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錦林

姚錦林(1875~1944),字錫舟,上海川沙人。家境艱難,幼年失學。11歲即到上海租界獨自謀生,販過瓜果,為洋人揀過網球,當過外國墳山守夜。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在租界當馬路小工,因其勤奮被擢升為班首,有機會接觸到上海建築界的一些頭面人物,如楊斯盛、江裕生等,認為建築業發展前途甚廣,遂在工余向楊、江等前輩求教,自己潛心研究營造技術,甚有所得。此間結識了挪威籍建築師穆勒。當時穆勒專為怡和洋行設計房屋,就將怡和紗廠的一部分工程讓姚錫舟承建,姚出色完成,光緒二十六年創辦姚新記營造廠。

基本介紹

  • 本名:姚錦林
  • 字號:字錫舟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上海川沙
  • 出生時間:1875
  • 去世時間:1944
  • 主要成就:光緒二十六年創辦姚新記營造廠
人物生平,影響,

人物生平

光緒二十九年,外白渡橋重建,舊橋板拆去後,橋樁卻拔不上來,工部局的外籍工程師們一籌莫展。姚錫舟胸有成竹地攬下這一難題,他在蘇州河裡停上幾條大船,趁落潮時把舊橋樁固定在船上,漲潮時,靠水的巨大浮力,把橋樁一根根拔了出來,姚的技藝深得工部局工程師瑪禮遜、羅德、德利等人的欣賞。
光緒三十三年,穆勒設計的安徽蕪湖鐵路局的3座鐵路橋開始施工,其中一座地下遇上流沙層,樁頭移位嚴重。姚錫舟將水泥乾拌好裝在麻袋裡沉入樁基坑,一袋袋疊上去,水泥遇水凝固,這樣樁頭便固定住了。還有一次,穆勒設計上海香港路上一座倉庫加層,因倉庫記憶體放著貨物,業主要求在施工時保留人字形屋面,姚錫舟便用幾十隻千斤頂把屋面頂起來,加層的牆逐步砌高,順利地完成了這項工程。
此間,穆勒正設計上海第一幢鋼筋凝土框架結構的的德律風公司大樓,姚錫舟自然獲得該樓的建造權。當時,鋼筋混凝土技術剛剛傳入上海,姚潛心研究這項新技術,安排鐵匠扎鋼筋、石匠澆搗混凝土,終於在光緒三十四年完成了在上海建築施工史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程。
清宣統二年(1910年)左右,姚與穆勒、德利合夥開辦協泰洋行,這是上海建築業早期的中外合資建築企業,也是一家集設計、施工於一體的企業,先後承建了不少重要工程,如中孚銀行大廈、中央造幣廠、中央銀行、恆豐路橋等等。
其中尤以民國14年(1925年)建造的法國總會(今上海花園飯店裙房)為世人矚目。這幢典型的法國式建築裝飾精微細巧,富麗堂皇,橢圓形的彈簧地板舞池為上海首次建造,工藝比較複雜。
民國15年,南京中山陵一期工程即陵墓、祭堂、平台等開工,姚錫舟中標承建。當時施工條件十分艱難,材料均由外埠運來,被沿途關卡層層盤剝,並不時遭軍閥攔路搶劫。千辛萬苦運到工地,但上山無路,搬運花費大量人力。業主對施工技術、材料要求極其嚴格,僅青磚一項,選取幾次都未能通過,姚決定自行建窯專門為陵墓燒制磚塊。工程未完,虧損已成定局。姚錫舟說:“國父墳再蝕本也要做,質量上絕對保證”。經3年多努力,中山陵告竣。姚錫舟在此項工程中虧損14萬兩銀子。姚錫舟和其他兩位中山陵二期、三期的參建者康金寶、陶桂林一起,為中國建築史留下了一件可貴的歷史作品。
姚錫舟很早就意識到建築業的振興離不開建材業的發展,早在清光緒三十年,他就在松江長山創辦新記軋石廠。20年代,水泥用量日見增加,國人建築均採用外貨,資金大量外流,姚即萌發建設中國自己的水泥工廠的念頭。
民國10年,他聯合滬上巨商胡耀庭、瞿宏聲共同倡議,發動招股。姚錫舟在同業中奔走說服,並聯絡了上海無錫等地的金融家和實業家吳麟書、陳光甫、聶雲台、榮宗敬、朱吟江等集資從英國、德國購入機器,開設中國水泥廠,姚擔任總經理,於民國12年3月開工生產,日產泰山牌水泥500桶。
中山陵建築完成後,姚錫舟退出營造界,專心致志於發展水泥工業。面對日貨水泥傾銷,他聯合中國、啟新、江南等幾家水泥廠實行聯營,認定價格劃區銷售,並積極購入機器擴大生產,到民國25年水泥年產量達11餘萬噸。當時報紙稱:“本埠所用水泥一律華商,日貨被擠毫無地位。抵貨聲中,建築界有此熱血團結,很是自豪。”
姚錫舟還與聶雲台、胡耀廷等在崇明創辦大通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被舉為董事兼經理,生產出的大飛牌棉紗,暢銷國內市場。
民國26年八一三事變,姚捐款在今四川南路市六中學處建造傷兵醫院支援抗戰。同年龍潭中國水泥廠陷於日軍之手,日方以“中日經濟提攜”為名脅迫姚錫舟與其合作遭姚拒絕。
民國27年姚避到香港,半年後回上海租界隱居。
民國28年,他又投巨資創辦華倫造紙廠,出產金輪牌牛皮紙,風行滬市。其子姚乃煌、姚乃熾、姚乃康、姚乃壽及姚清德等均繼承姚的事業,活躍在國內外營造界。

影響

經姚錫舟培養出來的建築人才甚多。
以姚錫舟為代表的姚氏家族已成為上海營造界的建築世家,至今在上海建築界中仍有眾多姚氏後裔在為中國建築業效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