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姜茂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國際藝術觀察家
- 主要成就:奧林匹克風設計與傳播籌委會委員
奧林匹克文化傳播學者 - 代表作品:紀錄片《青島奧運歷史》總策劃、製片人
奧運作品,榮譽成就,媒體評價,他為奧帆賽寫傳記,奧運作品精選,紀錄片《青島奧運歷史》,新浪財經推薦,結集作品,收入作品,文史作品,
奧運作品
1、文字:《青島奧運歷史》(20萬字)、《帆都傳》、《帆都人物》、《奧林匹克帆船運動史》、《青島奧運文化旅遊地圖》等
2、影視:紀錄片《青島奧運歷史》
3、網路: 搜狐“青島奧運史”部落格 你就是火炬手” 2008年4月14日建
新浪“青島奧運史”部落格 青島奧運史的BLOG 2008年4月13日建
新浪“青島奧帆賽”部落格 青島奧帆賽的BLOG 2008年4月11日建
榮譽成就
1、青島電視台“生活線上”、“奧運頻道”、“國際部”、“今日60分”先後拍攝了“青島奧運史”專題片,“生活線上”還推出數集《帆都人物》。
2、設計的青島奧運旅遊路線(地圖),獲青島市文明辦人文奧運會遺產“金點子”獎,《青島日報》、《青島早報》《城市信報》對條奧運旅遊專線做了報導。
3、作品《帆都人物》2008年在《都市便民報》連載。
4、2008年7月21日青島火炬傳遞當天,完成青島奧運火炬傳遞記錄(6000字,並配有相關照片)。
5、參加撰稿並任編委的《青島奧林匹克帆船運動史》由青島出版社出版,成為青島市政府北京奧運會禮品書,2008年8月1日就此參加青島傳媒網網上直播活動。
6、2008年8月參加青島經濟廣播電台直播(22:00——24:00),介紹“青島奧運史”。
7、奧帆賽期間,與青島傳媒網聯合推出10集《帆都人物》。
8、在中國奧運官方網站設立“青島奧運史”部落格,親歷中國奧運官方網站網路傳遞北京奧運火炬活動。
9、奧帆賽前在《青島日報》“駛向成功奧運月曆”專欄發表數篇“青島奧運人物”。
10、在《半島都市報》奧運專版“龍騰帆場”推出整版文章《“金鑲玉”主創是咱青島人》
11、2009年8月,20萬字的《青島奧運歷史》被奧帆博物館和《半島都市報》收藏,《半島都市報》、《青島晚報》等媒體予以報導。
12、2009年4月22日在《青島日報》發表《奧運文化游》一文。
13、2009年5月27日在《城市信報》發表《翻開青島的奧運史》一文
14、2010年,紀錄片《青島奧運歷史》開始拍攝。
15、2011年1月30日城市信報《姜茂森把“青島奧運歷史”拍攝成20多集紀錄片》
16、 2011年3月6日青島早報《市民自費拍攝青島奧運史 耗時一年已拍攝20多集素材》
17、兩篇作品被收入中學教材(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輔教書)
媒體評價
《姜茂森:打開青島奧運史寶瓶》 2007年第19期《招商周刊》《姜茂森:打開青島奧運史寶瓶》 2008年至今 新浪財經·奧運經濟
《奧帆名人們請來簽個名》 2008年5月26日《青島早報》
《他記錄了青島奧運史》 2008年8月29日青島傳媒網
《姜茂森和他的財經帆都人物》 2008年第3期《招商周刊》
《弘揚人文奧運遺產》 2008年11月3日《青島早報》
採訪錄
他為奧帆賽寫傳記
(2008-04-13 16:50:19) [導語]奧帆賽還沒開始,就有人開始為青島帆都寫傳記了。這些,當然逃不過咱奧運相冊的眼睛。
[正文] 青島電視塔的帆船之都展覽館內,陳列著一份特殊的收藏品:《帆都傳》及《帆都人物》作者姜茂森的採訪手記。2008年北京奧運還有一年多,採訪手記就提前就亮相,真是用心良苦呀。[同期聲](這是……這是……,照片展示)
[正文]姜茂森手裡拿著的,就是剛完成一半的《帆都人物》,裡面已經收錄了近80位重量級人物。[同期聲](各種相關人物)
[正文] 姜茂森是搞文史研究的,從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那天,他就有了為帆船之都作傳的想法。[同期聲](北海船廠拆遷就拍照,想填補歷史空白。)
[正文]<BR> 從1953至今,中國帆船運動經歷了三代人,姜茂森通過電話或登門拜訪,找到了他們中的大多數,為帆船留下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這張照片,是50年代第二屆國際水上運動的冠軍吳其偉。
[同期聲](因為當時條件有限,現在身體不是很好。)
[正文] 姜茂森的計畫是,先寫帆都人物,再寫帆都傳,最後,合編成一部《中國水上運動史》,任重而道遠。《奧運相冊》感謝您為帆船之都付出的努力。</DIV>
《青島奧林匹克帆船運動史》網上直播活動
主持人】就是把2008個人名的造型放在書裡面,是這樣嗎? 姜茂森:對,全是人名組成的,今天的網友也可以參加。就是和許老師有一個溝通,在8月6日在書城有個簽售活動,網友可以給我簽名收到書裡面。還有一個最新的創意,就是我們簽字還要簽一個時間,就是8月6日簽一個“2008年8月8日”,就是8月8日這一天可以到郵局蓋一個戳,作為一個紀念。 主持人:這些書都可以,在8月8日到郵局蓋一個郵戳的話,就可以作為收藏品。 姜茂森:這本書非常有價值,我們想先在8月6日上午九點在書城做一個抽號,9:30正式開始。下午2:00在四方書城裡面也有一個抽號,2:30正式簽售。 主持人:這是限量的嗎? 姜茂森:限量的,書發到了全國各地了。參加2008個簽名的網友,也可以購書去看看。 主持人:有簽售的活動,還有簽名的活動。今天參加節目的網友,到時候可以到書城簽下自己的名字,到時候您自己的名字也可以出現帆船的造型裡面,非常有意義。另外還可以拿著這樣一本書到郵局蓋一個戳。 姜茂森:對,8月8日可以蓋一個戳,升值價值無限。 主持人:好,非常感謝三位嘉賓跟我們分享一些《奧林匹克帆船運動史》背後的故事,非常感謝大家,感謝各位網友朋友們,我們下次見。(2008-8-1 19:49:00) |
【主持人】剛才我們提到了《奧林匹克帆船運動史》這本書,是不是最近也有簽售的活動?給大家介紹介紹。 姜茂森:這個我說吧。我這個《帆都人物》寫作過程遇到很多名人,就讓他們給我簽字,報紙上有一個報導。 主持人:就是邀請一些跟奧帆有關的名人做簽名。 姜茂森:奧運會、奧帆賽還有人文青島,包括奧帆委的領導夏耕、臧愛民等領導,青島歷史上以前的火炬手還有2008年的火炬手,還有從50年代開始的運動員、教練員,還有一些代表人物。比如青島唯一參加紅軍長征的一位老先生等等,現在簽名的有1000多人,這也是給網友一個機會,讓他們給我簽名。我想這本書出版以後,2008個簽名,就設計出一個帆船,線條就是用人名組成的。(2008-8-1 19:48:00) |
【主持人】邵教練,您在這次比賽當中,負責哪個部分的執法的項目? 邵先利:我非常高興,剛剛定的方案是我來組織雷射和雷射(leida),在C場地。我們的賽制是東方是東道主裁判長,旁邊還有國際帆聯,就是賽事質量和公平,有派過來的一個國際競賽官,我們兩個人是共事的。 主持人:也希望這屆奧帆賽,中國的運動員能夠借著好風、好水能夠取得很好的成績。(2008-8-1 19:47:00) |
【主持人】那中國隊參加這次比賽的情況是怎樣的? 邵先利:中國隊是有史以來都參加了。中國隊在男帆板和雷射方面有比較好的成績。 主持人:中國隊有哪些名將出場? 邵先利:中國隊有帆板的殷劍,還有徐莉佳,她在今年世界錦標賽的時候差一點是世界冠軍,領先了第二名14個名次,結果被一個哨判罰了。 主持人:也是這次奧運會奪冠的熱門。 邵先利:用她的話來講,心裡不爽,這次非爽一次不行。今天上午見到徐莉佳的時候,滿面春光。 主持人:狀態非常好,我們也期待她在這次比賽中獲得很好的成績。(2008-8-1 19:44:00) |
【主持人】還有其他的名將嗎?值得大家關注的。 邵先利:每一個級別裡面都有名將。澳大利亞的男子470級別,也是這幾年世界錦標賽蟬聯冠軍的,他們也是非常強的隊,男子470。星級的老牌子的美國隊。英凌的英國隊,都有不俗的表現。帆船的基礎也好,現在的狀態也好。今天下午我見了英國隊的教練,我問他們“準備好了嗎?”“是的,我們準備好了”。(2008-8-1 19:43:00) |
【主持人】目前傳統的強隊都有哪些? 邵先利:帆船強隊是指重大比賽,特別是奧運會裡取得成績的帆船強國。這些國家正常情況下,應該和這些國家的經濟、文化、教育,綜合的社會狀態水平掛在一起。(經濟)水平越高,帆船水平越高。美國在奧運會得過不少金牌,英國、德國、法國、西班牙,現在比較發達,並且也有了一些發達的歷史。有航海歷史的國家,像澳大利亞、紐西蘭,都有很好的成績。 主持人:有沒有世界名將?都有哪些世界名將來參加這次比賽? 邵先利:這次基本都到齊了,因為帆船名將有很多,有大帆船的等等非常多。作為奧運會比賽項目的名將這一次都到齊了。我比較熟悉的就是英國的(本·艾士利),這個人渾身透露著帆船的信息,他以前是雷射級,世界冠軍,19歲的時候就世界第二,21歲的時候拿了冠軍,緊接著就是雷射級的奧運會冠軍。然後轉過頭來說要有新的挑戰,就搞了芬蘭人級,“為帆船而生”,就把自己的身體從雷射級過度到芬蘭人級所需要,比如每天吃九頓飯,吃什麼樣的飯。接著芬蘭人級以後,芬蘭人級的奧運會冠軍又產生了。這個人是英國紳士,非常有帆船文化涵養。(2008-8-1 19:42:00) |
【主持人】有一個很好的平台。邵教練,咱們這次奧帆賽您是作為裁判,有多少國家的運動員來青島參賽? 邵先利:大概一共有420多個人(要來齊的話)。 主持人:有多少國家和地區? 邵先利:一共有60多個國家。 主持人:這是不是奧運史上最多的一次? 邵先利:是。這次比賽我們國家,青島在準備方面所下得功夫是有史以來帆船奧運會功夫最大的一次,所以對運動員的吸引力也就比較大。因為他們對古老的中國本身就覺得挺新鮮的,“古老的中國還有奧林匹克比賽,還有帆船運動?”來了以後,“怎么樣,和你的想像有什麼區別?”一般他們都說“非常好,非常大的區別。”沒有想到中國整個形勢,青島的發展,特別是帆船運動,奧運帆船的準備是這樣一個好的情況。(2008-8-1 19:41:00) |
【主持人】您認為我們的觀眾看比賽,看點在哪裡,看他們的什麼? 邵先利:看點,獎牌輪看得比較清楚。都是一樣的船,一樣的距離,為什麼他跑得比較快?這裡面船跑得比較快,選擇的路線,風利用得比較好,轉來轉去就贏了。建議觀眾到現場參觀比賽的時候,你首先了解一下,目前比賽場上,哪一個國家的運動員比較好,記幾個號,你去盯住這個號。說不定,你一看就喜歡上帆船了,一發而不可收拾,第二次再有這樣的活動,你就在這兒講給大家聽了。 主持人:這個網友叫“一一”,他說這本書有多少內容是關於青島的?青島在中國帆船史上是什麼樣的地位?剛才說了青島占了一定的內容。 姜茂森:文史占了一章。因為中國是第一次舉辦奧帆賽,永遠載入史冊,我們非常榮幸能觀看這個奧帆賽。 主持人:而且青島也是中國開展帆船最早的城市。“娃娃魚”說,邵教練,請問您當年最好的成績是什麼?您帶過的隊員都有誰? 邵先利:讓我最高興的是,幾乎我所有的徒弟成績都比我好。我本人參加過四年的帆船運動員的一些活動,得過全國第五屆運動會帆船的第三名。當然我的隊員們比我出息多了,全運會冠軍、全國冠軍、亞洲冠軍一大批。 主持人:您帶過多少隊員呢? 邵先利:現在全國錦標賽亞洲冠軍,還有全運會的,我不能一口說出這個數,很多很多。也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是我們教練的一個團隊帶出來的。二三十、三四十、五六十都有了。(2008-8-1 19:39:00) |
【主持人】這位網友說,感覺這本書適合收藏,而不適合閱讀。請問編輯有沒有想過出過簡裝本? 許朝華:同類的書也有。但是這本書,因為帆船知識非常博大精深,涉及的面比較廣,所以只有這樣一本通史才能概括。這本書不光是歷史書,很多趣味性的東西,可讀性非常強。像我們的排版人員一邊排一邊看著,很投入,普及性很強。 主持人:普及性很強。好,繼續看下面的問題。“看門道”說,老師們能不能介紹一下如何看帆船比賽?去年曾經去看過,比賽場地離得很遠,看不清也看不懂,是不是帶高倍望遠鏡? 邵先利:這個網友說得很對,看帆船比賽一個是到水上觀眾船,再一個是岸邊。正常的比賽離得比較遠,但是從這一屆開始獎牌輪離岸邊比較近,青島這個地方從16號就有獎牌輪了,離著大壩幾百米的距離就可以看清楚了,這是距離問題。然後有一定的帆船知識,能看懂帆船出發,經過幾個必須繞過的標誌,誰先回來誰就取勝。前面先通過的是低分,第一名第一,第二名第二,依此類推。因為帆船運動它的不穩定因素很多,取勝的相關因素非常複雜,它一輪不能說明問題,得多比幾次,讓大家多比試比試,一般是11輪,十輪以後來一次獎牌輪,最後看誰綜合分數好,誰獲勝。具體的看看這本書就明白了。(2008-8-1 19:36:00) |
【主持人】我們看看網上的問題,這位朋友說,你們在北京舉行了奧運圖書的首發式,就是這本書嗎?說說具體情況吧,為什麼不在青島首發呢?這個網友挺關注的。 許朝華:我們5月18號在北京舉行了首發式,一共是四本書。還有一些國家重要部門的人員參加了,包括國家體委的、奧組委的副主席都參加了,規模比較大。京城的主要媒體記者也都過來採訪了。 主持人:他問為什麼不在青島首發? 許朝華:在青島也舉行了首發。5月28日由市府專門舉行了一個首發,奧帆這本書是由青島市的市長、奧帆委的夏耕主席和奧帆委都對這本書進行了指導,所以我們在青島舉辦過首發。 主持人:“鳳皇來儀”問還有哪些圖書?有什麼計畫? 許朝華:已經有十多種了。 主持人:剛才說了,包括中國帆船運動的,知識書本。還有出版計畫嗎? 許朝華:奧運馬上要開始了,大家就要關注奧運了,最近不會了(2008-8-1 19:34:00) |
【主持人】這個人身上有什麼樣的故事?當時您蒐集的資料多嗎?都是他自己提供的嗎? 姜茂森:我打電話採訪的,講了很多,經我加工出來的。包括文革期間,最後脫離航海運動,然後又上無錫參加了水上運動,因為他是南方人。 主持人:現在是? 姜茂森:現在也非常關注青島的奧帆賽。 主持人:他說要回來看一看? 姜茂森:因為文革期間他轉行了,去紡織廠。一般他隔四五年就回青島一趟,他身體也不太好,儘量爭取來看看奧帆賽。 主持人:今年有多大年齡? 姜茂森:今年70多歲。 主持人:是不是這個人也讓你挺感動的? 姜茂森:是啊。 主持人:你覺得感動在哪兒? 姜茂森:覺得帆船運動非常有魔力,一旦從事航海運動之後,這一生恐怕就不能脫離。 主持人:用了“魔力”這個詞。 姜茂森:邵教練是不是這樣? 邵先利:“上了賊船不好下”(笑)。(2008-8-1 19:33:00) |
【主持人】具體是誰? 姜茂森:中國第一代航海運動教練楊孝賢,這是很早的照片,20多歲。他50年代就參加航海運動了,現在不在青島。 主持人:您是怎么找的?他現在在什麼地方? 姜茂森:他在無錫,找了好多次。去無錫體育局打電話尋找,找到了他女兒。 主持人:花了多長時間? 姜茂森:花了一個多月時間。 主持人:就是在打電話聯繫? 姜茂森:是。 主持人:他女兒在體育局嗎? 姜茂森:是。他現在退休了,一些事情由他女兒聯繫。 主持人:是不是還跑了一趟無錫?特意蒐集他的資料。 姜茂森:他今年就到青島一次,據說他要來看奧帆賽。 主持人:當時是什麼時候跟你說的? 姜茂森:今年說的。 主持人:他來了嗎? 姜茂森:我現在不大清楚。(2008-8-1 19:31:00) |
【主持人】您在寫書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一些新的內容?您感覺以前沒有接觸到,突然發現一些新的東西? 姜茂森:對我來說因為對這段文史比較熟悉了,從2001年申奧成功就開始研究,青島1932年宗慶後帶領著參加奧運會,也是從青島出發的,所以這是我們青島奧運史的一個開端。 主持人:有沒有在節點上的人物您覺得非常重要的? 姜茂森:參加奧運會的青島人物都記錄在裡面了。 主持人:這本書有一些歷屆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還有一些官員。在整部書編寫過程中,像剛才您講到和《帆都人物》也是相結合的,這個將來出版的話預計有多少人物? 姜茂森:就是有奧帆賽、帆船之都、人文青島等等,不光是帆船運動員和教練員,這樣意義比較深遠一些。如果全是帆船運動員、教練員,收藏的人可能不一定感興趣。所以我一邊創作,一邊蒐集這些。 主持人:這些人物都怎么蒐集呢?去哪裡找? 姜茂森:一開始非常茫然。找任何人都很困難,因為我不太懂帆船運動,一開始是個門外漢,好不容易找到線索了。 主持人:當時怎么找線索? 姜茂森:先到報刊裡面看看一些人物能不能找到,四處尋找線索。找到線索以後,通過他們再找到線索。 主持人:找線索最困難的一次是什麼? 姜茂森:最困難的一次就是拒絕了,也有不少拒絕了,不希望出名,或者是以前的歷史現在不想說了。 主持人:有沒有讓你覺得很興奮的?或者是感覺很難忘的人物? 姜茂森:有些人物就是“哎呦,沒有想到能找到。”(2008-8-1 19:30:00) |
【主持人】所以我們有了《奧林匹克帆船運動史》,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一下關於帆船運動的知識。姜老師,這本書在編寫過程當中,一共用了多長時間? 姜茂森: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反覆修改。許編輯要求挺嚴的。 主持人:為什麼要求這么嚴?都有哪些要求? 許朝華:我們想這本書既有歷史又有知識,既有史料性又有實用性,所以對作者要求比較高一些,姜老師也付出了很多心血。 主持人:您在編寫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一些讓您印象比較深刻的事情或者是人? 姜茂森:如果沒有這段歷史,這本書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可能就是通用的一本書了。因為青島是帆船之都,把這段歷史加在裡面,這本書就非常清楚了,這是非常好的創意。所以有這個創意,才找到我。現在這本書跟青島有很大的關係。 主持人:青島的部分在裡面也占很多內容。 姜茂森:占了一部分,有一個是帆船運動青島的人物,後面是我們帆船運動延續的過程,還有裡面加的一些人物。 主持人:這些人物您在蒐集的時候是不是都力求讓它完整一些、精確一些? 姜茂森:因為這本書寫了好幾年,還比較輕鬆。如果現抓這些人物肯定來不及。(2008-8-1 19:28:00) |
【主持人】邵教練,您從事帆船運動多少年了? 邵先利:我是1980年開始帆船運動的,到現在28年了。 主持人:當時是做運動員? 邵先利:當時是做運動員。芬蘭籍的運動員,現在看我比較瘦小,因為當時帆船運動,我們理解是瘦小的人載重小,我當時是裡面塊頭比較大的,但是幾年以後我們對帆船運動的理解,覺得不行了,個壓不住了,逐步退出了。然後就學習,做教練了。全運會上我們打了一個翻身仗,獎牌都占了第一了。下一步就是中國帆船在奧運會上的突破,所以就自願、多次申請組織批准我做奧運組織工作,在最前線執法,要親眼目睹中國隊奪取好成績。 主持人:這也是您這么多年一直期盼的,是不是很緊張? 邵先利:現在挺興奮的,稍微有點壓力。畢竟我們是東道主,期待著在賽場畢竟是賽事圓滿成功,也期待著中國隊能夠在這次賽事當中取得好的成績。 主持人:您從事帆船運動這么多年,您自己是怎么理解帆船,怎么理解帆船運動的? 邵先利:這么多年轉來轉去,看來看去最早說是貴族運動,後來又說是青少年運動,又是西方人的運動,又是東方人的發明,我看有這么六個字:“博大、純粹、智慧”。所以說,帆船運動從開始作為一個交通工具,延伸為競賽娛樂的工具以後,普及越來越大,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就是因為這六個字能夠適應人類本身的一些興趣的需要,適應現在文明社會發展的需要。(2008-8-1 19:26:00) |
【主持人】邵老師,剛才說到您是奧帆賽一級部的競賽專家,也是著名的帆船教練,跟帆船有很深的淵源,不知道您有沒有看過這本書?因為拿到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包括它的內頁、內容設計的非常漂亮,大家可以看一看,包括它的書籤都是用的奧運五環的顏色來做的。而且其中裡面很多照片是非常精美,都是咱們蒐集到的是嗎? 許朝華:對。 主持人:還有一些像這的千帆競發的照片,可以說是圖文並茂的,那邵教練您有看過這本書,對它的印象是怎樣的? 邵先利:帆船運動,一開始在海上揚帆點點,是一道風景線。實際上通過帆船了解到這個項目的文化和對現代人類起到的積極作用。這本書從歷史到科技到人物,到各個方面做了比較詳細的描述。相信通過讀這本書,可以了解一些航海文化,了解一些帆船的實質。所以說,這本書在國內我們還是第一次見到像是一個百科全書、工具書的圖書,下得功夫比較大,我作為一個青島人非常高興,因為這樣一本書從青島出版的。從書的內容、各個方面,作為航海人、帆船人我們感到非常榮幸,非常高興。應該產生到青島,這就產生在青島了。 主持人:您感到很欣慰。其實前兩年的帆船賽我也參與報導了,當時感覺對帆船還是有一定了解的,但是看了這本書之後才覺得真是知道得太少了。不知道邵教練,您是不是用一些非常專業的眼光看這本書的內容? 邵先利:裡面有一些專業性,但是可以看到裡面還是比較博大的,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性,更有它的廣泛性。從歷史的淵源到現在的一些原理,到人物,人物的特點、思想,通過這本書可以做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2008-8-1 19:23:00) |
【主持人】裡面有沒有大家比較熟悉的人物?可以給大家介紹幾個。 姜茂森:這個讓邵教練介紹吧,是圈裡的人物。 邵先利:有陳向東,是以前山東帆船隊的主教練,並不是頭銜和位置多么耀眼,但是這樣一個人物後來當了北海船廠的廠長,作為一個四到五千人的大廠,在改革開放初期能夠領導全廠銳意改革,經濟上在十年裡面提前實現了翻兩番,是非常了不起的企業家,全國知名的改革工作者,這是我們帆船界的自豪。從這個人物當中可以看到,從事過帆船運動的人,他的博大、純粹,還有他的智慧。 主持人:還有嗎?姜老師。 姜茂森:他那個單位一直到現在也在做帆船,劉雲昌是介紹帶領中國的帆船隊,1984年新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就是由劉雲昌帶領的。 邵先利:劉雲昌也是我的老師,有很大的功勞都是劉雲昌教練打的基礎比較好,他的做人、執教,好的隊伍管理,形成了好的文化的習慣,也是我們非常尊重的老前輩。 主持人:您這個《奧帆人物》什麼時候可以出版? 姜茂森:出版社已經和我聯繫了。 主持人:現在您也是逐步的蒐集和整理的過程? 姜茂森:現在寫了一百多個人物,包括邵教練,到帆船講學,還有奧帆賽的執法裁判。(2008-8-1 19:15:00) |
【主持人】是不是書裡面的一些資料,也是比較珍貴的? 許朝華:對。書裡面很多資料都是首次披露的,特別是一些照片。因為我們的作者裡面有中國體育館的館長,中國第一個體育學博士,他手頭有大量的珍貴資料,都編在我們書裡面向大家公布。還有姜老師,海南的一位作者,他們手頭都有最新的資料,包括一些很有歷史意義的資料,都獻出來了。 主持人:姜老師您說說,您手裡都是什麼樣珍貴的資料? 姜茂森:從1904年青島帆船運動開始,一直到50年代中國成立航海運動的航海軍校,到60年代中斷,80年代又興起一直延續到現在,整個流水線都記錄下來了。我寫了一本書叫《帆都人物》,現在還是手稿,是唯一一本記錄與帆船運動人物的書籍,有50年代的、60年代的、80年代的,包括邵教練都在裡面。這是奧運簡史,人文精華都體現在裡面了。(2008-8-1 19:13:00) |
【主持人】這個想法是什麼時候有的? 許朝華:將近兩年以前就有的,2006年就著手準備了。 主持人:現在關於這個內容的書很少是嗎? 許朝華:很少,這可以說是第一部。 主持人:第一部,是大家了解帆船運動的很好的途徑。像這部《奧林匹克帆船運動史》也是奧運圖書系列的一個部分是嗎?還有其它著作嗎? 許朝華:是的。 主持人:給大家介紹介紹。 許朝華:青島出版社出過這方面的書將近十種了,最近一個系列就是這套《奧林匹克帆船通史》、《中國奧林匹克運動通史》、《奧林匹克帆船運動史》和《奧林匹克運動簡明百科知識》,這四本書都是體育博物館的館長寫的。 主持人:是不是前面這些大部頭的書就是咱們出版的嗎? 許朝華:對。 主持人:這些書在哪兒都有賣的? 許朝華:在書城就可以買到。(2008-8-1 19:10:00) |
【主持人】親愛的網友朋友們大家晚上好,歡迎走進今天的傳媒會客廳。還有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我們將迎來期待已久的奧運會了,奧帆賽也將在青島拉開帷幕,青島的奧運味已經越來越濃了。最近走進書城的市民,可以看到一本精美包裝的書,叫做《奧林匹克帆船運動史》這本書。今天我們請來了這本書的作者以及帆船的專業人士聊聊帆船的歷史以及帆船運動的歷史,還有這本書在編寫過程中的難忘的故事。 首先介紹一下今天的嘉賓,坐在我身邊的是奧帆委競賽部一級項目專家、奧帆賽競賽場競賽官邵先利,你好。 邵先利:你好。 主持人:坐在旁邊的這位是青島奧運史研究學者姜茂森,你好。 姜茂森:你好。 主持人:旁邊的這位是這本書的編輯,許朝華,許老師你好。 許朝華:你好。 主持人:這本書包裝非常精美,包括裡面的頁面配了很多圖片,非常漂亮。想問問咱們的編輯許老師,當時為什麼考慮編寫這樣一部書、出版這樣一部書? 許朝華:眾所周知,今年是中國第一次舉辦奧運會,青島又是第一次舉辦奧帆賽,所以我們覺得出一本書是非常有意義的,而且讀者比較歡迎。因為國內就缺少這樣一本介紹奧帆史特別是奧帆運動的書,所以我們想出一本書填補這個空白。同時給大家作為奧帆賽的一是參賽手冊,二是了解帆船知識的一部書。(2008-8-1 19:09:00) |
【主持人】 2008年奧運會帆船比賽在即,由青島出版社編纂出版《奧林匹克帆船運動史》一書可謂恰逢其時。 本書對帆船運動的起源、演變、發展的歷史做了全面、系統而又生動的介紹,全方位展示了帆船運動的精美歷史畫卷,同時介紹了帆船運動的組織機構、運動器材、開展級別、競賽項目、重大賽事、基本技術、運動常識、競賽知識、常用術語等,堪稱最佳“奧帆賽觀賽手冊”,也是國內首部奧林匹克帆船運動史著。作客時間:8月1日(周五)19:00-20:00作客嘉賓:編輯姜茂森、許朝華,以及著名帆船教練邵先利等(2008-8-1 9:23:00) |
奧運作品精選
一、《宋君復:奧運先驅結緣青島》
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選拔計畫已開始,這又將在全國掀起一股奧運熱潮。1932年,我國第一次派遣運動員參加了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十屆奧運會。當時,中國代表團正式成員僅有三人:領隊郝更生、教練宋君復、隊員劉長春。而作為我國奧林匹克運動的先驅,宋君復與青島曾有著一種特殊的情緣,他不僅在青島擔任過國立山東大學體育系主任,而且還親自帶領劉長春在青島進行訓練……
參加第十屆奧運會:
乘郵輪前往洛杉磯拒絕登上日本領土
“九·一八事變”演講會上慷慨陳詞
1932年,中國第一次派遣運動員參加了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十屆奧運會。當時,中國代表團正式成員僅有三人,分別是:領隊郝更生、教練宋君復和隊員劉長春(張學良將軍資助劉長春赴美參賽,當時由尚在東北大學執教的宋君復任教練)。
1932年7月8日上午,宋君復與劉長春從上海乘坐“威爾遜總統號”郵輪前往洛杉磯。途經日本長崎港,乘客可上岸休息,但為了抗議日軍侵略我國東北,宋君復一行拒絕登上日本的土地。經過21天的海上航行後,二人於當年7月29日抵達洛杉磯。
中國奧運代表團第一次出現在美國洛杉磯,受到了華僑和美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宋復君一行受到的款待,從劉長春當天的一篇日記中可以看到當時的盛況:“下午四時抵達洛杉磯碼頭。僑胞數千名來作熱烈歡迎。檢查行李畢,乘渠所備汽車先赴中華商會。蓋自碼頭到商會宿舍,約二十英里。經過中國街時,汽笛亂鳴,驚起僑胞,群表歡迎。出中華商會,由美國警察機器腳踏車領導保護,抵各巷口時,以救火車式喇叭開路,行人車馬,為之駐足。”
對於當時的開幕式盛況,劉長春有這樣的記載:“二時半世界運動會開幕,巍巍中華以第八位入席,繞場入匝。……由余執國旗作總代表,國旗飄處,觀眾莫不表示歡迎。二千白鴿與落霞齊飛,五聲大炮與軍樂共鳴,東看台絕頂有五青年鼓腮吹號,美國男女二千學生合唱歡迎歌。” 7月31日,劉長春在預賽中即被淘汰,他總結說:“原因畢業考試一個月,航海勞頓,缺少練習所致……設抵洛杉磯後再有一星期之加油,或不至名落孫山。”8月14日大賽閉幕,宋復君與劉長春應世界青年大會的邀請,參加了主題為“九·一八事變”的演講。
為了這次演講,宋復君徹夜準備發言材料。演講時,他慷慨陳述,揭露事變真相,澄清了許多問題。他那流利的英文讓與會者陡生敬意。
在美國期間,有幾次觀看比賽的機會,但宋君復因囊羞澀,藉故參加一些其他活動而避開了。但在從上海前往洛杉磯時卻截然不同:在郵輪上,宋君復與劉長春住在頭等艙131號,為了不被人輕看,宋君復還出手大方。劉長春就曾在當年8月1日的日記中這樣回憶道:“宋先生付侍者美金6元。”“美金6元”,相當於奧運會運動員當時3天的一伙食費。宋君復在付小費這樣一件小事上,力求表現出中國人的尊嚴。
參加第十一屆奧運會:
帶領弟子來到青島進行集中訓練(舊址在中國海洋大學魚山路校區)
1935年,宋君復奉命籌備中國體育代表團,參加次年在德國柏林舉辦的夏季奧運會。崔樂泉在《中國近代體育史話》(中華書局1998年3月第一版)一書中這樣記載:“1935年7月10日至8月20日,在青島山東大學還曾舉行過‘全國體協暑期訓練班’。這個訓練班是為迎接第十一屆奧運會而進行的運動員集訓。可見,這類短期訓練班多是作為一種臨時措施而舉辦的,它在當時培訓體育師資及其他體育專業人才方面還是起了一定的作用。”
近日,筆者在採訪中國海洋大學體育系主任許冠忠時,他對以上史料作出證實後,並帶領筆者在魚山路校區內,察看了當時宋君復備戰十一屆奧運會的集訓場地。許主任介紹說:“這個靠近中國海洋大學大學路校門的田徑場,長約150米,寬約120米,是海大最早的體育場,宋君復曾經在這個場地訓練過運動員,劉長春就曾在這裡訓練過,這個場地離運動員住處很近。”
隨後,我在現已翻新的運動場外,見到了一塊紀念碑石,上刻有“一九三六年第十一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運動員訓練場地舊址”字樣。
1936年,中國奧運會代表團共有69名運動員,他們參加了田徑、游泳、舉重、腳踏車、拳擊、籃球和足球6個大項的比賽,劉長春再次入選。宋君復對籃球運動頗有研究,除了輔導劉長春以外,還擔任了第十一屆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籃球隊指導。在緊張的訓練過程中,宋君復又接到通知:他獲得了國際籃球裁判資格。可惜的是,至於在這屆奧運會上他是否擔任籃球比賽裁判,筆者沒有找到記載。
第十一屆柏林奧運會於1936年8月1日開幕。劉長春在預賽中再次失去決賽機會,中國參賽運動員69人在所有比賽項目中“全軍覆沒”。
中國第一座“奧運”建築
由宋君復自美國搬到青島
中國第一座“奧運”建築,就是青島體育場。它於1932年2月16日始建,1933年6月末建成。“奧運”建築坐標,在半個多世紀僅此而已,彌足珍貴。
宋君復從洛杉磯回國後,建造這座體育場占據了他的大量時間。在中國建造一座“五星級”體育場,是他在美國留學期間就曾經有過的夢想。甩掉“東亞病夫”的帽子,宋君復從來沒有放棄“一個棋子”的努力。可以說,沒有“有心人”宋君復,沒有他個人學養換取參加奧運會的機會,中國就不會出現這座著名的“奧運”體育場。
宋君復設計的青島體育場圍牆呈鋸齒堡狀,氣勢磅礴,是洛杉磯體育場在“海外”的唯一縮小版。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夠飛越重洋,飛到黃海岸邊,的確是一個奇蹟。
就宋君復當時從洛杉磯帶回青島的“藍圖”,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宋君復將洛杉磯體育場臨摹下來帶回青島的;另一種說法是宋君復帶回的是圖紙。青島體育場與洛杉磯體育場式樣完全相同,只是按原版四分之一縮建而已。
筆者傾向第二種說法,僅僅憑藉現場臨摹,是無法完成建築的巨細的,更難以掌握從整體中縮小;建築不僅僅是直覺藝術,僅用臨摹就可完成。宋君復極有可能是尋找到了洛杉磯體育場的圖紙以後,才有可能“按圖索驥”,其背後周折無法得知。
當然,這座體育場得以順利建成,還有它的“背景”:1933年在青島召開第17屆華北運動會,這使得宋君復意欲建造一座“奧運樣式的體育場”的想法水到渠成。值得一提的是,青島體育場採用了當時最為先進的跑道——400米籃曲式跑道,直道8條,彎道6條,它是由德國人滌木博士創造的,它的出現給國內“直來直去”的跑道做了終結,是一場“跑道革命”。
青島體育場一建成,就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體育場,此後,國內許多重大賽事都在此舉辦。1933年7月在青島舉行的華北運動會上,劉長春以遼寧選手的身份,在青島第一體育場參賽,奪得100米、200米兩項冠軍,證明他的確達到了國內短跑“頂尖”水平。劉長春在東北時就是宋君復得意學生,他幾次到青島參加比賽和訓練,也顯示了宋君復對他的器重。而對於宋君復在國立山東大學執教時的評價,田廣渠認為,“他和眾多名師如老舍、梁秋實、童第周、王普、傅鷹等共同托起山大的輝煌”。
原載2007年7月11日《半島都市報》
二、《金鑲玉主創是青島人 肖勇高興獎牌在家鄉頒發》
“金鑲玉”正面使用國際奧委會統一規定的圖案,背面則鑲嵌著取自中國古代龍紋玉璧造型的玉璧,正中央的金屬上鐫刻著北京奧運會會徽。這一具有濃厚中國特色的設計將中國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完美融合在一起,既蘊含著“以玉比德”的理念,也切合了“金玉良緣”的好兆頭。
“金鑲玉”正面使用國際奧委會統一規定的圖案,背面則鑲嵌著取自中國古代龍紋玉璧造型的玉璧,正中央的金屬上鐫刻著北京奧運會會徽。這一具有濃厚中國特色的設計將中國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完美融合在一起,既蘊含著“以玉比德”的理念,也切合了“金玉良緣”的好兆頭。
今天奧帆賽場上將決出兩枚金牌,這意味著“金鑲玉”將首次在青島亮相。大家已經對奧運獎牌非常熟悉,但很少有市民知道,金鑲玉的設計者———肖勇,也是咱們青島老鄉,他是從19個國家的170多個設計師中脫穎而出的。肖勇表示,他主創的獎牌能在家鄉青島頒發,是他最為高興的一件事情。
根在青島無法割捨
“青島是我祖輩生活的地方,我的許多親戚現在都在紅島肖家社區,那裡是個因舉辦‘蛤蜊節’而十分有名的地方。”雖然肖勇是在濟南長大,但青島卻是他的老家,肖勇從小到現在都經常回青島,不管走到哪裡,他說他的“根”始終是青島,和青島有著無法割捨的情緣。
肖勇從小比較喜歡美術和書法,1987年考入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裝潢系,懷著對設計專業的美好憧憬,肖勇在學校時非常努力,並通過一些朋友從國外郵購書籍潛心研究世界各地大師的作品。自己也一直幻想著哪一天一定要到歐洲學習和感受西方藝術帶給他的震撼。
1991年起他在德國、丹麥和芬蘭留學4年,最後在芬蘭赫爾辛基藝術設計大學獲得平面設計藝術碩士學位。歐洲學習之旅讓肖勇在設計專業上有了深層次的理解。1995年,他回到了北京,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
作為中央美術學院第七工作室導師,現在的肖勇教大三、大四和研究生,他的學生里也有很多青島人。青島舉辦奧帆賽招貼畫大賽,他也曾經來當過評審,肖勇和青島有著無法割捨的關係。
談起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肖勇發出感嘆:一邊是北京奧運會舉辦地,一邊是他的老家青島——— 2008年北京奧運會帆船比賽賽場、北京奧運會分會場,除北京外,青島也要舉辦決賽,還是除北京之外頒發獎牌最多的城市。主會場和分會場都是他的“家”,而且都可以頒發“金鑲玉”,讓肖勇覺得他擁有了很多別人無法共同擁有的東西。
2007年3月27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是北京奧運會倒計時500天;這以天,第29屆奧運會獎牌設計方案正式揭曉。也是從這天開始,奧運會獎牌歷史上有了個好聽的名字———“金鑲玉”。這一具有濃厚中國特色的設計,得到國際和國內的好評,獎牌的設計者肖勇也一下子走進人們的視線,成為“炙手可熱”的焦點人物。
但這位名聲在外的青島人依然保持著質樸和謙遜。肖勇每每看到青島啤酒、海爾、海信等家鄉的名牌都會感到驕傲。他告訴記者,他很願意為家鄉多做些事情。
奧帆賽在青島舉行,他主創的獎牌能在自己的家鄉青島頒發,是他最為高興的一件事情。肖勇說:“如果能擠出時間,2008年我要回老家來看奧帆賽,也感受一下運動員領獎牌時的激情。”
早有夢想
潛意識中的奧運設計
1994年在歐洲學習期間,肖勇曾經游遍歐洲各國,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站就是瑞士洛桑。洛桑又被稱作奧林匹克之都,國際奧委會總部和奧林匹克博物館都在這座城市。參觀奧林匹克博物館是每個到洛桑的遊客必做的事情,肖勇也不例外。
在奧林匹克博物館裡,看著琳琅滿目的奧運獎牌和文物,肖勇陡生對奧運的憧憬:這些獎牌是淚水與汗水鑄就的光榮與夢想,作為一名學習設計的中國學生,何時可以真正深入其中?這個問號許久沒能在肖勇心中“打開”。
肖勇說,後來他曾去過許多留有奧運蹤跡的城市:雅典、巴塞隆納、馬德里、巴黎、莫斯科、羅馬……他都千方百計去看一看奧運遺產。肖勇說:“當你看到五環的影子,你不得不聯想當時的輝煌與瘋狂。雖然我不算體育迷,但奧運的設計和其承載的文化、藝術與體育的魅力讓人神往。”
肖勇是幸運的,北京申奧成功使他的奧運夢想得以實現: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他參加奧林匹克論壇的設計工作;2003年參與設計中央美術學院奧林匹克藝術研究中心;2004年設計了首屆奧林匹克文化節形象,作品獲得全國美展銅獎;2005年擔任青島奧帆招貼大賽評審;2005年至2006年參與奧運核心圖形設計。期間他結識了雅典、悉尼、亞特蘭大等近幾屆奧運會的藝術總監,通過多方交流和研究,他對奧運設計的感悟有了質的飛躍。
艱苦設計
500次修改煉出“金鑲玉”
2006年1月,肖勇接到2008年奧運會獎牌設計標書,開始在中央美術學院籌建設計小組。“我是設計小組主管之一,也擔任了主創設計師,負責前期創意和提案。招標時間只有短短的3個月,我們必須馬上投身工作。”肖勇說。
奧組委給獎牌的設計者提了幾個要求,一是要有中國文化特色,二是要與往屆奧運獎牌有鮮明區別。三是製作成本不宜超過往屆奧運會。由於國際奧委會對奧運會獎牌正面有統一的形象要求。因此,能自由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僅僅是奧運獎牌的背面圖案設計。他們前後提出了100多套方案,幾乎涵蓋了所有的中國文化元素。為了尋找創作靈感,肖勇帶著學生到外面去捕捉中國的“準奧運”精神。種種探尋之後,肖勇在造型和材質上提出了自己的方案,這也就是“金鑲玉”方案的雛形。
談到“玉”,肖勇特別興奮,他說:“‘玉’方案設計靈感來自古代玉璧。‘玉’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本身是充滿生命力的器物,它的材質、光澤、透明度,都會給人不同的感受,金牌上面我們用的是白玉,銀牌上是青白玉,銅牌上則是青玉,這些玉都是來自祖國各地,代表著全國各族人民心向奧運的願望。各種各樣的玉石可以代表著不同的名次,玉石和金銀銅牌組合在一起更好地體現著中西合璧,能夠讓運動員把在中國體驗的奧林匹克精神傳播到世界各地。”
根據經驗,往屆奧運會曾經出現過運動員獲得獎牌後很激動,把獎牌拋往空中落地的情況。因此,“金鑲玉”還必須接受抗摔碎試驗。經過反覆試驗後,肖勇和他的團隊決定在玉與黃金之間的結構和材料上進行調整,將玉石的厚度減少2毫米,填充緩衝層,這樣,即使獎牌從2米高處墜落也完全沒有問題,這才算真正完成“金鑲玉”獎牌。
回首2008年北京奧運會獎牌設計,肖勇說:“整個設計方案從最初的設計到最後成形,我們先後設計出100多件樣品中,至少進行了500多次修改,這期間從提交方案,到入圍,到中標,每一個階段都經歷了反反覆覆地修改。“那段時間我的腦子裡除了獎牌還是獎牌,連做夢也夢到獎牌而難以入眠,如此投入,這是我以前創作過程中所沒有的。”
原載2008年8月16日《半島都市報》
紀錄片《青島奧運歷史》
(拍攝中)
新浪財經推薦
姜茂森:打開青島奧運史寶瓶
見到青島帆船之都研究會總監姜茂森的時候,他一臉疲憊。這位青島頗有名氣
的文史專家幾年來為了《帆都人物》和《帆都傳》整日奔波,近來又打算增開《帆都人物(珍藏版)》專欄。
他曾做過“康有為在青島”的追蹤採訪,做過人民英雄紀念碑碑石專題研究,考察過青島境內的齊長城,揭秘大珠山隋唐“三大石窟”。但用姜茂森的話說,“這些文史研究是我‘插空’搞的”,現在他最想談的是青島奧運史。
姜茂森2001年7月申奧成功前後開始蒐集資料,全面研究青島奧運史。 這在當時的青島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姜茂森經過長期的研究和總結,第一次提出了“青島奧運史”這個概念,他是國內研究青島奧運史“第一人”,他說:“青島奧帆史是青島奧運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出現增加了青島奧運史的分量。”
現在《帆都人物》、《帆都傳》這兩本書已成雛形。“推出《帆都人物(珍藏版)》是為了更好地推進青島奧運史的研究,使它發展壯大。”
青島奧運史從1932年開始
“瓶子裡緊緊密封的,是醇香濃郁的奧運歷史,我只是用一把起子將它打開。”
“一座沒有文化的城市是膚淺的,而一座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城市則會讓人感嘆不已。當我開始探索塵封已久的青島‘奧運’往事,並逐漸融入其中時,心緒激盪,恍若尋寶者探到了心儀已久的寶藏。青島這座城市與奧運有著深厚淵源。有了奧運,我們這座以山、海、城聞名於世的城市含金量就更高了!”姜茂森如是說。
國內了解“奧運會在中國”歷史的人不多,了解“奧運會在青島”的就更少了。其實,青島是中國與奧運會最早發生聯繫的城市之一。
1932年第十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教練宋君復是當時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前身)體育系主任,他帶領包括劉長春等人參加了這屆奧運會,實現了中國奧運史“零的突破”。第二年,宋君復根據他參加第十屆奧運會刻意尋找到的洛杉磯體育場圖紙,在青島文登路縮建了青島體育場——這座建築是中國第一座“奧運”式樣的建築。1935年7月至8月,為備戰第十一屆奧運會,宋君復奉命籌組和領導中國體育代表團參加大會,並在青島進行了緊張的暑期訓練,青島體育場和山大(現中國海洋大學老校區)的體育場是運動員主要的訓練場地。“中國奧運史上第一位參賽運動員劉長春多次到青島參加賽前集訓和比賽。中國著名奧運人物王正廷、張伯苓、郝更生等人都與青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1984年第23屆奧運會在洛杉磯舉行,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次組團參加奧運會,也是中國帆船運動第一次走入奧運會。時任山東帆船隊總教練的劉英昌擔任中國帆船隊教練,他帶領中國帆船、帆板運動員參加了這屆奧運盛會,而這些代表中國參賽的運動員就是在匯泉灣進行賽前訓練的。”
“好多人認為,青島奧運史應該從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或者2008年8月奧帆賽在青島舉辦之日起開始計算,那就錯了。實際上應該從1932年開始算起,這樣,我們現在已擁有了75年的奧運史,儘管它被中斷過,但起點不可埋沒。”
不論《帆都人物》還是《帆都傳》,都是 “人文奧運”的一部分,但人文工作者往往把青島奧運史理解為體育方面的內容少去關心,而從事體育、包括與帆船運動有關的人員往往把它歸於文史方面,這樣就使青島奧運史一直處於一種“真空”狀態。姜茂森認為,之所以直到現在只有他一個人來研究這個課題,是因為大家“走過,路過,卻沒有誰看到它而已”。
姜茂森說:“緊緊密封的,是醇香濃郁的奧運歷史,它一直被封鎖在‘瓶子’裡面。我只是負責用一把起子,將它打開而已”。
百年城市舉辦百年奧運不是幸運
“奧運文化遺產應該記錄下什麼?在一個時間段里我‘找不到北’,後來發現‘指北針’,速度顯著加快。”
因為是個人創意、個人發現、個人命題,一個人來走這條“蹊徑”,便存在束縛自己的地方。
姜茂森說:“奧運文化遺產應該記錄下什麼?因為目標龐大,也比較抽象,且人文與體育盤根錯節,在一個時間段里我‘找不到北’,後來發現‘指北針’,速度顯著加快。”
所謂“指北針”,就是漸漸豐盈起來的人脈,就是不願顯山露水卻絕對是“高人”的真知灼見的指點,這讓姜茂森穿透表面現象看到了“核體”。有了這些,日積月累,手頭資料厚重起來,應該保留什麼,應該放大什麼,應該細化什麼,如何讓抽象的東西以形象表達出來……他都有了底氣。經過不停地尋訪,姜茂森採訪到了絕大多數從事帆船運動的“三代”運動員和教練員,形成了口述史。
在這之前沒有誰做出過“三代”定位,姜茂森為他的這個創意感到自豪,他說:“沒有這些就構建不出帆船之都,沒有帆船之都也就無從奢談青島奧運史,一座在1904年就舉辦過帆船比賽,並因此成為中國最早出現帆船運動城市;一座上世紀30年代就與奧運會發生聯繫的城市,實際為2008年埋下了奧運的種子,它在21世紀終於長成參天大樹,這絕非偶然間的突變。在一座百年城市舉辦百年現代奧運會帆船、帆板比賽,絕不是巧合、幸運,也不是‘天賜良緣’。”
結集作品
《青島鑽石風景區探秘叢書》 2010年1月青島出版社出版
收入作品
《青島記憶》 2004年青島出版社
《膠萊人工海河》 2007年山東教育出版社
《國學大師之死》 當代中國出版社
《青島文史資料》第十五、十六輯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李滄文史》 第一、二輯 政協李滄區文史委員會
《四方民俗風情》 政協四方區文史委會
《行走在市北》 政協市北區文史委會
文史作品
影視片《康有為之死》 2009年與上海電視台合作
石頭路情結 2003年2月28日《青島日報》
在城市地下穿行 2003年3月20日《青島日報》
去湖島吹海風 2003年3月28日《青島日報》
下午三點鐘的會前村 2003年10月26日《青島晚報》
揭開嶗山黃石洞神秘面紗 2004年6月29日《青島早報》
發現乾隆時期“城陽鐘亭” 2004年8月2日《青島早報》
尋找膠州牧馬古城 2004年8月12日《青島早報》
眾多古書院隱身嶗山 2004年8月20日《青島早報》
發現萊西鄒盧古城 2004年9月2日《青島早報》
初訪中國“地雷戰”故鄉 2004年9月15日《青島早報》
古塔古碑增色平度景觀 2004年9月30日《青島早報》
登上古城看雄崖 2004年10月27日《青島早報》
尋訪青島齊長城 2004年12月3日《青島早報》
古鎮口炮台 2004年12月16日《青島早報》
基督教堂鐘樓 2004年12月20日《半島都市報》
康有為的身後事 2005年1月12日《齊魯晚報》
大珠山發現隋唐“三大石窟” 2005年2月5日《齊魯晚報》
揭露田中奏摺 2005年4月30日《齊魯晚報》
黔陬古城 2005年10月3日《青島早報》
人民英雄紀念碑石材來自齊魯 2005年11月11日《齊魯晚報》
“膠東大儒”庸譚 2009年2月23日《半島都市報》
梁思成:驚嘆青島“七街口” 2007年7月22日《半島都市報》
梁漱溟與青島江蘇路28號 2007年8月4日《半島都市報》
王垿:陵縣路25號"寄廬"時光 2007年9月21日《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