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鳳凰劇院

威尼斯鳳凰劇院

威尼斯鳳凰劇院(義大利語:TeatroLaFenice),又名不死鳥大劇院,始自威尼斯共和國末代時期興建(1792年),是歐洲最著名的劇院之一。當時,在威尼斯18世紀的戲劇創作很有名,市區內也有不少劇場,它們都由富有的貴族所建造。

羅西尼所作的第一出嚴肅歌劇:《布魯斯基諾先生》於1813年在此作首次公演。其他在這裡作首次演出的歌劇有:《埃爾納尼》(1844)、《弄臣》 (1851)、《賽米拉米德》(1823)、《茶花女》(1853)及《父女情深》等歌劇。

為威尼斯最佳歌劇院,也是義大利最大歌劇院之一。該劇院於1790年開始興建,不幸的是工程未完即毀於火災,不死鳥的名字果然不虛傳,(義大利語的不死鳥也有鳳凰之意),這家劇院於年重建後兩年開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尼斯鳳凰劇院
  • 外文名:TeatroLaFenice
  • 興建:1790年
  •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
  • 榮譽:威尼斯最佳歌劇院
名稱來源,重要事件,首遭大火,再遇大火,建築藝術,演出記錄,

名稱來源

鳳凰在中國的神話中是“不死鳥”,是人世間幸福的使者,“鳳凰涅槃”的故事家喻戶曉。傳說中,鳳凰是一種神鳥,它的法力無邊,但每逢500年大限到來時,它就要集梧桐枝而生大火,背負著積累於人世間的所有仇恨和恩怨投身跳入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麗的終結換取人世
的祥和與幸福。然後在烈火中經受了肉體的痛苦和輪迴之後獲得新生,而且重生之後其羽翼更豐、鳴音更清,法力會增大一倍,這就是“鳳凰涅槃”的由來。 劇院之所以命名叫“鳳凰”,在當初,原是為了討口彩,圖個吉利。傳說鳳凰將死,會收集各種香料,築巢自焚,新的鳳凰,就誕生在火後的灰燼里,因而它又得名叫“不死鳥”。
在1837年的劇院大堂(圖畫)在1837年的劇院大堂(圖畫)
古代歐洲人拿鳳凰當成是死而復生的不朽神物,在羅馬帝國時代,它又是永恆之都——羅馬市的象徵。義大利人是羅馬人的後裔,大概篤信這個說法,所以1774年威尼斯的聖本內迪托劇院毀於一場大火之後,威尼斯人把他們興建的下一座劇院命名為“鳳凰”。
該劇院於1790年開始興建,不幸的是工程未完即毀於火災。建築結構
這座劇院在1854年和1938年曾經兩次進行裝修改建,能容納1500名觀眾,有96個包廂。內部裝飾以藍、白、金三色錯雜相間,枝形水晶吊燈耀眼生輝,典雅優美,舉世無雙。

重要事件

首遭大火

威尼斯鳳凰歌劇院於1790年開始興建,不幸的是在建造工程尚未完成之時,就遭遇火災。

再遇大火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天意,威尼斯鳳凰歌劇院自建院以來,就如同鳳凰神鳥一樣,與火“結緣”。劇院經重建於1792年落成開幕,直至1836年,歌劇院第二次失火,被徹底燒毀,不過,人們馬上就著手在原址上按原樣對其進行了重建。一年後,它就又如同浴火鳳凰一般在原地拔地而起。1996年1月29日劇院再遇大火,事後發現是人為事件。由於兩名電工的失職,歌劇院遭遇了有史以來的第三次火災,消防員經過一夜的奮戰仍然沒有使鳳凰歌劇院脫離火海,人們只能無助的看著它被大火吞沒。次日凌晨,原本富麗堂皇的歌劇院只剩下一副殘破的骨架。
威尼斯鳳凰劇院威尼斯鳳凰劇院

建築藝術

劇院建築是世界建築界公認的“建築之最難”,每一座大劇院都可以做為所在城市的標誌性建築,從建築藝術的角度來看,每一座高端大劇院都包含了本地的風土人情,具有獨特的藝術氣息。

演出記錄

在2005年的劇院大堂(相片)
不死鳥劇院是威尼斯最主要的歌劇院,也是歐洲最著名的歌劇院之一。在它211年的歷史中,有許多傳奇的事件和它相關。其一,眾多熟知的歌劇《茶花女》、《弄臣》以及《塞米拉米德》、《卡普萊蒂與蒙泰奇家族》(羅密歐與朱麗葉)及羅西尼和貝利尼早期的劇目都是一百多年前在這個歌劇院首演的;其二,幾乎所有重要的指揮大師和作曲家都在那裡指揮過重要的歌劇演出,包括理察·華格納、理夏·施特勞斯、卡拉揚伯恩斯坦阿巴多穆蒂小澤征爾等。 第一座鳳凰劇院建成後的40餘年裡,首演了很多重要作品,其中就有喜歌劇大師羅西尼的兩部正歌劇《坦刻雷迪》和《塞米拉米德》。1830年,貝利尼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而寫的《蒙太古與凱普萊特》在鳳凰劇院做世界首演,劇中反串羅密歐的,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女高音之一帕斯塔,演出轟動一時。
鳳凰劇院就常常為狂歡節約寫新劇目。1843年,當時的劇院經理找到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希望他為1843——1844年的狂歡節寫一部歌劇,威爾第曾想用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或是雨果的《克倫威爾》為題材,但最終和威尼斯作家皮亞韋一道,將雨果的悲劇《歐那尼》搬上了歌劇舞台。1844年3月9日,鳳凰劇院首演了這部戲,結果大受歡迎,一直到狂歡節結束,《歐那尼》仍在威尼斯的劇院裡上演不衰。這部戲的成功,在歌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6年以後,鳳凰劇院再度提議威爾第與皮亞韋聯手合作,為劇院1850——1851年的演出季寫一部新作,並且推薦雨果的劇本《逍遙王》。
當時義大利正處在奧匈帝國統治之下,政府的戲劇檢查制度非常嚴苛,以《逍遙王》的情節和鮮明的思想傾向,很難在劇院裡上演。所以作曲家和作家不得不將劇本改頭換面,結果寫出了一部傳世巨作《弄臣》。1851年3月11日《弄臣》在鳳凰劇院首演,觀眾欣喜若狂,經久不息的掌聲,幾次打斷了演出。《弄臣》在幾個月里,迅速演遍了整個歐洲,成為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劇目之一。
當然,觀眾若是對演出不欣賞,反應會相當令人難堪。1853年3月6日的演出中,鳳凰劇院的觀眾,就是這樣對待初次登台的《茶花女》的,他們不停地挖苦、叫喊、吹口哨,最後一幕時,音樂已全被觀眾的笑聲壓倒了。後來威爾第的另一部戲《西蒙·波卡涅拉》,也在這裡遭到了類似的命運。
事過境遷,這些在當年慘敗的劇作,都是世界各大劇院的保留劇目。相反,有些當年倍受歡迎的紅劇目,卻曇花一現,沒能在舞台上保留下來。然而在這些被埋沒的作品中,仍舊不乏佳作,像梅爾卡丹特斯蓬蒂尼一些在當年叱吒風雲、所向披靡,後來卻塵封土埋,被人遺忘的劇目,都由它重新挖掘出來,搬上舞台。
整理故舊的同時,劇院也不忘開發新作,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這裡首演的重要作品,就有斯特拉文斯基的《浪子歷程》、布里頓的《螺旋絲》和諾諾的《偏狹的1960年》等等。
從六七十年代以來,劇院的演出季一直是從12月份持續到第二年5月份,並且有夏場演出,也在威尼斯狂歡節期間舉行演出。在70年代中期,劇院曾因為財政危機而不得不暫時關閉。
鳳凰歌劇院曾於2003年“救火”參加第六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演出該劇院曾首演的威爾弟歌劇選段音樂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