的圈套——摩根是假意答應協助謀害卡斯楚的。一轉頭,他就把對方的全部安排告訴了後者,兩人將計就計,摧毀了這場圖謀。經此一役,卡斯楚對摩根感激不盡,答應接納他為古巴公民,摩根則稱卡斯楚為“忠實的朋友”。在新政權的大力宣傳下,這位“美國指揮官”的傳奇家喻戶曉,在街頭巷尾,情緒激動的民眾爭相和他握手,還有音樂家把他的事跡寫成歌曲,廣為傳唱。
威廉·亞歷山大·摩根
1959年,摩根(站立者)在哈瓦那受到卡斯楚等人的歡迎
在此期間,華盛頓也在冷眼觀瞧古巴發生的一切,對該國的政治走向日趨不安。巴蒂斯塔籌劃刺殺卡斯楚前後,美國中央情報局也曾派人與摩根接觸,對其進行考察,希望他充當美國的情報渠道。然而,當摩根上演“無間道”,並與卡斯楚“稱兄道弟”的訊息傳來,美國方面覺得受了欺騙,大為光火。
1959年9月,美國國務院取消了摩根的公民身份。

遭受指控

功成名就的摩根並未在重組的古巴政府中出任要職,自稱“不是政治家那塊料”的他躲進農場,親手養殖牛蛙,為的是實現革命期間許下的、改善民眾生活的承諾。但是,摩根並沒有完全沉醉在恬靜的個人世界中,他注意到,以切·格瓦拉勞爾·卡斯楚為代表的”激進派”的影響力正在逐漸擴大。對此心懷不滿的摩根開始出言抱怨,對新政權的“左傾”趨勢嚴加抨擊,令部分掌權者對這個“美國佬”疑心日重。同樣是出於對新政權的不滿,某些“第二陣線”的成員重返山區,欲拿起武器與之對抗。1960年秋,摩根開始偷偷為他們運送武器。與此同時,在古巴流亡者遊說下,美國情報機關蠢蠢欲動,針對古巴政權與卡斯楚等人的新一輪密謀正在發酵……
1960年10月19日,摩根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去“農業改革研究所”開會,從此便“人間蒸發”了。遭到秘密逮捕的還有他在“第二陣線”的戰友赫蘇斯·卡雷拉斯,很快,兩人被指控犯下謀反和叛國罪。儘管摩根在審訊中堅稱自己一直在捍衛革命,古巴反間諜部門認定,他受美國中央情報局指使,企圖“在埃斯坎布雷山區組織反革命團伙”。
威廉·亞歷山大·摩根
身陷囹吾的威廉·亞歷山大·摩根

處決身亡

1961年3月11日深夜,摩根在古巴首都哈瓦那的卡巴尼亞堡監獄執行死刑。摩根被處決時,全身被牢牢罩住,背靠一堵布滿彈孔的牆壁,站在護城河中。突然,暗處傳來吼聲:“跪下!饒你不死!” “我不會向任何人下跪。”摩根一口回絕。槍聲響起。摩根雙膝中彈,踉蹌倒地。又一排子彈飛來,擊碎了他的頭顱。與摩根一同被處決的還有其戰友赫蘇斯·卡雷拉斯。

個人生活

摩根在前往古巴前結過兩次婚,與第二任妻子育有一兒一女,他從軍期間在日本駐紮時與一名當地女服務員有過戀情。
威廉·亞歷山大·摩根
威廉·亞歷山大·摩根和奧爾加·羅德里格斯
摩根前往古巴後,與“第二陣線”的首位女戰士奧爾加·羅德里格斯相戀,奧爾加在20世紀90年代移居美國,為恢復摩根的美國國籍而奔走呼號。2007年,她終於收到了來自國務院的道歉信。

人物著作

摩根自述《我為何來這裡》,他在自述里寫道“我來這裡,是因為我相信,對一個自由人來說,最偉大的事情就是捍衛他人的自由……我來這裡,因為我相信自由的人應該拿起武器,並肩作戰,摧毀剝奪人民權利的那些惡棍。”

人物評價

摩根是個“喜歡浪跡天涯,自我中心,衝動、不負責任”的傢伙。(聯邦調查局局長埃德加·胡佛
威廉·亞歷山大·摩根
1960年,摩根和格瓦拉、托拉多、卡斯楚等人參加遊行活動
他出身於富足的中產之家,卻生性叛逆,浪跡天涯;他在美國有父母妻兒,卻矢志為異邦的自由而戰;他曾與卡斯楚稱兄道弟,最終卻倒在昔日戰友的槍口下。他就是在古巴革命中聲名鵲起,如今卻鮮為人知的美國志願者——威廉·亞歷山大·摩根。(青年參考》評

藝術形象

2012年,美國導演喬治·克魯尼執導了政治題材影片《美國指揮官》,影片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名叫威廉·亞歷山大·摩根的美國人幫助菲德爾·卡斯楚等人推翻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的真實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