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岩古名"雞岩",因五代閩王王審知妃子埋香此處,易名姬岩。主峰玳瑁山,海拔1238米。姬岩群山峰巒疊翠,色黛林青,每當濃霧繚繞之時,群峰若隱若現,遊客宛若置身仙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姬岩
- 古名:雞岩
- 位置:永泰縣白雲鄉
- 特色:傳說豐富、景色優美
簡介,詳細介紹,
簡介
姬岩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並茂。景區保持了古樸幽奇的自然風貌,各種古樹名木繁多,素有天然植物園之美稱。早有朱熹、黃任、曹學佺等文人墨客在姬岩留下許多題刻。姬岩景點眾多,以"仙"字冠頂的就有:仙灶、仙被、仙床、仙庫、仙舟、仙人桃等;普陀岩、雷劈洞、一片瓦、來天台等,乃大自然天公造物之奇;龍洞、仙公殿、南天門、姬岩寺、方竹園、駱駝峰、蛇守洞等,處處都有令人神往的傳說。
詳細介紹
位於永泰縣白雲鄉西7.5公里,為閩王王審知姬子葬處,故名。又傳有仙人煉丹於此,丹成令五雞守衛,故又名“雞岩”。寺始建於宋政和元年(1111年),到淳祐元年間(1241~1252年)黃應斗拓地重建。明成化七年(1471年)寺僧道力祈雨,積薪自焚,寺廟被燒毀,明萬曆八年(1580年)再度重建,名士曹學佺為題壁“來天台”3字。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鄉宦黃任等首倡第三次重修。1981年鄉人再修。現建築物有:大雄寶殿、禪房、香積、仙君府、夢亭和大玄寶殿等。除明末鄉宦黃文煥倡建的“鬟翠樓”毀壞,留下遺址,尚未恢復外,其他建築物大都完好無缺,少部分還保留明末清初的建築風格。
姬岩前後靈峰怪石,奇詭多姿,著名風景點有20處。從白雲取道上山三公里許,有一天然巨石橫臥澗上為“獨木橋”;過橋至“小桃源”,兩崖夾立,林木陰森;行數步至“霖雨潭”(又名飲虹池),水從岩頂直瀉而下如千尋匹練,閃爍發光。登石磴,見石壁峭拔,懸崖若檐,即“羅漢岩”。岩上官田洋,是寺僧飲食所自的田畝。過橋為“大桃源”,傍山臨溪,樹木蔥翠。曲折而上,岩石奇幻為“普陀岩”。又歷數百步至“天門”,兩崖夾峙,如一石門。鄉宦黃任書刻:“天門”二字。路旁古樹盤踞,樹蔭近畝。右側石壁上有若干小洞,名曰:“丹灶”,又稱“雷劈洞”。宋侍郎陳曙題:“神仙第一家”5字。洞外左邊有三塊天然岩石,酷似三國劉、關、張戌裝像,灶後石壁上,泉水涓涓而流曰:“珠簾”。再前數步,道旁有石,上大下小曰:“擱舟”。再前進,懸岩上有“古雞岩”碑,為明萬曆時名人謝肇淛所豎。轉而入,有清乾隆時黃任刻石“鬟翠樓”遺址。左為“姬岩寺”。距寺數十步,有石若礱者曰“月台”,刻“二十奇景”4字,石壁刻“萬曆丙辰三山謝肇淛同陳鳴鶴、王昆仲、徐□游姬岩,尋龍洞而歸”26字。月台旁有“觀音岩”,岩壁峻峭,中刻觀音大士像。其前有石,似懸鐘,曰“懸鐘岩”(又名金雞罩)。過月台而上,有石如瓦片,平亘數丈,極目四望,姬岩景色盡收眼底。其下有石室,供奉道教三真人。從一片瓦下,山路崎嶇僅可容足,有“龍洞”,深十餘丈,水從龍首湧出,承以壑,大旱不涸。出龍洞,有“仙庫”。在懸岩中,傳說為姬子長眠之地。路極險,非攀藤不能入,遊人罕至,由龍洞回,有台屹然與一片瓦對峙,因有古松7株,稱為“古松台”。台後有石,扣之鏗然有聲為“響石”。石左半里許有“羊椆洞”,洞左嶙峋突起為玳瑁山,海拔1237米。山麓有大湖、小湖,其最高峰為杜鵑山,山多產杜鵑,故名。二山高陡,登頂極目四望,可見閩侯穆源、閩江及閩清諸村落。岩右有五雞峰,山頂有五石,形如雞。以上為20景之大概。此外還有仙藟、三百階、藤蘿、七鼠石、天然榻、石鼓峰、玉狗、安樂泉、石門澗、仙灶、仙童跡、丹梯、瑞峰諸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