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伯彰(1885—1971),字信喧,號芝陽老人、太公。磨刀石鄉人。歷任國民黨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編修,江西省臨時參議會參議員,國民黨立法院第一屆立法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姜伯彰
- 籍貫:磨刀石鄉
- 出生日期:1885年
- 逝世日期:1971年8月28日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姜伯彰(1885—1971),字信喧,號芝陽老人、太公。磨刀石鄉人。
出生於一個累世以農漁為業、耕讀傳家的書香門弟。父親姜鴻翥,清末邑廩生,食廩餼,後教經館。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在饒州中學堂預科畢業,並加入革命團體共進會。畢業後隨即赴省會南昌考入江西高等學堂讀書,經李烈鈞介紹,加入孫中山倡導的同盟會。不久考上江西高等巡警學堂。畢業後,在龍南縣擔任警務長兼巡警教練所所長。宣統三年(1911),姜伯彰從龍南回到鄱陽,創辦以染織為主科的工業學堂。武昌起義打響,九江率先回響,其與回響起義的九江都督馬毓寶取得聯繫,敦促管帶黃金龍回響武昌起義,組織饒州軍政分府,成為江西第二個回響武昌起義州府,光復鄱陽、樂平、餘干、萬年、浮梁、餘江、德興縣,主政鄱陽水陸警政。
民國元年(1912),李烈鈞主持江西政務,姜伯彰奉調內務司任職,任警官養成所教務長、饒州7縣調查員。袁世凱意欲竊國,李烈鈞在湖口舉行“二次革命”,受李烈鈞委派,在修水吳城襄辦兵站。湖口起義失敗,姜伯彰東渡日本,加入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民國7年(1918),當選江西省第二屆議會議員。次年,為候補議員。孫中山統軍北伐,姜伯彰奉命與何猶興從上海回到江西,在贛東北組織第九路游擊軍,以策回響。陳炯明叛變,北伐軍回師廣州,姜伯彰應召赴粵,任中央直轄游擊總司令部秘書長兼香山縣政府總務科長,代行縣長事務。民國11年(1922),調至孫中山身邊擔任機要秘書。
民國13年(1924),從粵返贛的姜伯彰為開展黨務工作,先後在南昌發起興辦黎明中學,在九江創辦商業職校。同年,在鄱陽創建國民黨鄱陽縣黨部。民國15年(1926),蔣介石委派姜伯彰為財務委員會委員。在國民黨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主席團成員,還被推選為省黨部監察委員會委員。曾應省立第五中學(鄱陽中學)之邀擔任文史教員。
民國17年(1928),奉派擔任江西省黨務指導委員會委員兼宣傳部長,被推選擔任芝陽師範校長。
民國18年(1929),出任魯滌平主政贛政府鄱陽縣縣長,兼任第二區指揮,統轄鄱陽、都昌、彭澤、湖口4縣軍警武裝,堅持反共立場,組織宣傳隊,赴農村宣傳反共,負責“剿匪”事宜,積極籌組反動武裝。“圍剿”肖嶺贛北游擊隊,使游擊隊遭受重大損失。還和方漢輝率靖衛團在饒埠、大吉等地“清鄉”,大搞“搶、燒、殺”。民國21年(1932),出任國民黨政府陸海空總司令部南昌行營黨政設計委員會委員。抗日戰爭時,任熊式輝主政的省政府行政督察專員,江西省各界抗敵後援會委員、主任委員,江西省禁菸委員會常務委員。1940年任熊式輝主政省政府參議員。
民國31年(1942),任國民黨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編修,主編國民黨大事記。當時,經國民黨中央核准,任江西省臨時參議會參議員,1947年,當選為國民黨立法院第一屆立法委員。
1949年11月12日去台,續任立法委員、主席團成員、文史組召集人。1969年,被蔣介石聘為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還一度任廣州靄文中學董事。又先後在南昌創辦《天庸報》,在上海與旅滬贛人創辦《新江西雜誌》,在南昌主筆《民治日報》,在九江創辦《江聲日報》,在鄱陽創辦《饒州民報》,擔任過《江西晨報》、《天庸報》、《江聲日報》、《民國日報》社長。
1965年,江西旅台同鄉會改組,當選台北市江西同鄉會第二屆理事長。1958年,台北市改隸行政院,出來蟬聯第一、第二屆理事長。曾積極主張反台獨。
1971年8月28日在台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