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學福

姜學福

姜學福(1932年3月-2022年12月20日),男,漢族,出生於榮成市馬道鎮東廟院村,少將軍銜,曾任太原衛星發射基地司令員。

1948年11月,在那個火熱的鬥爭年月,懷著對敵人的恨和對家鄉的愛,姜學福光榮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因為戰鬥的需要,在膠東集訓團經過兩個月新兵訓練即補充到三野25軍74師220團,隨即參加了著名的淮海戰役,經受戰火的考驗和洗禮。

2022年12月20日,姜學福同志,因病在山東煙臺逝世,享年90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姜學福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32年3月
  • 逝世日期:2022年12月20日
  • 出生地:榮成市馬道鎮東廟院村
  • 性別:男
人物生平,平生經歷,傑出事跡,主要榮譽,

人物生平

1948年11月入伍,
194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歷任戰士、學員、教員、副大隊長、團長、站長,第二十五試驗訓練基地司令部副參謀長、副司令員等職。
2022年12月20日,正軍職離休幹部、原第二十五試驗訓練基地司令員姜學福同志,因病在山東煙臺逝世,享年90歲。

平生經歷

戰爭是殘酷的,但對於一個為正義事業而戰的勇士來說,總留有這樣或那樣的美好記憶。至今,想起第一次立功,姜學福仍激動不已。渡江戰役發起後,我軍與國民黨軍隊展開了最後大規模的較量,在戰鬥中,他的右肩膀不幸被炮彈片擊中,鮮血直流,簡單包紮後,他忍著疼痛繼續戰鬥。在隨團主力追殲逃敵時,他同其他十幾名同志一起最先到達指定位置,搶占制高點,利用有利地形構築了簡易狙擊陣地,等待團主力的到達。只一小時,就把沿宣城、廣德公路撤退敵人全部圍殲。戰鬥中的英勇表現使他有生以來第一次榮立戰功。
作為一名軍人,戰鬥伴他成長。在解放上海的戰役中,他擔任連隊通信員,冒著槍林彈雨,他迅速準確地傳達命令、傳遞訊息。戰鬥進入了最激烈的時刻,眼看著爆破班已有3名同志倒在敵人的碉堡前,久攻不下,情急之中,他拿起烈士手中的爆破筒,在輕機槍的掩護下,用力插進敵碉堡(所謂的爆破筒就是一根竹竿三顆手榴彈),為攻進上海吳淞口邁出第一步,火線上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立了戰功。
從戰爭走向和平,作為建設者面臨的是更加艱難的跋涉。為了適應現代國防的需要,姜學福先後三次進軍校學習,前兩次在五十年代,後一次在八十年代,均以優異成績畢業。1983年在全軍最高學府國防大學學習時因成績優異而提前晉升職務。

傑出事跡

1958年8月,是他人生的又一轉折點。姜學福從坦克學校被選調到航天部五院,學習地對地飛彈技術。飛彈,對一個剛剛從戰火中走來的士兵來說,充滿了新奇和陌生。象面對強敵一樣,他勇敢地接受了這個挑戰,向陌生知識領域探索,終於使他成為技術多面手。結業後,姜學福被分配到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開始了新的事業征程。從此,他就把自己獻給了祖國的航天事業。
在酒泉,姜學福歷任地對地飛彈試驗發射中隊分隊長、中隊長。這箇中隊下屬七個專業分隊,共130多名幹部,10多名戰士。創業初期的艱苦是每個創業者永遠銘記的。他們把教練彈當成實彈,本著嚴字當頭、細字把關、一絲不苟的精神,一遍又一遍,直到練精練熟,練就成一支既能在白天操作發射,又能在夜間試驗發射的硬骨頭髮射中隊。
1960年10月,一個令人激動的時刻來到了。他帶領中隊發射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顆地地中程飛彈。而後他們又相繼完成了東風各型號地地飛彈的發射試驗幾十次。1966年,在那個一切都與政治掛鈎的年代,國防科工委黨委授予這箇中隊學習毛主席著作先進單位,榮立集體二等功,他個人榮立一次二等功,兩次三等功。

主要榮譽

他擔任副大隊長(副團職)期間,主動與政委、副政委配合,形成一個團結有力的領導班子,他們從成功中總結經驗,從失敗中尋找教訓,大膽提出對飛彈的改進意見,受到科研單位的高度評價。
兩彈結合試驗(核子彈飛彈的結合)是我國未進行過的危險性較大的試驗。試驗前,沒有人敢肯定會有什麼結果,也沒有人知道參加試驗的人會不會活著。姜學福作為主要參試人做了最壞的打算,把生死置之度外,並帶頭提前交納了黨費。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心血和汗水終於使他們圓滿完成了試驗任務。此次試驗成功為增強我國的軍事實力和武器裝備做出了顯著成績,他又一次榮立三等功。
1966年3月,由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批准,開始建設新的衛星發射中心——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一聲令下,成千上萬經過嚴格政審的人湧向山西。1968年6月,他帶領部隊進住晉西北高原,開始了洲際飛彈和氣象衛星的發射試驗。在這塊土地上,他一乾就是26年,從發射團長到基地司令員,一步步成長為共和國的將軍。
26年間,姜學福以科學的態度,進行嚴密的組織指揮和嚴格的科學技術訓練,一次又一次圓滿完成地地飛彈各型號試驗。1978年底,他領導的團被科工委黨委授予“航一師式”的黨委,並在全委系統受到嘉獎。26年間他和他的戰友們躬身實踐著七種精神:“立足場區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著眼試驗甘願吃苦的獻身精神;刻苦鑽研精益求精的勤奮精神;勇於探索銳意改革的開拓精神;團結互助密切配合的協同精神;極端負責一絲不苟的求實精神;勝不驕敗不餒的拼搏精神。”這七種精神是基地人的真實寫照,也是他的精神素描。正是按著這七種精神,使千人一桿槍、萬人一門炮的飛彈衛星試驗基地取得輝煌成就。
作為基地最高首長,他注重改進工作方法,講究指揮藝術,團結“一班人”一道拼搏進取;作為一名老兵,他時刻牢記,工作中的每一點進步,都是黨領導和民眾支持的結果,從不為自己爭功諉過。他不僅關心飛彈和衛星,他用同樣的熱情關心幹部和戰士的生活。幹部的幼兒入托、子女上學及家屬隨軍就業等同樣是他工作的重點。每到春節,他都要替戰士站一班崗,燒一班鍋爐。他曾在零下30多度的除夕夜,與3名小點號的戰士抬著電瓶、抱著電視機在山頂上收看春節晚會節目。他用自己的行動帶動基地團以上幹部到戰士當中去,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樹起了共和國將軍愛兵親兵的高大形象。
1993年3月,年滿61歲的他接到了離休命令,離開了心愛的戰鬥崗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