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公埠村

姚公埠村

姚公埠村為於美麗諸暨城的東北,本是個姓柴的人居住的小村。相傳宋朝時姚家從河南開封南遷至浙江富陽。不久,有姚姓兩兄弟亨德、亨利遷往諸暨,亨利被柴家招女婿,改姓柴,而姚亨德也在這小村住下成家。此後,柴亨利家族衰落,姚亨德家族興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姚公埠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諸暨城
  • 風俗文化:姚公埠村水龍節
地名由來,風俗文化,地圖信息,

地名由來

人云:“這是以柴燒窯(姚),窯(姚)越燒越旺,柴越燒越少。”於是,小村遂成為姚姓天下。
小村瀕臨浣江,相傳是西施浣紗之江,又稱浣紗江。當時,江上無橋,姚氏祖先置一渡船,供人公渡,那小村便被叫做“姚公渡”。後來,渡口設船埠,遂改名“姚公埠”。姚公埠日漸發展,由小村變成小鎮。
姚公埠是一個建在堤上的小鎮。因自然村落實在太大,行政村落不能兼容,就分成了上、中、下三村。它的一邊是浣江,另一邊是農田。農田的地勢低,不得不沿江築堤。人們的房屋無法建在那低濕的地里,只好建在堤上。於是,姚公埠成了一個沿江而建的狹長的小鎮,像一條帶魚似的。

風俗文化

姚公埠村水龍節
湖沿湖沿,草坡連片。在解放前的漫長歲月里,這裡的村民大部分居於草舍,故火災頻發,村民們身受火災之苦。為了使村民們有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當時三村的族長們聯議,決定成立三村義務消防隊,並從中挑選年富力強的村民百餘,組織起三支水龍隊,擔負起三村義務救火消災任務。
為及時消除火患,在全體村民中提高孩子防火意識,經三村商議,大約從民國十年(即1921年)開始,確定每年的農曆5月20日為水龍節。是日,三村的水龍(蠟制式或木製式),都要拉出來比武操練。其目的的有三:一是檢查水龍性能是否良好;二是考驗各隊員是否拉得出,打得響;三是喚起全體村民的防火意識,遂形成傳統的水龍節。近些年來,為了進一步做好義務消防工作,每年的農曆5月20日,由鎮政府牽頭組織,全鎮的義務消防隊參加,舉行規模浩大的消防演習,市消防大隊均派幹警現場指導。傳統的水龍節,因此賦予了新的內涵。當然,在消防設備上也鳥起換了炮。直埠鎮已建立起10多支義務消防隊,義務消防隊員發展到500餘人,從而為全鎮的義務消防工作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地圖信息

地址:紹興市諸暨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