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良鐸內科方藥心得》是2010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姜良鐸。
基本介紹
- 書名:姜良鐸內科方藥心得
- ISBN:9787030270849
- 類別:醫學
- 定價:68.00元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4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將姜良鐸教授臨證經驗與心得體會融於一爐,介紹作者的學術思想與治學特點。既對具有獨到經驗與體會的熱病、肺系病、脾胃病以及其他疑難病診治予系統挖掘與整理,又精選了作者長期臨床積累的疑難病症驗案。上篇系統介紹了姜良鐸教授依據多年臨床經驗和從狀態論治而創立的角藥理論,以及臨床常用角藥組合,配伍特點,每組角藥後還附有驗案舉例。下篇則選取姜良鐸教授臨床常用經典處方100首,介紹了姜良鐸教授對每個處方的獨特見解和套用體會,使古方能夠切合現代疾病譜,提高臨床療效。適合各級中醫內科臨床醫生及研究生、進修生閱讀。
作者簡介
姜良鐸,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學科帶頭人。排毒養顏膠囊、綠原膠囊,2003年中醫預防非典方發明人。中國首後中醫學博士,1991年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榮譽稱號。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著有《排毒與養生》、《中醫學與微生態》等多部專著。
圖書目錄
緒篇
第一章 姜良鐸教授主要學習工作經歷——“我始終是個醫生
第一節 毛頭小伙兒當大夫
第二節 刻苦的求學生涯
第三節 “我始終是個醫生
第四節 排毒解毒 調補養生
第五節 “當醫生真難受
第六節 承前啟後
第二章 姜良鐸教授主要學術思想簡介
第三章 角藥的理論基礎及其配伍特點
第一節 角藥的概念
第二節 角藥理論的哲學基礎
第三節 角藥理論的臨床基礎
第四節 角藥的配伍特點
上篇 角藥套用心得
第一章 常用解表角藥
第一節 辛溫解表藥
荊芥、白芷、金沸草
炙麻黃、生艾葉、炒杏仁
炙麻黃、生艾葉、五味子
炙麻黃、生艾葉、花椒
柴胡、桂枝、白芍
紫蘇梗、香附、高良姜
蘇葉、荊芥、防風
金沸草、荊芥、紫菀
第二節 辛涼解表藥
桑葉、菊花、杏仁
桑葉、知母、貝母
金銀花、連翹、薄荷
牛蒡子、射干、蟬衣
麻黃、炒杏仁、生石膏
薄荷、蟬衣、連翹
藿香、佩蘭、蘇葉
桑葉、薄荷、荊芥
僵蠶、蟬衣、牛蒡子
第三節 益氣解表藥
仙鶴草、功勞葉、桑葉
黨參、紫蘇葉、前胡
生黃芪、知母、柴胡
第四節 滋陰解表藥
桑葉、杏仁、貝母
桑葉、批杷葉、北沙參
玉竹、白薇、淡豆豉
第二章 常用清熱角藥
第一節 清熱解毒藥
蒲公英、敗醬草、魚腥草
金銀花、連翹、炒山梔
生石膏、知母、大黃
綠豆、甘草、白茅根
第二節 清熱涼血藥
丹皮、赤芍、生地
第三節 清臟腑熱藥
生石膏、知母、桑白皮
桑白皮、地骨皮、黃芩
柴胡、黃芩、枳實
黃連、吳茱萸、石斛
生石決明、瓜蔞、黛蛤散
桑白皮、地骨皮、瓜蔞皮
桑白皮、桔梗、前胡
炙麻黃、杏仁、魚腥草
桔梗、甘草、玄參
第四節 清虛熱藥
青蒿、地骨皮、知母
黃連、阿膠、雞子黃
第五節 益氣清熱解毒藥
黃芪、銀花、甘草
黃芪、當歸、知母
生石膏、知母、黨參
仙鶴草、功勞葉、蒲公英
第三章 常用痰飲角藥
第一節 溫化痰飲藥
陳皮、半夏、茯苓
第二節 清熱化痰藥
瓜蔞、半夏、黃芩
瓜蔞、牛蒡子、象貝母
瓜蔞、知母、貝母
瓜蔞、牛蒡子、黃芩
第三節 活血化痰藥
丹參、鬱金、瓜蔞
丹參、鬱金、菖蒲
第四節 潤燥化痰藥
紫菀、百部、冬花
紫菀、百部、杏仁
旋覆花、廣鬱金、紫菀
第四章 常用化濕角藥
藿香、蒼朮、茵陳
豬苓、茯苓、土茯苓
蒼朮、厚朴、薏苡仁
杏仁、滑石、黃芩
杏仁、蘆根、黃芩
黃連、厚朴、炒山梔
茵陳、炒山梔、熟人黃
麻黃、連翹、赤小豆
虎杖、瓜蔞、大黃
萆蘚、晚蠶沙、土茯苓
第五章 平肝息風角藥
羚羊角、生石決明、珍珠母
羚羊角、生石決明、天麻
天麻、鉤藤、生石決明
全蠍、廣地龍、川芎
第六章 常用補益角藥
黃精、山藥、山萸肉
冬蟲夏草、紫河車、生麥芽
北沙參、麥冬、五味子
西洋參、麥冬、五味子
黃芪、枸把子、白朮
黃芪、枸杞子、沙參
桂枝、茯苓、甘草
黨參、北沙參、天冬
第七章 常用理氣角藥
柴胡、黃芩、半夏
旋覆花、代赭石、廣鬱金
蘇子、蘇梗、枳殼
川楝子、元胡、白芍
瓜蔞、蘇子、前胡
瓜蔞、枳實、芍藥
九香蟲、刺蝟皮、蘇梗
吳茱萸、木香、木瓜
廣鬱金、旋覆花、三七
蒼朮、厚朴、陳皮
蘇梗、香附、佛手
第八章 其他角藥
黃芩、百部、丹參
桑枝、桂枝、路路通
冬瓜子、車前子、蘇子
杏仁、桃仁、白果仁
廣地龍、川芎、防風
椒目、艾葉、乾薑
珍珠粉、靈芝、合歡皮
生白朮、肉蓯蓉、制首烏
炙水蛭,海蛤殼,廣地龍
下篇 方劑套用心得
第一章 解表劑
第一節 辛溫解表劑
麻黃湯(《傷寒論》)
桂枝湯(《傷寒論》)
小青龍湯(《傷寒論》)
第二節 辛涼解表劑
桑菊飲(《溫病條辨》)
銀翹散(《溫病條辨》)
麻杏石甘湯(《傷寒論》)
柴葛解肌湯(《傷寒六書》)
第三節 扶正解表劑
參蘇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麻黃附子細辛湯(《傷寒論》)
加減葳蕤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四節 清暑解表劑
新加香薷飲(《溫病條辨》)
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第二章 清熱劑
第一節 清熱解毒劑
黃連解毒湯(《外台秘要》引崔氏
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
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
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
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
四妙勇安湯(《驗方新編》)
蒿芩清膽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黛蛤散(《衛生寶鑑》)
第二節 清化濕熱劑
茵陳蒿湯(《傷寒論》)
二妙散(《丹溪心法》)
三仁湯(《溫病條辨》)
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
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
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
豬苓湯(《傷寒論》)
五苓散(《傷寒論》)
第三節 清臟腑熱劑
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
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
左金丸(《丹溪心法》)
清胃散(《蘭室秘藏》)
瀉黃散(《小兒藥證直訣》)
玉女煎(《景岳全書》)
千金葦莖湯(《備急千金要方》)
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
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
芍藥湯(《醫學六書》)
葛根黃芩黃連湯(《傷寒論》)
白頭翁湯(<<傷寒論》)
第四節 其他清熱方劑
杏蘇散(《溫病條辨》)
桑杏湯(《溫病條辨》)
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
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
養陰清肺湯(《重樓玉鑰》)
百合固金湯(《慎齋遺書》)
白虎湯(《傷寒論》)
竹葉石膏湯(《傷寒論》)
梔子豉湯(《傷寒論》)
清暑益氣湯(《脾胃論》)
清營湯(《溫病條辨》)
犀角地黃湯(《小品方》錄自《外台秘要》)
六一散(《傷寒直格》)
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
第三章 止咳化痰劑
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滌痰湯(《濟生方》)
貝母瓜蔞散(《醫學心悟》)
三子養親湯(《雜病廣要》引《皆效方》)
止嗽散(《醫學心悟》)
半夏白朮天麻湯(《醫學心悟》)
第四章 理氣劑
越鞠丸(《丹溪心法》)
良附丸(《良方集腋》)
金鈴子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小柴胡湯(《傷寒論》)
大柴胡湯(《傷寒論》)
蘇子降氣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定喘湯(《扶壽精方》)
旋覆代赭湯(《傷寒論》)
小半夏湯(《金匱要略》)
橘皮竹茹湯(《金匱要略》)
第五章 理血劑
桃核承氣湯(《傷寒論》)
抵當湯(《傷寒論》)
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
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
丹參飲(《時方歌括》)
膠艾湯(《金匱要略》)
第六章 補益劑
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生脈散(《醫學啟源》)
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
四物湯(《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當歸補血湯(《內外傷辨惑論》)
歸脾湯(《濟生方》)
炙甘草湯(《傷寒論》)
增液湯(《溫病條辨>>)
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一貫煎(《柳州醫話》)
二至丸(《證治準繩》)
第七章 攻下劑
調胃承氣湯(《傷寒論》)
宣白承氣湯(《溫病條辨》)
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
第八章 其他方劑
半夏瀉心湯(《傷寒論》)
烏梅九(《傷寒論》)
升陷湯(《醫學衰中參西錄淨)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傷寒論》)
附篇 主要醫論醫話
第一章 論外感病的內傷基礎
第二章 狀態醫學理論以及從狀態論治咳嗽
第三章 管道和排毒理論
第四章 中醫急症的三法辨治
第五章 中醫微生態理論思想
第六章 從毒論理,從通論治,以調求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