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祥

姚志祥

姚志祥是青藏兵站部某團高級工程師,1943年2月出生,1976年8月入伍,專業技術4級。1976年,姚志祥主動要求到青藏兵站部工作。他入伍30年來,230多次翻越海拔5300多米的唐古拉山和可可西里無人區,指揮和參與管線搶修、施工130多次,行程30多萬公里。他結合本職工作編寫出版了5部專著,發表學術論文52篇,攻克影響高原輸油技術和官兵生活的技術難題436個。他多次被評為全軍和總後勤部優秀共產黨員,2003年被表彰為全國學雷鋒先進個人。

簡介,事跡,評價,背景,

簡介

青藏兵站部某團高級工程師姚志祥,男,1943年2月出生,1976年8月入伍,專業技術4級。1976年主動要求到青藏高原工作。入伍30年來,他把心血和精力都傾注在了管線事業上,230多次翻越海拔5300多米的唐古拉山和可可西里地區,行程30多萬公里;指揮和參與管線搶修、施工130多次,20多次經歷生與死的考驗,4次危及生命;攻克影響高原輸油技術和官兵生活的技術難題436個,完成革新項目23個,3項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獎,發表論文52篇,編寫出版學術專著5部,4部被列為全軍油料專業通用教材;先後為部隊培訓3000多名技術人員,帶出88名業務骨幹,其中11人成長為工程師、總工程師,有的還走上了領導崗位。部隊官兵和駐地各族民眾將他譽為格拉輸油管線的“守護神”、青藏線的“活地圖”、世界屋脊的“舞龍人”。入伍以來,他先後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8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次被評為“優秀科技幹部”,2003年被表彰為全國學雷鋒先進個人。
姚志祥姚志祥

事跡

這裡是“世界屋脊”,也被稱為“生命禁區”。這裡有一條橫亘於青藏高原的能源大動脈———格拉(格爾木至拉薩)輸油管線。它綿延1080公里,穿越崑崙山、風火山、唐古拉山等9座大山,跨越雪水河、沱沱河、拉薩河等108條大小河流,有900多公里在海拔4600米以上,560公里處於常年永凍區。這條管線承擔了西藏地區幾乎全部的油料輸送。
這裡,有一位和輸油管線同時落戶在青藏高原的“護線人”。從30齣頭的青年到年過花甲的老兵,他守護著這條管線度過了28個春秋。28年來,他先後翻越唐古拉山、穿越可可西里無人區230多次,20多次經歷生死考驗,在海拔4500米以上地區行程52萬公里;先後榮立二等功、三等功,被評為全軍和全國學雷鋒先進個人。他,就是青藏兵站部輸油管線管理團高級工程師姚志祥。
“爬雪山臥寒冰心繫祖國西南穩定,戰缺氧斗狂風為了西藏繁榮昌盛,乾本職學雷鋒甘當不銹螺絲釘, 為國強為兵精志在高原乾一生。”
解放軍總後勤部青藏兵站部輸油管線團高級工程師姚志祥,就是以這樣的豪情壯志,在風雪高原奮鬥了28個春秋,和戰友們一起忘我工作,頑強拼搏,用智慧和雙手托起了格爾木至拉薩的“油龍”,讓各種油料源源不斷地輸往西藏各地,人們親切地稱他為世界屋脊上的“舞龍人”。他先後榮立二等功和三等功,被評為全軍和全國學雷鋒先進個人。
28年軍旅,他累計行程51萬多公里,翻越無人區200多次
1976年,大學畢業多年的姚志祥,放棄了武漢市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入伍來到青藏兵站部輸油管線團。
綿延1080公里的格爾木至拉薩輸油管線,有900多公里穿越海拔4600米以上的永凍地帶,維修、改造任務十分艱巨。
不論是當技術員,還是晉升為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姚志祥每年從3月輸油管線開泵到10月停油,每天巡查、檢測忙個不停。管線一出問題,他更是立即往山上趕,狂風、暴雨、冰雪,什麼都擋不住。他說:“西藏的燃油幾乎全部從這裡進去,這條能源大動脈維繫著西藏人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我們就是豁出命來,也要保證它暢通無阻。”
一年開春,管線剛剛試油,從西藏黑河地區到拉薩的300公里管線觀測處於失控狀態。姚志祥立即帶著20多名官兵上高原徒步巡線。途中,他突發高燒轉成肺炎。但他不顧死亡的威脅,以頑強的毅力堅持巡完全程,確保了管線的安全。
姚志祥年復一年地維護輸油管線,這樣的“遭遇”數不勝數。
近年來,由於修築青藏鐵路,改建青藏公路,輸油管線改造的任務十分艱巨。2002年,姚志祥上線連續作業175天,把沱沱河大橋的掛越管線改到另一條公路上去。剛剛完工,西藏自治區交通廳又提出,有的輸油管道段與正在建設的鐵路交叉,經常發生施工機械挖斷管線的事故,希望提供全線輸油管道的數據。姚志祥立刻帶人踏雪破冰徒步勘察,測準每段管道的交叉角度,懸在空中、潛在溝里的高度深度。只用了10天,就完成105張圖紙,西藏自治區交通廳的幹部吃驚地說:“部隊的工作效率真是神了!”
姚志祥返回營區時,人又黑又瘦,嘴唇烏紫,雙眼深陷,體重掉了10公斤。女兒給他量血壓,低壓130,高壓175,老伴心疼得抱著他哭了。
團領導算了一筆賬:28年來,姚志祥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無人區200多次,累計行程518400公里。
他一專多能,工作量相當於一個工程師的2倍多
格爾木至拉薩管線是我國最早建成的一條成品油輸送線,專業門類全,設備種類雜,技術含量高。開始,姚志祥被任命為管線維修所生產技術組長,總抓11個車間24個工種產品設計生產的指揮、調度、工藝、質量把關。不久,他又被調到團機關裝備股,先後負責營建、設備管理、管線搶修、機械加工、水暖改造多項工作。不論在哪個崗位上,他都乾一行愛一行,乾好一行。姚志祥在大學學的是粉末冶金專業,管線輸油對他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於是,不管什麼專業,凡是工作需要的他就學。他利用工余時間,自學了“機械製造”“土木建築”“鍋爐及水處理”“焊接”4個專業的全部課程。後來,又被派到後勤工程學院進修“油料儲運”專業,他成了管線團唯一具有多專業複合型技能的高級工程師。
帶油焊接,是沒有人敢碰的管道搶修難題,姚志祥偏要試試。他帶領技術小組艱苦攻關5年,找到了一種既能保證安全,又能保證油品質量;既適合野外管線搶修,又適合泵房內管道的帶油焊接的新方法,填補了國內外成品油管道帶油焊接的技術空白。
28年來,姚志祥在維修、改造輸油管線的工程建設中共完成3500張圖紙,工作量相當於一個工程師的2倍多。他還出版5部共240多萬字的學術專著,其中4部被列為軍隊固定管線專業通用培訓教材。
姚志祥把培養、扶植新人作為己任,先後為部隊培養各類人才3200多人,帶出88名技術骨幹和業務尖子,其中有11人成長為工程師,有的還走上了領導崗位,成為部隊建設的頂樑柱。
他給國家創造可計算效益7400多萬元,潛在效益近億元
“在高原工作,總有意想不到的難題。”姚志祥說,“每解決一個難題,就體現一次人生的價值。”納赤台山上有泉水,但在泉眼挖了井,水卻不知從哪漏跑了,部隊一直受著水荒的困擾。團里請地方包工隊幫助解決,對方開口就要20萬元。
姚志祥決定自己動手。6月的高原水還是冰水,他帶著幾個戰士,穿著褲衩背心跳到沒膝深的水井裡作業。他們兩人一組,5分鐘一換,邊用兩台泵抽水,邊排井底故障,把泉眼噴口開到最大,再做了200個木樁子把里外的滲漏洞都堵死。3天竣工,一分錢沒花。至今,納赤台泉水井的水都是溢滿井口的。
五道樑上沒有地下水,在這裡執行任務的部隊每天得動用一個排的兵力,輪流開水車到3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水,一年至少得開銷四五十萬元。姚志祥仔細勘察,計算了五道梁部隊一年的用水量,設計並指揮建起容量為15300立方米的蓄水池,每年季節河來水時蓄滿水,徹底解決了五道梁駐軍部隊的生產、生活用水。這一成果成了青藏線各站的範本,青藏線全線部隊從此用水無憂。
青藏高原異常寒冷,冬季長達8個月,年平均氣溫零下6攝氏度,最低氣溫零下30多攝氏度。為解決採暖問題,總後勤部專門為沿線泵站配備了採暖效果很好的高原專用鍋爐,但耗油費用驚人。看著國家的油料大量耗掉,姚志祥非常心疼。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油耗,又不讓戰士挨凍,他來回到線上泵站考察,查閱了大量有關資料,在柴油發電機組循環水餘熱上找到了節油的突破口。經過一年多20多次反覆試驗,終於獲得成功。至今,沿線泵站取暖鍋爐採用他的研究成果,耗油量大大降低,累計為國家節約經費5500多萬元。
格爾木至拉薩輸油管線設計壽命20年,目前已運行28年。為最大限度地延長管線使用壽命,姚志祥和戰友們一次次地開展科技創新,確保了管線的安全暢通。據兵站部有關部門統計:28年裡,姚志祥完成輸油管線改造和革新項目23個,解決各種技術難題400多個,給國家創造的可計算的經濟效益7400多萬元,潛在的效益近億元。他在《油田儲運》《管道技術與設備》等國家級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48篇,為青藏線乃至全國輸油戰線提供了寶貴的理論財富。
2003年北京鋼鐵學院50周年校慶,姚志祥作為在青藏高原成就卓著的校友,被請上了主席台。他對同學們說:“高原雖然苦一點,氧氣少一點,但生活非常充實。我有幸在西部把知識轉化成為國家和軍隊需要的價值,我沒有辜負母校對我的培養。”
“人生很短,能把短暫的一生和國家需要結合在一起,我確實感到很幸福”
2003年,姚志祥滿60周歲。60年來,他竟從未過過一個像樣的生日。年輕的時候沒在意,上了高原以後,因為生日是2月28日,每年此時都是設備檢修最緊張的時期,他肯定線上上,所以,每年的生日他都是在妻子女兒的祝賀電話中度過的。
去年2月,姚志祥到廣西參加學術年會,小女兒姚琳終於抓住了機會,拉上媽媽從武漢趕過去,正式給爸爸過了一個生日。飯桌上,姚志祥斟滿一杯酒,說:“今天是我在酒桌上過的第一個生日。上高原快30年了,走的時候琳琳才1歲,我沒有照顧好你們,辛苦你們的媽媽了。今天我先敬酒,第一杯敬老伴,如有下輩子,我還要娶你;第二杯敬女兒女婿,感謝你們對爸爸的理解。”說罷,姚志祥舉起酒杯一飲而盡,老伴唐菊香臉上掛滿了淚水。轉眼就是將近30年啊,這些年,上有老母下有女兒,一家三代四個女人,只有她最清楚日子是怎么熬過來的。而27年前姚志祥離家奔赴青藏線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那是1976年初,格爾木至拉薩輸油管線工程即將竣工,總後徵召20名技術人員支援高原。得知這一訊息,1967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當時已是武漢3303工廠技術骨幹的姚志祥萌發了一個強烈的念頭———到高原去!回到家,面對年老體弱的岳母和兩個尚在幼年的女兒,他卻怎么也難對妻子開口。
終於,一天晚上,姚志祥對妻子說出了去高原的決定。沉默,長時間令人難熬的沉默。最終,妻子開了口:“人家都是分居的拚命往一起調,你卻反著來,到底圖什麼?”“菊香,那裡修了一條往西藏輸油的管線,你不知道,這條線有多重要,多么需要有人去維護。”“那跟咱們有多大關係?我只知道你對這個家有多重要。”“可你還知道我這個窮孩子是國家培養出來的,從國小上到大學全是靠助學金,現在國家需要人,咱知恩要圖報。”“那得多久才能見一面啊?”“沒關係,咱還在一條江邊呢。我改一首詩給你:夫在長江頭,妻在長江尾;相隔千萬里,共飲一江水;為了國和家,永遠不後悔。”唐菊香嘆了口氣:“好吧,你的選擇不會錯。”
“付出這么多,值嗎?”“值!”面對記者提問,姚志祥毫不猶豫,“在這兒我實現了人生價值。人生很短,能把短暫的一生和國家需要結合在一起,我確實感到很幸福。”
“在青藏線這個離天最近的地方,生死往往就在咫尺之間。直面生與死的考驗,戰勝磨難,其樂無窮”
1977年春節剛過,姚志祥帶領25名戰士,每人一個乾糧袋、一把鐵鍬,開始了艱苦的野外巡線,這一走就是200天。200天裡,他們每天徒步跋涉,冰雪解渴,乾糧充飢,20餘人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區累計行程30040公里。高寒缺氧、風雪交加,再加上過度疲勞,青藏高原終於把姚志祥這條硬漢擊倒在巡線路上。昏迷不醒的姚志祥被戰士們背回兵站,醫生在診斷單上寫道:“體溫40℃,上呼吸道感染轉肺炎。”戰士們看了面面相覷,感冒———肺炎———肺水腫———死亡,這一死亡公式是由長眠於青藏高原的數百名官兵用生命寫下的。團領導在電話中讓姚志祥趕緊下山治療,姚志祥說:“現在正是輸油的關鍵期,這裡只有我一名幹部,不能下。我身體好,挺得住。”休息了幾天,他又扛起鐵鍬,上線查巡。
姚志祥常說:“在青藏線這離天最近的地方,生死往往就在咫尺之間。直面生與死的考驗,戰勝磨難,其樂無窮。”
2000年8月,沱沱河加油站5座地下油罐破損滲水。姚志祥連夜和戰士們一起清空了油料。為了搶時間,第二天,他和士官冉佐奎首先進入罐內清洗維修。有些地方看不清,他就取下防毒面具仔細察看。由於油氣濃度太高,他被熏昏過去,戰友們把他拉上來後,他臉色蠟黃,不省人事,十幾分鐘後才慢慢甦醒。他吃力地睜開眼:“我這是怎么了?難道真的老了?小冉!小冉呢?小冉上來了嗎?”冉佐奎含淚抓住姚志祥的手:“我在這兒,您放心吧。”在姚志祥帶領下,任務很快完成。
1998年在雪水河泵站,姚志祥照例帶領一名焊工首先在充滿油氣的環境下實施焊接。焊條剛一點著,只聽“轟”的一聲,一團火球把他們包圍起來。待命消防的戰士用滅火器對準他們一陣噴射。火被撲滅,二人除了眼珠,渾身雪白。
“高原有許多空白點,有研究不完的課題,是探索者成就事業的舞台”
姚志祥在大學學的是金屬材料專業,管線輸油對他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他抓緊一切時間學習,辦公室的燈光幾乎總是最後一個熄滅。隨著管線的逐年老化,管道腐蝕穿孔、破裂時有發生。輸油停一個小時,就會造成1.5萬元的損失。帶油焊接,是管道搶修中必須突破的難關。汽油的燃點是300℃,柴油是900℃,而焊接時電弧的溫度高達3200℃。帶油焊接,就像是坐在火藥桶上放炮,在常人看來,幾乎不可能。
姚志祥就是要把不可能變成可能。他分析燃燒的必備條件:一是有可燃物,二是有氧氣,三是達到燃點或以上溫度。油氣截不斷,空氣無孔不入,3200℃的電弧溫度遠高於油的燃點,只有在切斷油料和氧氣的接觸上想辦法。若能找到一種溶於油、不易燃、可塑性又好的填充介質,就能切斷油和氧的聯繫。姚志祥苦苦思索著,一天,沉思間他一頭撞在汽車上,忽地眼前一亮,黃油!駕駛員正在給汽車更換黃油。經過試驗,一種用鈣基脂黃油封堵實施帶油焊接的科學方法終於問世,填補了國內空白。
姚志祥不止一次對記者說,高原有許多空白點,有研究不完的課題,是探索者成就事業的舞台。姚志祥探索的範圍之廣,令人驚嘆,除了主業,他還自學了機械製造、土木建築、給水排水、鍋爐與採暖等多個專業。他改造的鍋爐20多年來節約經費5500多萬元,設計建造的禮堂仍在使用。這些年來,他設計圖紙3500餘張,發表論文44篇,有3項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獎,出版學術專著5部,其中4部被列為全軍通用教材,還帶出了88名技術骨幹。
“我就像一根焊條,只有焊在管線上才能發揮作用,才感到踏實”
2001年6月的一天,武漢東湖碧波蕩漾,湖畔楊柳依依,正在休假的姚志祥和老伴手挽手在湖邊散步。分別20多年來,老兩口只團聚過9次。隨著年歲增大,他們越來越感到離不開對方了。望著倒映在湖中的夕陽,姚志祥突然對老伴說:“等我退了休,就在這裡買一套房子,好好陪著你安度晚年,把欠你的時間還給你。”老伴高興極了,當晚打電話給女兒:“你爸好像變了,肯下高原了,肯陪我了。”姚志祥在湖北省民政廳工作的妻弟也說:“趁我現在還在位,趕快退休回來吧。按你的資歷,可以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住房。”
第二年6月,青藏高原迎來了它最美麗的季節,一向開朗隨和的姚志祥卻顯得心事重重。這一年他59歲,團領導剛找他談過話:“老姚,年底你就該退休了,大家都捨不得你走,按規定你可以申請延長工作時間,但你和嫂子一直兩地分居,大家又不忍心留你。是走是留,想聽聽你的想法。”
那些天,姚志祥失眠了。30齣頭來高原,一晃快60歲了。這兒留下了他的青春、汗水、熱血,難道真的要離開了嗎?格拉輸油管線就像是親手拉扯大的孩子,他熟悉它的聲音、氣味,知道它的脾氣、性情。離開了它,失去了研究的對象、奉獻的場所,姚志祥覺得生命就好像被抽空了。這些,他的老伴也比誰都清楚,所以,當姚志祥給她打電話,說出留下來的想法後,她像20多年前一樣,嘆了口氣說:“好吧,你的選擇不會錯。”姚志祥沉默片刻,緩緩說道:“老伴,我就像一根焊條,只有焊在管線上才能發揮作用,才感到踏實。”
放下電話,姚志祥一口氣寫下一份十幾頁的申請書,要求繼續留在高原工作。2003年初,總後政治部批准了他的申請。如今,又是兩年快過去了,這位在高原奮鬥了近30年的老科技工作者仍在守護著他夢牽魂繞的管線;如今,他和相濡以沫幾十年、也已年過花甲的老伴,仍是“夫在長江頭,妻在長江尾。”

評價

李繼耐說,姚志祥同志對黨忠誠的品德、犧牲奉獻的精神、不怕困苦的意志、奮發有為的追求,集中體現了我軍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體現了黨的先進性要求,體現了革命軍人特別是軍隊科技幹部的崇高人生價值,不愧是全軍科技幹部的優秀代表,不愧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實實踐者。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和軍委擴大會議,對我軍各項建設作出了戰略部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和軍事鬥爭準備,實現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迫切需要一大批像姚志祥這樣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戰鬥的同志。全軍官兵特別是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以姚志祥同志為榜樣,不斷為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做貢獻。廖錫龍指出,姚志祥同志的事跡,對總後廣大指戰員具有直接的示範和教育意義,要學習他始終保持共產黨人先進性的革命精神,更加自覺地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他腳踏實地幹事業的奮鬥精神,不斷推動部隊全面建設;學習他不畏艱苦、勇於犧牲的奉獻精神,更加自覺地服從服務於國家和軍隊建設大局;學習他清正廉潔、一身正氣的公僕精神,更加自覺地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他要求總後各部隊和廣大官兵一定要大力倡導學習先進、爭當模範、弘揚正氣的良好風尚,進一步激發廣大指戰員的奮鬥精神和工作熱情,為加強後勤現代化建設、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背景

格拉輸油管線位於群山之父、萬水之源的青藏高原。這條管線,起自青海格爾木,終至西藏拉薩,全長1080公里,其中有900多公里穿越海拔4600米以上的千年永凍地帶,承擔了西藏軍地幾乎100%的油料輸送,被藏族同胞親切地譽為“金珠瑪米”獻給西藏的“烏金哈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