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村雲舞,是當地民間藝人從生活實踐中獲得了創作的靈感,創作出獨樹一幟的舞蹈,後來逐漸發展成能在廣場和舞台上獨立表演的一種舞蹈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姚村雲舞
- 外文名:YAOCUN Cloud Dance
姚村雲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概述
姚村鄉的民間傳統雲舞,從原來百姓自發嬉戲追逐蹦跑,通過對上天神靈的祈求,從而渴望達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民間舞龍玩雲活動,逐漸形成雲舞的基本框架。它再不是起初的簡單嬉戲追逐蹦跳,而是從中找出符合舞蹈特徵的創作思路,它的整個過程是在不斷豐富內容,尋求藝術表現力中提煉加工而成的,使之成為百姓的重要民俗活動。他們把手持雲片祈求雷公賜雨的經道語(上天神靈、為我黎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看成是吉祥的預兆,求雨降臨的重要法寶。歷史上天下百姓以各種方式求天神賜雨的民間活動是比較普遍的,但用舞蹈的藝術表演卻是獨一無二的,因此說它在民間傳統的藝術活動中更具有特殊性。其豐富的蘊含讓人們尋味無窮。
《雲舞》這一傳統民間藝術奇葩,是南宋時期以“扎龍為嬉,以兆豐年”的舞龍活動而演變而來的,它形象地體現天神凡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表達了人民民眾渴望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望。一系列舞姿唱詞中均帶有深厚的宗教敬神色彩,是石佛山廟堂宗教信仰道義禮儀思想的集中體現,融合民族風情為一體,體現漢民族古代民間信仰的一種代表性的儀式,是當今難得的古典精作。
該雲舞採用了普遍流行的民樂伴奏,鄉土氣息濃厚,鑼鼓在雲舞過程中的使用,使節日的演出場景更加濃重熱鬧,烘託了感染氣氛。演出過程中的鑼鼓採用長套和快番兩種節奏,將龍燈、獅子、旱船、鑼的各種打法相結合,同時還用了戲劇中的鑼鼓點,這就聯合組成了一個較完整的聯曲鑼鼓套路,演出時富有色彩濃郁的民間嗩吶,清脆高音笛聲及二胡,均由司鼓指揮,時快時慢,伴奏交替交換,渲染舞蹈歡樂氣氛。這種吹拉打擊民樂和鑼鼓的配套伴奏,也是一筆有價值的音樂遺產。
《雲舞》所蘊含的是古文化民間傳承的具體展示,也是民族精神和民俗風情在這一地域的不斷傳承的象徵,既是郎溪姚村這一地域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重要文化資源之一,充分發揮這一文化遺產,對走跨越式發展之路,振興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保護好繼承好《雲舞》這一民間傳統藝術,是傳承社會和諧,繼承古文化的重要舉措,是占領社會主義文化陣地,不斷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
雲舞起源
雲舞,真正走上表演形態,據傳起源於清代。而以兆豐年的民間舞龍活動,較早記載是在南宋時期就已流行在姚村鄉境內。現已無多少有價值資料可考,皆是人們口口相傳,揣測斷代。如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雲舞也是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提煉加工而成的。雲舞的發祥地郎溪縣姚村鄉,是一個典型的山區鄉。山高嶺峻,群峰連綿,澗水瀉銀,竹木茂盛。姚村鄉的石佛山,其巔有“石佛撐雲”之美景。一年四季,雲霧繚繞;人居其間,如入仙境。山里人長期體會著這種出門抬頭見雲彩的生活,於是,有人用竹片和硬紙紮成雲朵狀的玩具供孩童玩耍。眾孩童手執“雲朵”,追逐蹦跳,嬉戲舞蹈,便有了雲舞的雛形。當地民間藝人從中獲得了創作的靈感,創作出獨樹一幟的舞蹈。起初的雲舞,僅僅作為龍燈、馬燈的伴舞,後來逐漸發展成能在廣場和舞台上獨立表演的一種舞蹈藝術。
雲舞起源在姚村當地流傳下了這么一個故事——
相傳一年久旱不雨,莊稼乾枯似火燒,人畜飲水困難,滴水貴如油,大旱之災讓人們苦不堪言。一日石佛山上空掛滿烏雲,人們喜出望外,男女老少奔走相告,匯集一起,仰望天空,忽然人群中一長者站出道:“雷公將要大發慈悲賜雨,凡人要有舉措接應!”面對異相,有人效仿“天狗食月”,於是男人們手持盆缽不停敲打,女人們則手持用竹片做成的雲朵繞場歡跳,隨敲打盆缽的節奏邊歌邊舞,剎時,一道閃電雷聲轟鳴,果真大雨落降人間。當年莊稼豐收,久旱的人們為之振奮不已,從此百姓們把龍從雲中盤游,以兆豐年的吉祥,採用跑雲玩燈的形式意會之,以示紀念。
這一形式在當地有深廣基礎,據記載,“祈求雷公場面,進香求拜天神,渴望風調雨順,人民扎龍為嬉,以兆豐年”的民間舞龍活動,在南宋時期就已流行在姚村鄉境內。而每年的農曆七月三十是石佛山的廟會節,更是方圓百里數以萬人百姓,紛紛前往石佛山敬香拜佛,祈求上天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隨著時代的變遷,古老的跑雲燈的形式得到變更,現在獨立出來的雲舞,就是在原有跑雲燈基礎上不斷提煉,反覆加工升華而成的,但仍保留了原有的一些基本特點,無論是表演形式,還是主題內容,既有民間傳統古典口味,又有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的藝術表現形式上的大膽創新。
解放後雲舞歷程
1958年“雲舞”出席蕪湖地區業餘文藝會演,並獲得好評。1977年曾組隊代表郎溪縣參加省城合肥會演,轟動一時。1997年縣文化部門啟動雲舞恢復工程,將雲舞加工改造,出席第八屆《宣州之聲》演出,獲得表演二等獎。2007年在民間藝人的鼎力協助下,“雲舞”又代表郎溪縣參加了宣城市第三屆文化藝術節匯演,一舉獲得一等獎。2013年夏,非遺雲舞“回歸”工程啟動,擔任雲舞編導的81歲老藝人張白萍,手把手地傳授雲舞的舞蹈技藝,不遺餘力地傳承非遺文化。
2007年雲舞獲批宣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雲舞申報並獲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雲舞作為郎溪縣最具特色的民間歌舞保留劇目,屢次參加各類市、縣級演出,屢次獲大獎,最近的一次是1月29日,在“2016郎溪之春”第六屆合唱節暨文藝調演中又頻獲一等獎。
雲舞演出形式
姚村雲舞,是當地民間藝人從生活實踐中獲得了創作的靈感,創作出獨樹一幟的舞蹈,後來逐漸發展成能在廣場和舞台上獨立表演的一種舞蹈藝術。
據老藝人回憶:就一般傳統的演出形式,獨立出來的雲舞仍沿襲原有跑燈的活動習慣,由該鄉民眾自發組成的“雲燈會”負責人召集,籌措經費、排練指導。會首由雲燈會推薦地方有才藝且德高望眾的老藝人擔任。除夕試燈焚香放鞭炮,演練跑雲陣式,做好春節玩燈的準備;正月初五正式開燈,會首率領出燈隊伍首先前往石佛山大廟及山廟朝拜、敬香祭祖,求天神賜恩賜福,接著回頭到古戲樓進行一年的首場演出,隨後便到周圍各村莊送燈貼,表示賀春,通常稱“送燈”。這裡百姓通常有接燈的習慣,家家戶戶都事先準備好糕團、糖果,齊放鞭炮迎接,跑雲燈進入自家堂屋繞行一圈,象徵著“雲燈進堂,人丁興旺”。
如今,隨著時代發展,雲舞歌舞的演出,也沒有了昔日的那種帶著大地溫度的“莊重”與“繁華”,主要是參加各種表演和比賽,已失去了諸多的前奏與後綴。賞心悅目的演出,一方面讓人讚嘆,另一方面也是讓人不能忘記,這才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的舞蹈藝術之精華。
雲舞創編程式
獨立出來的雲舞仍沿襲原有跑雲燈的活動習俗,由姚村民眾自發組成“雲燈會”,負責人員召集、排練演出。雲舞,顧名思義,以跑云為主,“雲”的編排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這其間不知經過多少代藝人之手不斷被改進。但其基本形態數百年來一直保持。
表演人數根據場地大小、實到跑雲的多少確定。一般為二十一人,其中跑雲者十六人,兩人各持一雲片,雲片系馬糞紙做架,再彩繪雲形。男女各半,男的頭扎白毛巾,穿白布短褂,白燈籠褲,代表白雲;女的穿彩綢褂褲,腰圍繡花兜兜,代表彩色雲朵,穿花跑四角或擺字亮相,猶如天女散花,舞姿造型優美。另五人為捧花角色,一般挑選容貌姣好少女組成。她們的衣著與跑雲女相同,道具則為花籃,籃內插滿鮮花和五穀,象徵著吉祥美滿、五穀豐登。尾聲,舞者用手中的“雲朵”排成漢字造型。一聲鑼響,在三秒鐘之內排成一個字。舞步輕盈歡暢,舞姿翩翩柔美,往來穿梭,忽如祥雲輕移,恰似福祉降臨。
具體可根據實際情況和主題不同,又可貫穿不同內容於其中。如在雲片的背面寫上不同內容的文字,由演員手持列出,進一步突出演出宣傳的主題或明確其紀念意義。雲片大小規格不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加入了表演隊伍,其雲片尺寸變小,相應地龍燈、馬燈、花籃皆縮小。整個舞蹈過程,“雲”的形態千變萬化,多姿多彩,暗合節奏的進程,陰雲,烏雲,墨雲,彤雲,祥雲,彩雲......皆有展現。
雲舞的熱烈高潮之處,關鍵穿插龍燈馬燈的表演,有游龍穿雲之勢,又有深蛟潛海之威,更有翻江倒海之猛烈和龍爭虎鬥之雄壯。全程演出舞中有歌,以歌伴舞,集歌、舞、吹打樂於一體。鑼鼓在雲舞過程中的使用,使得演出場景更加濃重熱鬧,烘託了感染氣氛。演出過程中的鑼鼓採用長套和快番兩種節奏,將龍燈、獅子、旱船、鑼的各種打法相結合,同時還用了戲劇中的鑼鼓點,這就聯合組成了一個較完整的聯曲鑼鼓套路,演出時富有色彩濃郁的民間嗩吶,清脆高音笛聲及二胡,均由司鼓指揮,時快時慢,伴奏交替交換,渲染舞蹈歡樂氣氛。曲調有“雲調”、“賜福調”、“五更調”等。雲舞表演,場面宏闊熱烈,邊舞邊歌,動靜相銜,完美融合。唱詞廣泛,通俗易懂,伴奏多為打擊樂和嗩吶曲牌兩種,熱鬧紛呈。
現在《雲舞》的舞蹈部分已基本定型,成熟,適宜演出,效果受到肯定。但唱詞及唱和的部分,顯然還處在脫節狀態。當然,現在少了古代祈求降雨的場合,那種祈求雷公賜雨的經道語已幾乎失傳。但我們應該以新的內容去填充,儘量摹仿古代那時的情態形態,力求做到完美,使之不留遺憾。
雲舞項目特色及意義
項目特色:
我鄉的民間傳統雲舞,從原來百姓自發嬉戲追逐蹦跑,通過對上天神靈的祈求,從而達到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目的,民間舞龍玩雲活動,逐漸形成雲舞的基本框架。它再也不是起初的簡單嬉戲,追逐蹦跳,而是從中找出具舞蹈特徵的創作思路,它的整個過程是在不斷豐富內容,尋求藝術表現力中提煉加工而成的,使之成為百姓的重要民俗活動。他們把手持雲片祈求雷公賜雨的經道語(上天神靈,為我黎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看成是吉祥的預兆,求雨降臨的重要法寶,歷史上天下百姓,以各種方式求天神賜雨的民間活動是較為普通的,但用舞蹈的藝術表演卻是獨一無二的,因此說它在民間傳統的藝術活動中更具有特殊性,其豐富的蘊含讓人們尋味無窮。因歷史的久遠,更顯其地位。
主要價值:
一、《雲舞》這一傳統民間藝術奇葩是南宋時期以“扎龍為嬉,以兆豐年”的舞龍活動而演變而來的,它形象地體現天神凡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表達人民民眾渴望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望。一系列舞姿唱詞中均帶有濃厚的宗教敬神的色彩,是石佛山廟堂宗教信仰道義禮儀思想的集中體現,融民俗風性為一體,體現漢民族古代民間信仰的一種代表性的儀式,是當今難得的精作。
二、《雲舞》採用了普通流行的民樂伴奏,鄉土氣息濃厚,鑼鼓在雲舞全過程中的使用,使節日的演出場景更加隆重熱鬧,烘託了感染氣氛,演出過程的鑼鼓採用兩種節奏,將龍燈、獅子、旱船、鑼的各種打法相結合,同時還用了戲劇中的鑼鼓點,這就聯合組成了一個較完整的聯曲鑼鼓套路,演出時富有色彩濃郁的民間嗩吶,清脆高音笛聲及二胡均由司鼓指揮,時快時慢,伴奏交替交換,渲染舞蹈歡樂氣氛。這種吹啦打擊民樂和鑼鼓的配套伴奏,也是一筆有價值的音樂遺產。
三、《雲舞》所蘊含的是古文化民間傳承的具體展示,也是民族精神和民族風情在姚村這一地域的不斷傳承的象徵,既是這一地域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重要文化資源之一,充分發揮這一文化遺產,對走跨越式發展之路,振興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很深遠的意義。保護好繼承好《雲舞》這一民間傳統藝術是傳承社會和諧,繼承古文化的重要舉施,是占領社會主義文化陣地,不斷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
雲舞保護
保護完整的原生態舞蹈形式,迫在眉睫。雲舞的最終“回歸”,除了當地政府要正視保護非遺文化的重要性,還要建立傳承非遺文化的長效機制。
雲舞“回歸”項目,首先要建立長效機制,成立協會組織,建立培訓中心。還要深度挖掘民間老藝人的“手藝”,並在中國小選擇一批有文藝天賦的好苗子,送入培訓中心,請老藝人手把手地傳經送寶。利用三到五年的時間,調查和保護雲舞老藝人,收集整理和研究雲舞的傳統技藝,開展技藝培訓,請老藝人為小演員授藝。開展巡演,以“舞”會友,並藉助各種媒體加大宣傳,廣泛向社會宣傳推介非遺文化。組織專業演出團隊,在觀天下景區建立“印象雲之舞”文化樂園,逐步走向市場化運作。
雲舞的特色和亮點,就是其為觀眾呈現的獨特的審美愉悅。如2013年秋的石佛山下雲舞表演,民樂伴奏,載歌載舞,山鄉的原野作舞台,巍巍的青山作背景,朗朗的太陽作燈光,“原生態”的雲舞表演,絢美至極!演出過程不斷變化,不斷豐富內容,這種民間群舞形式實在是獨一無二的,具有特殊性。
雲舞採用了民樂伴奏,鄉土氣息濃郁,尤其是鑼鼓在雲舞全過程的使用,使得演出場景更加隆重熱鬧。融入舞獅、舞龍表演,演出更加喜慶。雲舞蘊含的古代民間文化韻味,非常深厚,可以說這些皆是泱泱大國民族元素鄉土元素的典型體現,所以我們傳承雲舞非遺文化,意義重大。
如今,我縣在雲舞保護方面已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工作。
首先,對“雲舞”的全套演出形式進行了挖掘、收集、整理。其次對“雲舞”演出技藝及所用的各項道具的製作實行標準化,使之更好更規範地得以傳承。還有就是在民間組建了專門的演出團體,並用多項措施“強化”老藝人對年輕人的“雲舞”技法傳授。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郎溪縣文化部門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為恢復雲舞演出進行過多次大規模調整,此項費用16萬元以上。從1997年至今,由郎溪縣文化部門多方協調,政府大力支持,為密切配合旅遊事業的發展,採取文化部門拿一點,政府撥一點,民眾集資一點的辦法,現總共投入資金50萬元以上。
雲舞又名跑雲燈,屬群舞型,即由眾多男女組合而成表演,一般在二十多人左右,具體人數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主要場面是穿花跑雲四角或擺字亮相,猶如天女散花,舞姿造型獨特而優美,其基本舞式有三:“跑雲”(又稱鋪雲)“跑五朵梅花”“雲片擺字”,為了保護傳承好雲舞,鄉政府每年撥出一定經費,從娃娃抓起,即把音樂唱詞編入國小音樂課程,舞蹈等動作也由雲舞傳承人指導傳教,特別是擺字造型根據各個時期不同形式任務而確定,擺字內容有助於突出宣傳的主題,使傳流的藝術為政治服務。
如今,我鄉在上級文化部門和鄉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支持下,在省藝術學院教授國家一級編導張德平和省藝術學者王昌教授的親自指導下,由鄉內的文藝骨幹積極參與,對雲舞的表演形式進行了大膽創新改編,使其藝術性進一步得到升華提高,既保留了傳統特色,又注入新的時代藝術品味,滿足了不同年齡段人的欣賞需求。雲舞屬群舞型,即由眾多男女組合而成的,歷來被當地民眾所喜愛,是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如今這種民間藝術舞蹈的表演特徵是把古代傳統的民俗風情與具有現代氣息的藝術元素進行了有機結合,舞姿動作優美,曲調優雅動聽,鑼鼓和眾多樂器(笛子、嗩吶、二胡)使得整個場面熱鬧非凡。解放後在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下,這一民間藝術得到挖掘恢復並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創新,成為郎溪縣及宣城市頗有名氣的“藝術之花”,而在姚村鄉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解放後大型正規排演有六次,每次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雲舞傳承
姚慧,女,雲舞傳承人之一。一九七九年出生,幼兒教師,有較好的音樂及舞蹈基礎。於2013年師承省藝術一級編導張德平門下,在張教授精心指導和手把手的幫助下,已成功習得雲舞的全程技法並熟練掌握“雲舞”的由始至終的“演變”程式。姚慧同志是目前姚村雲舞傳承的希望之火。
目前已在多屆中小學生中挑選了近200人參加了為期約兩個月的雲舞培訓,現這些人已基本掌握了“雲舞”技法,是“雲舞”演出的後備人才。這些人大多是原藉學生,臨時召集有難度,但無疑會把“雲舞”這一名稱概念宣傳並“薰陶”給更多的人。現有民樂人員已相繼漸老,面臨後繼無人,尤其在樂器表演配合方面要加大力度,培養一批新的人才,才能使得雲舞“更加完善、完美。”
另外,雲舞唱詞(演出)方面要花大力氣進行深挖,同時也要考慮到符合當代的演出市場及觀眾欣賞水準,與時俱進創作,力求思想性與藝術審美達到統一。
近年姚村鄉成立了“雲舞回歸”領導小組,整理了舞曲和歌詞,並著手招募、組建了“雲舞”編創隊伍。“新版”雲舞簡潔、流暢、大氣、優美。該鄉姚良友、莫本學、丁曉敏、熊奎等文藝骨幹積極參與編排工作,協助老藝人,把雲舞進行了適度改編和創新。
“遙遙皖東南,巍巍石佛山,石佛撐雲景觀好,郎川八景自古美名傳……”在歡快的雲歌聲中,在柔美的民樂伴奏聲中,一群手執“雲朵”的活潑女生,隨著音樂的節奏,在廣場上舞之蹈之,把青春的激揚和歡快融入到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中。
2013夏季,姚村鄉啟動了非遺“雲舞”的“回歸”工程,讓沉寂多年的“雲舞”起死回生。也是在這一年的秋季,在石佛山廣場進行了“回歸”雲舞的公演。捧花女高舉花籃,籃內插滿鮮花和五穀。跑雲的小演員,舞步輕盈歡暢、飄逸柔美。捧花籃的少女穿插其間,期間,還穿插著龍燈馬燈的伴舞,現場好不熱鬧喜慶。
這一年新版雲舞,編創人員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從民樂伴奏到舞式編排均略略做了改動。編創人員之一的姚良友介紹:“新版雲舞的音樂特點主要是以吹奏打擊樂為主,旨在表現人們在歡慶豐收時載歌載舞的喜悅心情。舞蹈節奏,從舒緩、平穩漸進到歡快。形式從走雲到變形,到跑雲,再到龍、馬、雲齊舞共歡。”雲歌整個舞蹈分三段歌曲,即,一贊雲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二贊人傑地靈,連年風調雨順;三贊靜界桃源,徽韻姚村,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雲舞演員在中國小里挑選,旨在讓非遺文化走進校園,讓孩子們在載歌載舞中領略古典文化和民俗藝術的魅力。該鄉不定期組織“雲舞”到外地演出,以“舞”會友,進行文化交流。如今,雲舞在雲舞的故鄉姚村傳承雖然還面臨著諸多困難,卻已然邁出了可喜的一步。本質上說,雲舞的“回歸”,最終是使之能夠市場化的過程;政府引導扶持其啟動,融入產業經營,助推經濟發展。姚村鄉曾為此出台了五年傳承計畫:
1、保存完整的原生態舞蹈形式,包括伴奏音樂的樂器及各種曲調保留完整並標準化,深入挖掘該形式的文化內涵。
2、培養“雲舞”道具的製作及雲舞演出隊伍。五年計畫中,2014年調查保護雲舞老藝人、收集整理研究雲舞傳統技藝。2015年調查保護道具製作藝人確保不失傳。2016年培養“雲舞”後繼人才,使“雲舞”有一批傳承人。2017年整理完善“雲舞”演出形式,使“雲舞”演出保存原生態。
保護措施:
1、開展老藝人“雲舞”傳統技藝的調查整理。
2、舉辦“雲舞”技藝培訓班,請老藝人傳授經驗並指導。
3、利用宣傳媒體,廣泛向社會宣傳推介“雲舞”。
經費預算及其依據說明:
1、老藝人調查保護後繼人才培訓經費50萬元。
2、資源保護(器物、服裝等)20萬元。
3、民俗文化樂園建設200萬元。
以上項目總投資270萬元採取國家扶持,地方配套、民眾參與的方式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