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女戲最初不是獨立的舞台藝術,它是湘西北地區還儺願最後一出,所謂“姜女不到願不了,姜女一到了願心”是“儺八朝”中必唱的一台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姜女戲
- 外文名:Ginger female drama
起源,表演形式,藝術特色,
起源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沅水流域著名的壇師兼民間藝術家張樹生和他的徒弟們經過較長時間的努力,錘鍊修改出比較完整的儺戲本子《孟姜女》。劇本情節完整動人,唱腔具有濃厚的儺戲傳統風格。張樹生及其徒弟在沅水中下游的常德、沅陵、澧水中下游的石門、慈利等地不斷演出,姜女戲就從“還願”的巫教儀式中完全分化出來,成為新劇種,新的舞台藝術。因此姜女戲不獨土家族存在,土家族孟姜女戲曲是受漢區姜女崇拜的影響而產生。
表演形式
演出姜女戲,巫師成了演員,不但要化妝,還要擔任角色。角色分小旦、小生和老生等,戲中只有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如(秦始皇)不出場。當時沒有女巫師,因而飾演孟姜女(小旦)的是男扮女裝。演唱時,只有鑼鼓伴奏,沒有琴弦。演唱的腔調既不是花鼓調,也不是其它戲曲唱腔,而是自成系統的姜女調,有著特殊的旋律。比如《姜女兒下池塘》一折戲:
(小生唱):秦始皇,修城牆,賜我的撮箕象籮筐,賜我的扁擔象門槓;一天賜我三角老糙米,鍋里煮來吃不飽,罐里煨來不濃湯……頭陣來到長矛嶺,二陣來到短矛岡。……(小旦唱):姜女兒洗澡下池塘,全身脫得精光光,看見樹上影子幌。(白):你是鬼來你是神,你是神就歸天去,你是鬼就下地堂。小生(白):我不是鬼,我不是神,我是秦始皇的一隻兵。小旦(白):你身穿兩色兩樣衣,必是偷牛駕馬的;你腳踩兩色兩樣鞋,必是偷牛駕馬賣。小生(白):我身穿兩色兩樣衣,不是偷牛駕馬的;我腳踩兩色兩樣鞋,不是偷牛駕馬賣。……
以後的戲便是一個素居深閨的富家弱女,由於同情范三郎的悲慘遭遇以及受到女兒身不能為外人所見之類的鄙俗封建影響,執意嫁給范郎,因而捲入淒風苦雨,波濤洶湧的愛情旋渦。風雨無阻、成年累月、萬里尋夫;如痴如醉,傘把托“夫骨”迢迢返鄉。
藝術特色
湘北孟姜女作品有傳說、歌謠、說唱,但最值得重視的要算民間戲曲。但姜女戲的劇種也多,儺願戲、陽戲、燈戲、花鼓戲、荊河戲等。其中儺戲和漢戲更為普遍。石門楊柳鄉的楊家山有一套專演姜女戲的儺戲班子,他們的本子有十五折。即求子、繡花、觀花、教女、姜女下池、送夫、望夫、思夫、探夫、哭城、哭七七、十二月哭夫、負骨、還魂、團圓。只是演出全本的很少,大多為折子戲。其中第五折“姜女下池”演出最經常,而多半是附在“儺八朝”法事中的。但是姜女戲從還儺願儀式中完全分化出來後,就以嶄新的藝術形象去感染觀眾、打動觀眾,去掉了還願過程中靠鋪壇、開壇、穿法衣、舉刀跳法、請神等迷信和原始宗教去寵絡觀眾。然而姜女戲畢竟是還願儀式中脫胎出來,必然打上還願的胎記。因此,姜女戲是一種獨特的帶有濃郁宗教情調的民間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