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岑斯克坦克戰

姆岑斯克坦克戰

姆岑斯克坦克戰是指1941年6月22日4時30分,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向蘇聯發動了侵略戰爭後蘇聯為了阻滯德軍進攻,決定將包括獨立坦克第4旅在內的幾個預備隊兵團調集於姆岑斯克地域,阻擊敵人。姆岑斯克伏擊戰的序曲悄然奏響。

基本介紹

  • 名稱:姆岑斯克坦克戰
  • 地點:姆岑斯克地域
  • 時間:1941年10月初
  • 參戰方:納粹德國、蘇聯
  • 結果:德國慘勝,占領姆岑斯克
  • 參戰方兵力:蘇軍:獨立坦克第4旅  德軍:兩個裝甲師和一個摩托化步兵師
  • 傷亡情況:納粹德國 1個團,坦克133輛
  • 主要指揮官:卡圖科夫上校
背景,準備,過程,戰後評價,意義,

背景

1941年6月22日4時30分,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向蘇聯發動了侵略戰爭。 德軍企圖以“北方”集團軍群,殲滅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蘇軍,攻占列寧格勒;以“南方”集團軍群向基輔方向實施進攻,把烏克蘭的蘇軍主力消滅在第聶伯河以西;以“中央”集團軍群,分南、北兩路實施鉗形攻勢,圍殲白俄羅斯地區的蘇軍。戰爭爆發後,德軍以大量航空兵對蘇聯西部的重要城市、交通樞紐軍事基地以及正在向國境線開進的蘇軍狂轟濫炸,並在蘇軍防禦縱深內空降傘兵,奪占要地,同時以數千門火炮對蘇軍的邊防哨所、防禦工事通信樞紐和部隊集結地域實施猛烈轟擊,然後以優勢的坦克和摩托化兵團為先導,在波羅的海至喀爾巴阡山寬約1500km的正面上,發起全線進攻。

準備

姆岑斯克伏擊戰的序曲悄然奏響
9月末,德國中央集團軍群(轄第9、第4、第2集團軍和第3、第2坦克集群)分別以1個集團軍和1個坦克集群在斯模稜斯克東北、羅斯拉夫利和紹斯特卡三個地區,從北、西和西南三個方向向加里寧城、維亞濟馬奧廖爾、圖拉方向突擊,企圖先分割圍殲維亞濟馬地域的蘇聯加里寧方面軍布良斯克地域的西方方面軍和預備隊,而後以強大的快速集團從南北兩面包圍並奪取莫斯科。德軍由第2坦克集群(司令 古德里安大將)和第2集團軍(司令 魏克斯上將)編成的西南突擊集團,在突破了蘇軍布良斯克方面軍的防禦後,其坦克群於10月2日進至奧廖爾地域,直接危及圖拉的安全,並構成了由南面迂迴莫斯科的態勢。為了阻滯德軍進攻,蘇軍決定將包括獨立坦克第4旅在內的幾個預備隊兵團調集於姆岑斯克地域,阻擊敵人。姆岑斯克伏擊戰的序曲悄然奏響。
10月初,剛剛組建的獨立坦克第4旅,駐紮在莫斯科以西60km的庫賓卡地域,保護莫斯科 至明斯克沿線的公路和鐵路。10月3日,獨立坦克第4旅被編入近衛步兵第1軍,並奉命於凌晨在旅長米哈伊爾·葉菲莫維奇·卡圖科夫上校(後為裝甲兵元帥)的指揮下,從莫斯科郊區出發,延鐵路運往姆岑斯克。第一梯隊於次日到達指定地域,在沿圖拉至奧廖爾的公路兩側阻擊德軍,而其餘部隊仍在行進之中。
為創造組織防禦的有利條件
並阻止德軍對轉入防禦的個分隊實施突然襲擊,旅長向奧廖爾市方向派出了兩支強大的偵察支隊:一支由10輛坦克和搭乘坦克的一個步兵連組成(由古謝夫大尉指揮),另一支由8輛坦克和一個步兵連組成( 由布爾達上尉指揮)。傍晚,坦克旅及配屬的一個85mm高炮營和空降營全部到達指定地點。當夜,該旅奧廖爾東北5km的寬闊正面上,利用地形構築防禦工事,所有坦克全部進行了設伏偽裝。布爾達上尉的偵察群已埋伏在姆岑斯克至奧廖爾公路的一側。當晚,德軍約一個團的縱隊(內有炮兵和坦克)。向偵察群的伏擊地開進。偵察群在德軍進至坦克炮直射距離內開始射擊,擊毀了德軍數輛坦克。然後,偵察群發起衝擊,抓獲了三名俘虜,繳獲裝甲輸送車一輛及一些作戰檔案。之後,偵察群返回旅陣地。經審訊俘虜後得知,進攻的德軍系古德里安坦克集群的第3師和第4師及一個摩托化師,據此地僅12— 15km。因此,坦克第4旅是在獨立方向上於極短時間內組織防禦的,而且距己方步兵兵團較遠。為此,該旅編成兩個梯隊,第一梯隊是有建制的摩托化步兵營、反坦克炮兵營和配屬的內務人民委員部(簡稱:NKVD)第34團混成營。第二梯隊是坦克第4團,主要用於設伏和反突擊
摩托化步兵營和第34團混成營各連並列展開;每個營加強一個坦克排,坦克占領防禦地域側翼陣地;摩托化步兵營配屬由4門45mm反坦克炮。在第一和第二梯隊之間,即在伊萬 諾夫斯科耶東南3km處,有中型坦克設伏。反坦克火器火力密度每公里正面12個單位,公路 方向反坦克火器火力密度最大,每公里正面達20個單位。
旅建制內的一個37mm高炮營,擔任防空任務,主要用於掩護第二梯隊和指揮所,使其免受空中突擊。同時,該旅向暴露的側翼派出設伏坦克和配屬的步兵。

過程

旅長組織戰鬥的時間極為有限
必須在4小時之內完成戰鬥準備。因此,旅長在對主要方向上執行掩護奧廖爾——姆岑斯克公路任務的摩托化步兵營和第二梯隊的坦克第4團,是在現場下達任務,而對在次要方向上占領防禦陣地的內務人民委員部第34團混成營,則利用地圖下達任務,爾後再在現場明確任務。坦克第4旅的戰鬥準備在緊張的進行之中。
德軍在進行猛烈的炮火突襲
10月5日晨,德軍在進行猛烈的炮火突襲後,以約一個團的兵力,在100多輛坦克的引導下,成縱隊由奧廖爾向坦克第4旅的設伏地域開來。當其進入伏擊地區後,坦克第4旅突然向其縱隊猛烈射擊。德軍頓時隊形大亂,步坦協同失調。蘇軍則抓住有利時機,發揚火力,擊毀坦克11輛、汽車8輛、斃傷步兵若干人,德軍被迫慌忙撤退。這一伏擊行動,有力地阻止了德軍的突進,迫使其退回原出發地。德軍的進攻被擊退後,坦克第4旅當夜轉移到第一軍人村地域,在奧廖爾至姆岑斯克公路兩側在此設伏。
展開激戰
10月6日晨,坦克第4旅偵察發現,德軍約有150輛坦克沿公路向姆岑斯克方向開進。德軍接近坦克第4旅防禦陣地時,即展開戰鬥隊形,從行進間發起衝擊,約50輛坦克突入了蘇 軍防禦陣地。防守在該地的一個反坦克炮兵連與德軍坦克展開了激戰。反坦克炮一門接 一門被摧毀,德軍以為已經突破了蘇軍防禦,便大膽向前推進,未料卻進入了坦克第4旅的伏擊圈,當即被突然猛烈的火力打得暈頭轉向、狼狽逃竄。戰鬥中,僅留布希金上士的一輛坦克,就擊毀德軍坦克9輛,消滅步兵1個連。經過12小時的激戰,坦克第4旅擊毀德軍坦克43輛,反坦克炮16門,斃傷其官兵約500人。德軍被迫後撤約1km,並在一塊窪 地內集結。傍晚,近衛“喀秋莎”火箭炮營營長丘馬克前來請戰,旅長當即命令“喀秋莎”對集結在窪地內的德軍進行一次齊射。是夜,“喀秋莎”發出震耳欲聾的怒吼,道道火龍劃破夜空,呼嘯著撲向窪地內的德軍。德軍隊形大亂,人車相踐,損失慘重。這次伏擊戰,坦克第4旅僅損失坦克6輛,其中2輛在戰場上燒毀,其餘4輛運往後方修復, 但摩托化步兵營和反坦克炮兵營損失較大。
重創德軍
坦克第4旅在接連以伏擊手段重創德軍後,於10月6日夜又撤到第一軍人村東北新的防禦 地區,協同空降第201師和坦克第11旅繼續抗擊德軍坦克的衝擊。7—8日,德軍以小股兵 力進行戰鬥偵察。此時,坦克第4旅在新的防禦地帶已嚴陣以待。
德軍出動轟炸機
10月9日,德軍出動轟炸機,對坦克第4旅的防禦陣地狂轟濫炸。坦克第4旅以準確火力擊 落敵機5架。爾後,德軍坦克引導約一個團的步兵,向坦克第4旅的防禦陣地中段和左翼發動攻擊,遭到摩托化步兵營、獨立營和混成營的頑強足跡。德軍見正面攻擊不成,便企圖迂迴,但遭到該旅隱蔽配置於翼側,並經精心偽裝的伏擊坦克和坦克預備隊的突擊。在戰鬥中,拉夫托普洛大尉雖負傷,但仍堅持指揮坦克營,持續戰鬥8小時之久。該營拉夫中尉的坦克擊毀德軍坦克16輛。在這一回合較量中,德軍損失坦克33輛、反坦克炮數十門和約兩個營的步兵。
德軍占領了姆岑斯克
10月9日夜,坦克第4旅奉近衛步兵第1軍軍長軍長列柳申科少將的命令,在姆岑斯克南郊附近占領了新的防 御地區。德軍向其左翼迂迴,因兵力懸殊,獨立營未能組織德軍的進攻,德軍占領了姆岑斯克。10月11日晨,坦克第4旅和配屬分隊撤至奧普圖哈河北岸,作為軍前進部隊的第二梯隊。直到此時,他們才得到寶貴的休整和喘息機會。

戰後評價

坦克第4旅在姆岑斯克地域的8晝夜阻擊戰鬥中,先後6次變換陣地,以伏擊和短促出擊的方法,協同其他部隊阻擊了德軍兩個坦克師和一個摩托化步兵師的進攻,先後共擊毀德軍坦克133輛、火炮49門,飛機8架、彈藥車15輛、迫擊炮6門,殲滅步兵約一個團,阻止了德軍的突進,緩解了莫斯科方向的壓力。
坦克第4旅官兵在姆岑斯克地域所取得的戰果與所顯示的英勇、機智、靈活、頑強的戰鬥精神,贏得了蘇聯人民的尊敬。10月22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該旅32名官兵蘇聯英雄稱號和獎章,獨立坦克第4旅也被改編為近衛坦克第1旅

意義

坦克第4旅在姆岑斯克地域阻擊德軍進攻的戰鬥中,多次以伏擊手段出色完成了戰鬥任務 。德軍雖占領了姆岑斯克地域,但卻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也沒能打通通往圖拉、逼近莫斯科的通道。坦克第4旅在姆岑斯克地域頑強阻擊德軍的戰鬥行動,為蘇軍在莫斯科會戰中由防禦轉入反攻創造了條件。
作戰期間,蘇軍旅長卡圖科夫巧妙運用部隊,要求每一輛坦克要有三四個備用發射陣地,打幾炮就換一個地方,目的是讓德軍無法準確估計蘇軍兵力。獨立第4旅從不死守一處,而是不斷轉換新陣地,讓德軍的反撲“無的放矢”。卡圖科夫還特別注意側翼的防守,每個陣地都會在側翼方向安排坦克和步兵掩護,讓德軍此前屢試不爽的側翼包抄戰術屢屢落空。事實上,卡圖科夫所創造的“步兵防守一線,再由二線坦克反突擊”的防禦戰術,此後為蘇德兩軍廣泛套用。
姆岑斯克伏擊戰的主要經驗是:
1、敵情掌握準確,戰鬥準備充分;
2、伏擊陣地選擇適當,偽裝嚴密,隱蔽良好;
3、兵力部署合理,火力組織周密;
4、適時變換陣地,突然發起攻擊,近戰殲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