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暴動

姚家暴動

1933年發生在濮陽縣姚家村的一次農民借糧鬥爭,史稱姚家暴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姚家暴動
  • 時間:1933年
  • 實質:農民借糧鬥爭
  • 歷史屬性:黨領導的革命行動
背景,過程,結果,歷史評價,

背景

1933年農曆六月二十三日,河北省河務局豢養的土匪馬士俊,在長垣縣石頭莊扒開黃河大堤,致使濮、長、滑一帶變成了一片汪洋,平地黃水一米以上,房倒屋塌,莊稼淹沒,災民流離失所,衣食無著。其中濮陽姚家地勢低洼,水深丈余,災情更重,加上土地80%集中在地主手裡,廣大貧僱農長年受著殘酷剝削和壓迫,生活更加困苦。在這種情況下,中共河北省委派王富元,直南特委派劉同芳來濮陽,和濮陽中心縣委書記王從吾等人深入姚家、兩門、曾小邱、卞村一帶,發動災民向地主開展借糧鬥爭。姚村一帶地處濮、滑、長交界,屬三不管地帶,這裡民眾基礎好,黨員多,覺悟高,農民中湧現出不少敢於鬥爭的黨員。

過程

是年八月一天夜裡,姚家村支部召開黨員骨幹會議,傳達中心縣委指示,討論研究確定向地主借糧對象、數字和具體辦法。第一個借糧對象是大地主偽保長姚金配,他懾於民眾的威力,從家扛出小麥八石,立即分給缺糧斷炊的貧僱農。接著又向四戶地主借糧,全村借出糧食七十餘石,解決了民眾的生活困難。
姚家暴動

結果

姚家借糧鬥爭的勝利,大大鼓舞了民眾的士氣,曾小邱、兩門、劉莊、卞村、馮營等村也開展了分糧吃大戶的鬥爭,共叫地富拿出幾十萬斤糧食。這些糧食除分給貧苦農民外,又在街上支起大鍋,讓周圍窮人都來吃,這就是所謂“吃大鍋飯”。以後又組織“紅海軍”,哪村地主態度不老實,就打著紅旗,扛著長搶,撐船去支援。所以那年雖被水淹,但沒餓死人的現象。當時流傳著這樣的歌謠:“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三。黃河開了口,窮人受熬煎。上天沒有路,逃荒沒有船,房屋盡倒塌,無吃又無穿。多虧共產黨,前來搭救俺。分糧吃大戶,生活沒困難。”
在暴動中,由於受黨內“左”傾路線的影響,過早地提出“建立蘇維埃區”的口號,暴露了自己的力量,後來遭到國民黨反動政府和地方武裝勢力的殘酷鎮壓,不少黨員被捕被殺,基層組織破壞,使農民革命鬥爭暫時處於低潮。但到1935年,王從吾、張增敬、王卓如在濮、內邊界,都建立了農民游擊隊,打地主,斗土豪,抗捐稅,夜聚明散,活躍在濮陽鄉鎮各地。

歷史評價

經過這次鬥爭,廣大農民知道了只有跟著共產黨走,才能擺脫貧困,走向幸福之路,於是紛紛要求入黨。滑縣馮營原有幾個黨員,很快發展十幾名黨員。兩門一帶原有七八十個黨員,很快發展二三百人,不少村建立了黨支部,並且成立了地方武裝。計當時有長短槍十四支,手榴彈數十枚,土炮十二門,大刀、長纓槍數百把。武裝起來的農民,白天站崗放哨,夜晚同宿一處,輪班打更。他們吃大戶,奪地主槍枝的舉動,打掉了惡霸地主的威風。
由於在奪槍過程中遭到地主武裝聯合反撲,一些黨員及其家屬被害,姚家暴動最後失敗了。姚家暴動雖然失敗了,但在濮陽農民革命運動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它是一次從分糧吃大戶的經濟鬥爭發展到武裝奪取政權的政治鬥爭的首次嘗試。後來濮陽三區的黨組織就是在姚家暴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成為後來抗日救亡運動的一支有生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