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寧黨參
- 產地名稱: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 品質特點:根條粗大、條直紋細、色澤油潤
- 地理標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1年第121號
- 實施時間:2011年8月18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溯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威寧黨參多年生草本植物,有乳汁。莖基具多數瘤狀莖痕,根常肥大呈紡錘狀或紡錘狀圓柱形,莖纏繞,不育或先端著花,黃綠色或黃白色,葉在主莖及側枝上的互生,葉柄有疏短刺毛,葉片卵形或狹卵形,邊緣具波狀鈍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花單生於枝端,與葉柄互生或近於對生,花冠上位,闊鐘狀,裂片正三角形,花葯長形,種子多數,卵形,7-10月開花結果。
根條粗大、條直紋細、色澤油潤、味甜化渣;重金屬含量不超標,無農藥殘存;浸出物含量高達60%以上,富含豐富果糖和蛋白質,屬於高品質中藥材產品。
產地環境
威寧縣位於貴州省西部的烏蒙山區,屬滇東高原東延部分,地處北緯26°57′56″~北緯27°26′56″,東經103°36′7″~東經104°45′38″,地勢高低起伏較大,海拔1234~2879米,平均海拔2200米。低緯度高海拔與河流溪溝深切割,形成河流溪溝旁小型谷地的河邊地區,高原山間盆地、壩地的半涼山地區,以及山脊平原的涼山地區。
威寧基本為黨參原生態環境生產。
歷史溯源
黨參之名始見於清·吳儀洛《本草從新》,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黃宮繡《本草求真》、吳其溶《植物名實圖考》等本草著作亦予以收載。但從黨參主要分布於華北地區的山西、河北、內蒙,西北地區的甘肅、陝西等地。《別錄》明確指出:“生上黨及遼東”,而且是以上黨地區為主。上黨為黨參最早的發源地,可見《本經》與《別錄》當時所載“人參”,亦即可能為黨參。
威寧黨參於20世紀60年代引種甘肅,經過人工栽培進化而得名。
生產情況
2016年,威寧黨參種植7萬畝。
2017年,威寧黨參種植1.5萬畝,實現產值近1.2億元。
產品榮譽
2011年8月1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威寧黨參”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威寧黨參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地範圍為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草海鎮、么站鎮、金鐘鎮、新發鄉、黑石鎮、麻乍鄉、哲覺鎮、海拉鄉、岔河鄉、觀風海鎮、哈喇河鄉、秀水鄉、牛棚鎮、迤那鎮、斗古鄉、龍街鎮、雪山鎮、石門鄉、羊街鎮、小海鎮、鹽倉鎮、雙龍鄉、板底鄉23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種源
黨參。
二、立地條件
保護區範圍內海拔高度2200米至2600米,土壤類型為黃壤,耕作土層≥0.5米,土壤pH值6.5至8,有機質含量≥2.0%。
三、栽培管理
- 育苗:3至4月或8至9月播種,用種量每公頃10千克至30千克。
- 移植:3至4月或8至9月,用苗量每公頃≤10萬株。
- 施肥:每公頃每年施農家肥>22500千克。
-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收加工
- 移栽後2至3年方可採收,採收時期為每年9至10月。
- 採收後,晾曬或烘乾至半乾發軟時揉搓、發汗,再晾曬或烘乾再揉搓,水分≤13%。
五、質量特色
- 感官特色:根條長、毛根少,長≥15厘米,直徑0.4至2厘米。皮緊密,體堅實,有香氣,甜味濃,嚼之渣少。
- 理化指標:浸出物含量≥60%,灰分≤3.5%。
- 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威寧黨參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貴州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威寧黨參的法定檢測機構由貴州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