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姚辯墓誌
- 類型:墓誌
- 時間:隋朝
- 相關人物:姚辯、歐陽詢、虞世基
墓誌簡介,墓誌釋文,作者介紹,
墓誌簡介
《姚辯墓誌》,虞世基撰,歐陽詢正書。萬文韶鐫。志目又稱《姚辯墓誌》、《姚恭公墓志銘》、《左光祿大夫姚辯墓誌》、《左屯衛大將軍姚辯墓誌》、《隋故左屯衛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姚恭公墓志銘》。文見嚴可均《全隋文》卷十四(《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十月二十一日入窆萬年縣。著錄首見朱長文《墨池篇》卷十七,武億《授堂金石一跋》卷四所見為“近人重刻”:王昶《金石萃編》卷四十記宋時重刻本“一石二面”,“多訛字落字。高三尺三寸,廣一尺五寸。三十二行,行四十二字”。歐陽詢結銜“太常博士”。志主姚辯(546-6ll),宇思辯.武威人,官至左屯衛大將軍、右光祿大夫,大業七年三月十九日(《隋書》卷三《煬帝上》記“三月丁亥”即初二日)卒,年六十六.贈左光祿大夫,謚曰“恭”。
宋趙明誠《金石錄目記》曰“第五百三十/隋屯衛大將軍姚辯墓誌/虞世基撰/歐陽詢書/大業七年十月”。趙明誠又於跋隋西林道塲碑中曰“余家蔵隋姚辯墓誌-元夀碑/皆率更(歐陽詢,隋時官太常博士,唐時封為太子率更令,也稱“歐陽率更”)在大業中為博士時所書”。姚辯其人,隋書無傳,僅煬帝紀曰“三月丁亥/右光祿大夫-左屯衛大將軍姚辯卒”云云(下附原文①)。清-王昶-金石萃編卷四十錄有隨故左屯衛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姚恭公墓志銘全文,可補隋書無傳之漏。墓銘記姚辯“大業七年三月遘疾/十九日薨於京兆郡/春秋六十有六…其年十月癸丑朔二十一日葬”云云,知是墓銘撰並書於大業七年無疑。
又:是銘“隨”字帶“辵(chuò,即“辶”)”,為隋碑尟(xiǎn)見也,此亦可旁證“文帝受禪後/以魏-周-齊不遑寧處惡之/雖去辵而但書隋字”之說是為一辯。古“隨/隋”二字有通叚多例,不贅述。
又:墓銘前題“廩軍內史侍郎虞世基撰文/太常博士歐陽詢書丹”;末屬“萬文韶刻字”。唐-禇遂良有聖教序碑,立於永徽四年(653年),鐫刻者即屬為萬韶文,與刻是碑相距四十二年。噫,知萬韶文乃事隋-唐兩朝之鑿字名手,亦可揣其在永徽時至少已年過六秩矣。清-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記是碑字為“信本(歐陽詢字信本)小楷之有名者”云云。其又以為是碑因有誤脫誤刻字數處,故斷是碑乃後人“據搨本鉤摹入石/芟棄其殘缺曼患者故爾”云云;清-授堂金石跋則以為是“近人重刻”。姑錄於此,聊備一說。
墓誌釋文
萬文韶(刻者),隋文帝至唐高宗時人。善刻碑,能將轉折微妙處一一傳出,摩勒之精,為有唐各碑之冠。大業七年(六一一)刻姚思辯墓志銘,唐永徽四年(六五三)刻褚良書慈恩寺三藏聖教序。
(正文)隨故左屯衛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姚恭公墓志銘(並序)
內使侍郎虞世基撰文
太常博士歐陽詢書丹
朝廷攸賴統營校。公撫養士卒,勸課農桑,莫不家寔廩食,人知禮節。保定五年,從周武平定晉州,摧殄高壁。十二月,進屠并州,既陷,公獨為後距,轉戰不衰,皇輿獲安,公之力也,頻蒙優賞。六年,從定相州。以前、後功授大都督,封安養縣開國,子邑四百戶,檢校武侯兵事。又命公隨上柱國既拔崇於武陟合戰,又於野馬相濟寔繁有徒。公建旆旋征,攝弓言邁,摧鋒接戰,充著奇功。開皇元年,授上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公,增邑為一千戶,自治所屆,即事戎車。公誠勇奮發,義同閫外,屢出奇兵,頻摧醜虜,建勛天府。凡厥賞賜,散之士卒。二年,匈奴復入涼州,詔以公為行軍都督,前後衝擊,晝夜攻圍。校尉之井既枯,將軍之泉又竭。空有思梅之鞅,以亡為存,策勛命賞,理在不次。五年,授右武衛、驃騎將軍,霍去病之功蔑如也。六年,授雲州道水軍總管。戈船掩渚,巨艦浮川,河涘肅整,匪曰崇墉(chónɡ yōnɡ高牆;高城。),棋跱(qí zhì亦作“棊峙”。謂處相持之勢,如弈棋之互動對峙。)聳堞(dié堞,城上女垣也。——《說文》。按,古城用土,加以磚牆,為之射牆也,亦謂之陴,或謂之陴倪。)相望,邊杵弗騰,控弦遠逝。其年,授使持節,河中化若神明。十年,檢校疊州總管、河州刺史,行疊州刺史事。公才略俊敏,寬弘政教,安民和眾,於是乎在。十二年,轉授左武侯將軍,尋為涼州,總管涼州牧,邊烽寢候(守望;偵察)。毳(cuì毳,獸細毛也。——《說文》)幕旃(zhān同氈)裘,望風斂跡。十六年,使持節靈州總管諸軍事。公頃(qǐng通“傾”。)俗易風,移政成期月。十八年,授原州道行軍總管。十九年,授環州道行軍總管。公屢總戎律,特精邊事,每秋風起塞,胡騎揚塵,折衝之任,非公莫能。大業二年,授左武侯大將軍,進爵蔡陽郡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大啟皇丘欽明,御籙睿聖纂圖,特荷天眷,恩遇隆重,密勿禁候,知無不為。乃輿子威等同進位大將軍、左武侯大將軍如故。三年,以母憂去官。其年有警公孝性自天幾於毀滅,黽勉王事,杖而後起。四年,以官方草創,授金紫光祿大夫、上光祿大夫如故。車駕北巡,諸蕃朝朔,以舊典糾察,整肅軍(容)。乃令公建旌門洞張,內外肅然,事嚴細柳。吐谷渾大保五期尼樂周等率眾歸附,使鑾蹕西幸,底定渾國。以公為郁卑道將軍。旗鼓所振,莫不摧殄,俘獻授右光祿大夫、左屯衛大將軍如故。乃獻凱廟廷,禮崇備物,六軍之長。車駕南巡江都,以公京師留守,職居爪牙,任惟心膂,出處崇重,朝野榮之。大業七年三月遘疾,十九日薨於京兆郡,春秋六十有六。惟公體量宏達倡仁興義,造次弗違,虛己推賢,始終同致,加以雄圖恢廓,奇略弘遠,氣有餘勇,莫之與抗。善於御撫,得士卒之心,長於政術,致廉平之美。自入統禁旅,出總戎所,夙夜匪懈,簡在帝心。至於敬友穆親,輕財貴義,家稟誠孝,奉以周旋,訓與不善,遽此歸全。知與不知,莫不流涕。粵以其年十月癸丑朔二十一日葬,有詔:故左屯衛大將軍、右光祿大夫姚思辯,性理和謹,秉心恭慎,歷仕無玷式表哀榮,可贈左光祿大夫。又蒙賜物八百段,粟麥一千石,謚曰恭公乃為之銘。
作者介紹
歐陽詢(557-441),生於陳武帝永定元年,卒於唐太宗貞觀十五年,終年八十五歲,字信本,潭州臨湘(湖南)人。因官至太子率更令,故世又稱“歐陽率更”。其書初學王羲之,後又汲取了六朝碑版墓誌方勁峻利的筆意而自成風格。他的楷書險勁刻厲,清峻秀健。相傳歐陽詢書八體盡能,尤精篆隸,得方圓之妙,因取法高古,流溢為楷書,自然骨氣洞達,點畫工妙。又因其博採眾長,故其楷書結構稂纖得度,意態精密,卓然成一代大家。歐陽詢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初唐四家”。
歐陽詢流傳下來的楷書代表作品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君碑》、《化度寺碑》、《虞恭公碑》、《李譽墓誌》。從總體上說,歐陽詢的楷書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點畫以方筆為主,鐵畫銀鉤,剛勁不撓,有[森森然若武庫之戈戟]之譽,但世人只知其方,而不知其用筆圓,寫得稜角分明,鋒芒畢露,此實誤解。郭宗昌《金石史》謂:“人知信本變晉法,不知結體用筆多從古隸中出。”其書法之中截極其渾厚,而其起折角處剛而有韻致;二是其結構險峻嚴密,橫勢用仰,縱勢用背,屬於斜畫緊結一路。王文治《快雨堂題跋》謂:“歐陽險絕為平,以奇極為正。”正因為其楷不避免險,故學之不當,易傷於清雅之致。歐陽詢的楷書看似奇,其實正,貌似方,其實圓,在歐楷諸碑中,尤其是《九成宮醴泉銘》因為奉敕之書,故寫得特別嚴謹,亦特別難學,米芾曾謂“歐陽如新瘥病人,顏色憔悴,舉動辛苦”正指此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