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廣正(1920年- ),青島市人,真菌學家,植物病理學家。長期從事高等農業教育工作,專長於真菌分類學,是中國國內外研究小煤炱科的學者之一。在高等真菌分類、經濟作物病害、食用菌基礎理論和開發利用等方面,均有突出貢獻,尤其對真菌群落演替和現代分類體系多有建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姜廣正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青島市
- 出生日期:1920年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金陵大學
- 職稱:教授
個人概述,工作簡歷,成就貢獻,發現病原和真菌,模擬實驗,個人影響,主任工作,科技開發,主要論著,個物評價,
個人概述
姜廣正,字胤直,1920年6月22日生於山東省青島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齊魯大學醫科畢業後行醫,早逝;母親曾受高等教育,一直任中學教師。姜廣正從小隨寡母在外祖母家長大,外公行中醫,重醫術,尚醫德。姜廣正受家庭薰陶,又得中西文化啟蒙,對他日後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影響很大。
姜廣正於1940年冬畢業於四川綿陽國立第六中學,次年入金陵大學,曾受魏景超、林傳光等的教導和培養。1945年畢業,經魏景超推薦到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當時在昆明)任助教。此後到1958年14年間,姜廣正一直受到魏景超關懷,先後師從戴芳瀾、俞大紱、湯佩松等開展科研工作,受到優良傳統和嚴謹學風的訓練,奠定了他為人和治學的風格。這期間,姜廣正進行過腹菌、盤菌、葉部真菌等的分類和生理學研究,參加了四川西部、昆明及其他地區真菌和植物病害資源的調查與採集,奠定了他一生從事教學、科研的學科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院系調整,姜廣正到北京農業大學植保系任教,先後承擔真菌學和綠化植物病理學教學工作,同時為南開大學講授真菌學。1958年,他回響支邊號召,到內蒙古農牧學院任植物病理教研室主任。近30年,他邊教學邊搞科研,工作成就極益後人。1975年,他調到山東農學院任教,不久擔任植物病理教研室主任,開創了真菌學領域的研究,參與建設了植物病理本科和研究生培養體系;繼續擔任真菌學教學,進行小煤炱科和其他半知菌的研究,把系統分類、分子分類、種群演替和生態灶(Niche)的觀點引入教學和科研論著。1990年退休,仍繼續指導研究生和培養年輕教師,倡導和參加食用菌基礎理論和開發利用研究。
姜廣正於1953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8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中國真菌學會秘書長、山東植物病理學會副理事長、山東食用菌協會顧問等職,並擔任多種書、刊的編委。
工作簡歷
1945-1949年 清華大學,助教。
1949-1958年 北京農業大學,助教、講師.1953年起兼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58-1975年 內蒙古農牧學院,講師。
1975-1990年 山東農業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
成就貢獻
發現病原和真菌
發現並報導了中國許多植物的病原和非病原真菌
他經過了從資源調查、收集到研究綜合的過程,發現並報導了中國許多植物的病原和非病原真菌,研究了這些真菌群體與植物群體的相互關係和生態演替;不斷把系統分類、分子分類的概念引入科研、教學,認為減少和避免研究中的主觀臆測因素,對保證使分類學建立的真菌“種”符合自然存在的“種”至關重要;作為科研綜合的集大成,逐步形成了“真菌的種是在特定生態條件下形成,或在與植物群體互作條件下形成的、遺傳穩定的客體單元”這一基本思想。
姜廣正把他的研究分成兩個交叉進行的步驟:第一步是根據考察或調查結果,明確中國特定地區的真菌和植物真菌病害資源;第二步是利用各種手段對這種資源的成因等進行深入研究。第一步工作對新中國真菌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1956年由中科院組織的廣西考察中,確證了民間所稱“甘薯狗耳朵”實為甘薯瘡痂病,有效地指導了其後的病害防治。針對“玉米白苗”是否是病害的問題,隨後在寧明、憑祥、龍津地區跟蹤調查半個多月,終於在秋雨綿綿中發現了葉片背面的孢子囊梗,經後來在實驗室進一步研究,報導了玉米霜霉病。
模擬實驗
自然跟蹤觀察和室內模擬實驗
在整理資源調查資料的同時,姜廣正以真菌分布與生態條件、植物類群的關係為主線進行自然跟蹤觀察和室內模擬實驗。80年代以來,他以分布很廣、對農作物光合作用影響很大的葉面煤污菌(phylloplane sooty moulds)作為研究模式。由於煤污是多種真菌共同生長的結果,他認為極有利於種群構成和演替的研究。以山東泰安等地為主要基地,姜廣正進行了連續10多年的工作,對葉面煤污的形成、原因和真菌種群變化獲得了比較透徹的了解,連續完成並發表3篇極有份量的論文。時至近年,對這一課題的繼續研究和深入思考,使他把“生態龕”(Niche)的概念引入種群演替的實驗闡述,發表了代表他關於真菌種群與生態關係思想的論文《葉面煤污菌種群組合和演替》。
姜廣正還建議從與植物相互關係的角度研究鏈格孢屬(Alternaria Nees)真菌,因為鏈格孢菌是葉面煤污菌的重要組成種群,極具生態意義。鏈格孢屬種名較多,而形態差異不大,生物學特性相近,鑑定比較困難。因此,他建議以數值分類的方法進行研究,以訂正和完善傳統的觀點。第一批來自中國煙區和希臘煙區菸草赤星病的標本和資料涉及寄主—病原互作方面的問題。姜廣正認為這項研究有多方面的意義。首先是了解形態分類學的不確定性,探求合理的分類學觀點和方法,同時明確這個類群的種下單元;其次是從一例出發,了解植物—病原物在農業生態中的相互作用;最後是納入病害治理實踐因素的影響,為病害控制提出對策,對菌源的了解又可以為抗病育種提供依據。
個人影響
主任工作
一、圖百年大計 建兩個中心
姜廣正任內蒙古農牧學院植物病理教研室主任後,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師資隊伍建設。他憑藉進入塞北之前就掌握的情況,加上短期調查了解,意識到這是一項艱苦的工程。於是他制訂了三套齊頭並進的計畫:一是配合系領導制訂了植物保護專業的教學規劃、課程設定、人員配備和儀器、教具購置計畫;二是針對人員特點,制訂了每個人的培養提高計畫;三是為每個青年教師制訂一個可以獨立運作的科研計畫,使他們在教學和科研中提高自己,同時提高整個學科的學術水平。他千方百計實行這些計畫,求助信發遍內地各高校的師友。他對每位教師耳提面命,以身作則,從洗培養皿開始,形成一套系統的技能,然後把自己深思熟慮的課題一一交給青年教師,直到把他們培養成既有實驗技能又會科研思維的研究者。只用5年時間,他帶出了10多位“徒弟”,使他們成為該校植病學科的中堅力量。教學、科研兩個中心建立起來了,開創了內蒙古農牧學院植病學科第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這些工作影響深遠,姜廣正的業績也已載入內蒙古農牧學院的校史。
1975年,姜廣正到山東農業大學任植物病理教研室主任不久,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他和病毒學家王清和作為學科帶頭人,承擔了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任務。經過一屆研究生培養的摸索,姜廣正認為:打破專業界限,拓展招生來源,實現學科間的優勢結合是有益的。自此之後,植物病理專業招收的研究生不僅來自植保專業,也來自農業院校的相關專業,還來自綜合大學微生物專業、師範院校生物專業和其他院校的相關專業。根據學生來源和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選修課程,設立研究分支。他招收的研究生的課題研究內容,也從真菌系統分類學拓展到真菌生理生化與遺傳、食用菌及藥用菌的基礎理論與開發套用。例如,八三級碩士研究生丁兆龍選擇的是植病防治中中草藥新配方的研製,八九級碩士生陳琦的論文題目是“靈芝對鍺富集作用的初步研究”。不偏廢基礎研究,又開拓套用領域,這是一項極具戰略眼光的舉措。
科技開發
著書立說傳世 科技開發建功
姜廣正關於真菌種是特定條件下形成的客體單位的觀點,貫穿在20多篇論文中,這對真菌分類學研究產生了積極的指導作用。自50年代以來,他與同事合作,先後翻譯、出版了拉伊絡的《鐮刀菌》、高又曼的《真菌》等著作,對植物病理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產生了積極影響。近年來,他參編多種書籍,如《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卷》、《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植物病理卷》、《西藏農作物病蟲和雜草》、《中國植物學大辭典》等。此外,鑒於山東是農業大省,是南北方植物的交匯地帶,經濟植物種類繁多,他主持完成了《山東經濟植物病害志》。該書收入寄主植物200多種,病害900多種。
主要論著
1、姜廣正,裘維蕃:《中國兼態紅霉分生孢子萌發的研究》,《中國實驗生物學報》,1951,3(2):112-120
2、姜廣正:《中國禾本科植物上的蠕形菌》,《植物病理學報》,1959,5(1):21-34
3、姜廣正:《半知菌分類的進展》,《中國科學院三志會議(廣州)論文》,1973
4、姜廣正,阮華芳:《鐮刀菌屬分類資料集》,《內蒙古農牧學院》,1973
5、姜廣正:《子囊菌分類系統的演變》,《中國植物學會真菌學會1980年學術交流會論文》,1980
6、阮華芳,姜廣正:《鐮刀菌鑑定方法》,《內蒙古農牧學院學報》,1984(1):59-69
7、姜廣正:《真菌親緣和分類學的進展》,《真菌學報》,1985,4(2):69-79
8、姜廣正:《中國的小煤炱科一》,《真菌學報》,(增刊1),1986:65-70
9、姜廣正:《中國的小煤炱科二》,《真菌學報(》,增刊1),1986:71-76
10、胡炎興,陸大京,姜廣正:《鼎湖山自然保護區的小煤炱菌》,《真菌學報》,(增刊1),1986:71-81
個物評價
姜廣正一貫提倡理論聯繫實際。他認為食用菌開發對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很有價值,便首先在為研究生開設的真菌生物學課程中,增補了酵母菌發酵原理和技術。隨著食用菌事業的發展,他培養出了以栽培為中心並能對發育形態進行基礎研究的隊伍,還協助山東省食用菌協會多次在山東農業大學或縣鄉舉辦培訓班並參加講課。山東泰安市郊及山東各地90年代前後,靈芝生產出現熱潮,在富民和出口創匯中貢獻巨大。他堅信,科學技術服務於經濟發展、服務於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科學家應盡的天職。
姜廣正從事教學、科研50多年,腳踏實地,嚴謹治學,精業勤業,先後獲省部級學術獎3項、學術團體獎多項,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並獲得“為高等教育作出突出貢獻”等榮譽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但他從來不計名利,善獎掖後學,倡導奉獻。他為人豪爽,胸懷坦蕩,學識寬厚,始終倡導並身體力行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的學風,艱苦奮鬥、不斷進取的精神。他現在雖過古稀,仍壯心不已。
姜廣正把“師者,傳道、解惑、授業”這條古訓賦予新的意義。他要求研究生不僅要學到過硬的教學、研究本領,還要具備以專業為中心多方面結合的社會實踐技能。這是適合時代、社會尤其是經濟發展,培養一專多能人才的重要措施。過硬的思想素質和優良的工作作風更為重要。由他倡導制訂了研究生社會實踐制度。他身先士卒,親自帶領同事和學生深入農村、田園,既採集標本,又了解農村改革開放後的變化,以使學生牢固樹立理論聯繫實際、農業教育和研究為農業現代化服務的觀念。這項制度被山東農業大學作為一條成功的經驗推廣,姜廣正也被研究生辦公室(現研究生處)聘為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