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平仲小傳

《姚平仲小傳》是宋代文學家陸游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記北宋末年將領姚平仲事跡。作者先寫他世代將門的出身和幼年遭遇,對其早年經歷,僅寫其十八歲與西夏人的臧底河之戰,用“斬獲甚眾,賊莫能枝梧”九字概括其英勇行為。對其性格,作者主要通過他與權宦童貫的糾葛,揭示其孤傲不屈的個性。其一生最後一場戰鬥——靖康之變中與金人的直接遭遇戰,則意在揭示其有異於常人的作為和近乎怪異的性格:功不成,遂乘青騾亡命,最終隱居深山不出,活畫出一個不求功名利祿、唯求報效國家的意氣用事的英雄形象。

此文通篇寄好惡於敘事之中,且凝練暢達;寓景仰於狀人之際,且神采飛揚,是一篇內容和技巧均十分出色的人物特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姚平仲小傳
  • 作者陸游
  • 創作年代:宋代
  • 出處:《渭南文集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姚平仲小傳
姚平仲,字希晏,世為西陲大將。幼孤,從父古養為子。年十八,與夏人戰臧底河,斬獲甚眾,賊莫能枝梧。宣撫使童貫召與語,平仲負氣不少屈。貫不悅,抑其賞,然關中豪傑皆推之,號“小太尉”。睦州盜起,徽宗遣貫討賊,貫雖惡平仲,心服其沉勇,復取以行。及賊平,平仲功冠軍,乃見貫曰:“平仲不願得賞,願一見上耳。”貫愈忌之。他將王淵、劉光世皆得召見,平仲獨不與。欽宗在東宮,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圍,平仲適在京師,得召對福寧殿,厚賜金帛,許以殊賞,於是平仲請出死士斫營擒虜帥以獻。及出,連破兩寨,而虜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騾亡命,一晝夜馳七百五十里,抵鄧州,始得食。入武關,至長安,欲隱華山,顧以為淺,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宮,人莫識也。留一日,復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餘里,度採藥者莫能至,乃解縱所乘騾,得石穴以居。朝廷數下詔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間,始出,至丈人觀道院,自言如此。時年八十餘,紫髯郁然,長數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擇崖塹、荊棘,其速若奔馬;亦時為人作草書,頗奇偉,然秘不言得道之由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姚平仲:北宋末年愛國將領。
  2. 西陲:西部邊疆。
  3. 從父:伯父或叔父。
  4. 夏人:西夏党項族人。臧底河: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宋將种師道率十萬人馬與西夏戰於此地,姚平仲隨种師道參加了這次戰鬥。
  5. 枝梧:抵抗。
  6. 童貫:宋徽宗寵信的奸佞宦官。
  7. 負氣:自恃氣盛,不肯屈居事人。
  8. 推:推崇。
  9. 睦州:在今浙江建德縣。盜:指方臘。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方臘在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起義,次年戰敗被俘,在京師被害。
  10. 惡:厭惡。
  11. 上:皇帝。
  12. 與:參加。
  13. 東宮:太子居住的地方。這裡指做太子的時候。
  14. 殊賞:厚賞。
  15. 斫(zhuó)營:突襲敵營。
  16. 虜:對敵人的賤稱。
  17. 鄧州:今河南鄧縣。
  18. 武關:在今陝西商南縣西北。
  19. 顧:但。淺:指不夠隱秘,不便隱居。
  20. 大面山:在青城山以西。
  21. 度:估計。
  22. 物色:搜尋。
  23. 乾道、淳熙之間:公元1165至1189年。乾道、淳熙都是宋孝宗的年號。
  24. 奕奕:有神采的樣子。
  25. 崖塹:山崖和山溝。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姚平仲,字希晏,家中世代為駐守西部邊境的大將。他從小成了孤兒,從父姚古把他作為兒子撫養。十八歲時,他和西夏軍隊在臧底河交戰,斬殺、俘獲很多敵人,敵人不能抵抗。宣撫使童貫召見他並和他談話,平仲有骨氣,不願討好童貫,童貫很不高興,壓低對他的賞賜,但是關中的豪傑都推崇他,稱他“小太尉”。睦州發生叛亂,宋徽宗派童貫征討叛亂。童貫雖然厭惡平仲,但是內心佩服他的沉穩勇猛,又調任他同行。等到起義被平定,平仲的功勞居全軍之首,於是他面見童貫說:“我不願意得到賞賜,只想面見一次皇上。”童貫更加忌憚他。別的將領王淵、劉光世都得到皇上的召見,唯獨姚平仲沒有被召見。宋欽宗做太子的時候,聽說了姚平仲的名聲,到即位時,金人入侵,京城被圍,平仲正好在京城,得以在福寧殿被宋欽宗召見詢問對策,欽宗賞賜他許多財物,許諾退敵後重賞他。於是平仲請求帶領敢死隊突襲敵營,捉拿敵人的將帥獻給欽宗。出擊後,接連攻破敵人兩座營寨,但是敵帥已連夜逃跑了。平仲沒有建成大功,於是騎著青騾逃命,一晝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達鄧州,才敢吃飯。進入武關,到了長安,打算在華山隱居,但他認為不夠隱蔽,於是奔向蜀地,到了青城山的上清宮,人們都不認識他。停留了一天,又進入大面山,走了二百七十餘里,估計釆藥的人都到不了,才放走了所騎的騾子,找了一處石洞住下。朝廷多次下詔搜尋他,都沒有找到。乾道、淳熙年間,才出山,到丈人觀道院,自己說了以上經歷。當時他已經八十多歲,紫紅色的鬍子很濃密,有幾尺長,面露紅光,走路不管山崖、山溝、荊棘,速度快如奔馬。也偶爾給人寫草書,非常奇特雄偉。但是不說出他得道的原因。

創作背景

姚平仲是北宋末年一位既有志氣、又有勇氣的青年將領,因屢受大宦官童貫的排擠,鬱郁不得志,年僅三十餘歲,便隱居於深山之中,遂成為傳奇式人物。陸游基於自身經歷,對這樣一位欲忠心報國卻不得其門的悲劇式的英雄人物,十分同情和敬佩,故為其作傳。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姚平仲小傳》是陸游寫史的一篇小作。他採用了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寥寥數筆講述了失意英雄的一生:姚平仲世襲邊境大將,十八歲在臧底河戰役中大敗西夏軍,嶄露頭角,宣撫使童貫召他談話,這個傲氣的青年因為不會諂媚而被嫌厭;睦州盜賊作亂,皇上派童貫征討,童貫不得不起用姚平仲,當打了勝仗,論功行賞的時候,姚卻不改先前個性,不要賞賜,只要面聖,這讓童貫更加忌恨;欽宗在東宮時,推薦姚平仲討伐金兵,姚立下軍令狀帶敢死隊出擊金敵,但在連敗敵軍兩座營寨後卻因敵軍的撤退而無法實現“擒虜帥”的誓言,於是連夜逃亡,兩天跑了千餘里方敢止步,之後一直隱匿於山間,晚年人青城道院,青燈相伴。
童貫是北宋權宦“六賊”之一,生性巧媚。他手握兵權長達二十年之久,軍政弄得烏煙瘴氣。這大約可以解釋為什麼姚平仲在第一次被童貫召見的時候就出現了“負氣不少屈”的表現。作為名門之後,雖然年少失怙,但在伯父的悉心教養下依然秉承了將門風采。對於童貫的所作所為大約早有耳聞,年輕的心氣從來都是高昂的,不會媚顏卑屈,所以,一開始姚平仲就和權傾一時的童貫結下了梁子。等到平定睦州盜賊時,姚平仲不要賞賜卻要求面見皇帝,是看不慣童貫又或是另有說法。相傳,曾有人彈劾童貫,皇帝命另一官員前去調查,結果卻被童貫“反偵察”。最後童貫惡人先告狀,反倒誣陷那位官員並致其死命。從這些資料看來,姚平仲的面聖請求是無論如何不會實現的,他太年輕,敵不過政治的黑腐。這次不僅沒有見到皇上,姚平仲更是成了童貫的眼中刺,仕途上注定險象環生。
文章接著提到了姚平仲立軍令狀出擊金兵的事,這一次戰鬥發生在靖康元年( 1126),朝廷里仍然是童貫掌握大權,看重姚平仲才幹的欽宗那時候不過是太子身份,文中有語“欽宗在東宮”。作者在寫姚平仲逃亡的文字中隱藏著特別的情感。姚平仲不過是沒有擒獲金兵首領,卻被認作“不成”,立下了軍令狀又不成,面對掌握虎符的童貫,姚明白他回朝的結集只有一個——死,但又不甘心這樣白白送死,於是他選擇了亡命天涯。這一段文字中一些動詞和副詞的運用耐人尋味。“抵鄧州,始得食”中的“始”寫出了姚平仲的驚魂未定,一天一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了鄧州,才吃一口飯。但這絕對不是為了休息,而是為了接下來更緊張的逃亡。“入武關,至長安,欲隱華山,顧以為淺,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官”,這幾句中出現的動詞最生動的莫過於“欲”“顧”二字。姚平仲本打算在華山隱匿,但轉念一想還是覺得離惡權太近,不夠安全,果斷奔入了偏遠的蜀地。讀者仿佛看到了亡命中的姚平仲時時回頭瞻顧,看看身後是否有童貫的追兵。入蜀地之後,姚平仲還不放心,“留一日,復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餘里,度採藥者莫能至,乃解縱所乘騾,得石穴以居”中“復”“度”“乃”等詞用得精彩,姚平仲終於在人跡罕至的深山中舒緩一口氣了,心想著這裡連採草藥的人都不會到達,這才從騾背上下來,住在石洞裡。
文章後面寫道,朝廷多次下詔請姚平仲出山但都遭到了拒絕,又寫道,他再次出現在世人眼中的時候已然八十高齡,卻道骨仙風,神采非常。陸游曾為姚平仲寫過一首詩《姚將軍靖康初以戰敗亡命,建炎中下詔求之不可得》中有這樣的句子“從公游五嶽,稽首餐靈芝,金骨換綠髓,欺然松杪飛”。於是有學者分析說,作者陸游對於姚平仲的感情至此已經從遺憾唏噓升華到了羨慕和欽佩,但也有不同觀點,認為那一段描寫姚平仲亡命天涯的文字是陸游感時傷己之作。他同樣出身名門,但因權貴秦檜而仕途不順,堅持抗金卻遭受排擠。中年入蜀,被誣“嘲弄風月”而罷官,而後長期居於故里山陰。陸游寫《姚平仲小傳》,僅逃亡描寫就占了四分之一左右篇幅,那也是寫自己。那么多的細節,沒有經歷過亡命天涯的人是不能描摹的。
當政治風雲變幻,小人張牙舞爪的時候,真英雄的人生往往顛沛流離:少年氣盛,中年漂泊,老來寂寞。人生聽雨的三階段似乎有著某種共性,但卻又人人不同。

名家點評

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楊海明:綜觀全文,陸游在為姚平仲立傳的過程中,不僅”簡核有法”地泛述了傳主一生的重大事件,勻勒了他鮮明的人物性格和富有傳奇性的人生經歷,且還飽含了自己對於這位“失敗的英雄”的讚美、同情、惋惜和仰羨之情,這樣,就使文章達到了寓褒貶愛憎的主觀態度於簡潔有序的客觀記敘之中,渾然統一,所以儘管它只是作者的“牛刀小試”,然亦足以”管中窺豹”地見出他的史家大手筆。(《古文鑑賞辭典上·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字務觀。游以文字交,不拘禮法,人譏其放,故自號放翁。書成,擢寶章閣待制,致仕。工詞及散文,尤長於詩。其詩多沉鬱頓挫感激豪宕之作,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並稱為“中興四大家”。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