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文學獎(始於2003年) 由中國作家協會中華文學基金會主辦,根據著名作家姚雪垠的遺願及捐款設立“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勵基金”,專門獎勵優秀的長篇歷史小說。該獎每四年評選一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姚雪垠文學獎
- 始於:2003年
- 主辦方:中國作家協會中華文學基金會
- 周期:該獎每四年評選一次
簡介,姚雪垠的兩個心愿,姚雪垠文學獎 - 獲獎作品是怎樣選出的,
簡介
作協的決定是,在中華文學基金會內設立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勵基金。該獎項每四年選評一次,和茅盾文學獎的區別是,首先得是長篇,單部作品字數低於20萬字的不考慮;然後必須是歷史小說,所涉及的內容必須是辛亥革命前的。已經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不在參評範圍內。
在一個漫天飛雪的冬日,一場專門針對長篇歷史小說的頒獎在北京舉行,凌力、二月河等知名作家的作品榜上有名(本報11月14日第五版曾作報導)。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獎項?為什麼樣的作品頒發?和茅盾文學獎有無重複建設?……帶著疑問,我們進行了訪問。
姚雪垠的兩個心愿
“我父親是1999年4月份去世的,他有兩個心愿沒完成。”這個獎項的最初發起者、姚雪垠的兒子姚海天先生對記者說,面色凝重。
“第一個心愿,是把家裡的藏書手稿贈給國家。老人逝世後,我們就將家中的大部分藏書捐給了中國現代文學館。”
老人的第二個心愿,就是設一個獎項,來鼓勵埋頭寫長篇歷史小說的作家。
寫歷史小說,尤其是長篇,那種艱苦,局外人很難想像。《李自成》第一部是“文革”前出版的,“文革”結束後,姚雪垠害怕自己的身體撐不到把全篇寫完,於是開始倒著寫,先寫最後一部。“後來艱苦到什麼程度?80多歲的老人,一天有的時候只睡兩三個鐘頭!”
“我們了解老人的艱辛,所以能理解他的願望,並努力把它變成現實。以前《李自成》一二三卷雖然發行了500萬冊,但稿費非常低,只有3萬餘元,我們心有餘而力不足。現在由於第四卷和第五卷的出版,前三卷的重印,主要還有電視劇的著作權等,我們湊了50萬元,然後我給作協黨組寫了信。”
作協的回信以公文的形式出現。回函對姚老的願望表示了支持。函上說,“這是對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極大支持,這種精神令人欽佩,……此舉必將帶動更多的作家來關心和支持文學事業”。
作協的決定是,在中華文學基金會內設立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勵基金。該獎項每四年選評一次,和茅盾文學獎的區別是,首先得是長篇,單部作品字數低於20萬字的不考慮;然後必須是歷史小說,所涉及的內容必須是辛亥革命前的。已經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不在參評範圍內。
至此,一個專門為長篇歷史小說而設的獎項出籠。11月5日,首屆姚雪垠文學獎在京頒獎。
姚雪垠文學獎 - 獲獎作品是怎樣選出的
一部符合參評條件的作品,要在獲獎名單上留下名字,主要有4個渠道。中央和各省區市的作協,可以推薦兩部;各省區市的出版社,相關的研究機構,每位評審各可推薦兩部。
評審的產生,直接關係評獎的含金量和公平公正。姚海天介紹說,評審的人選主要由中華文學基金會提出人選,他本人也進行了推薦,共聘請了13位專家學者。一開始就注意了權威性和多層面。
“我們的評審中有教授,有文學評論家,老編輯,史學家等。既有懂歷史的,也有懂小說的,部分評審還是茅盾文學獎的評審,目的就是保證這個獎項的權威、公正。”為了儘可能地擴大評審的構成成分,組委會還考慮選擇一個作家來作評審。後來由於某些原因,最終沒有做此選擇。
“從程式上說,由於經費等原因,我們還沒有大的突破。還沒搞建立評審庫啊,京外評審不少於1/3啊等等。”姚海天說。由於成本等因素,也沒有像中國圖書獎那樣,把名單交給讀者,把反饋作為一項指標。“評選的公正主要靠評審的人格和責任感、榮譽感。”
評選分初評和複評兩個階段,前後時間將近兩年。北京大學嚴家炎教授告訴記者,他是這樣作評審的:首先要通讀作品,寫出初評意見,經過交換意見和投票,在將近50部作品中初評出14部參加複評。複評的作品經過全體評審的討論、磋商,甚至是爭論,最後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確定5部獲獎作品。每部作品得票必須超過2/3。
評選的標準和原則是,歷史科學和小說藝術的有機結合,深刻的思想性、嚴肅的歷史性和高超的藝術性是3個硬性指標。
“閱讀量非常大,僅僅看完一部作品,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比如二月河一部《乾隆皇帝》就有300多萬字,但評審們都做到了嚴肅認真,公正透明。”中華文學基金會的朱曉嶺表示,評審的工作讓她感動,整個評選工作公開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