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村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圍繞市區文明村創建達標工作,不斷深化創建特色,加大文明村創建力度,捨得資金投入各自然村興建了休閒景點,綠化,實行衛生動態
保潔,從而美化,淨化了村莊。村民居住環境為之一新,全村人民過上和諧、整潔、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
環境
由於宣傳發動到位,思想工作細緻,環境整治工作得到了許多村民的支持。村民陸信根見到他家的竹園影響了大溝砌石,就主動配合砍除;村里澆築路面,為了保證路面平直,一些村民就主動讓牆於路。為了進一步美化村容村貌,妙勝寺村還利用現有的苗圃基地,讓村民自主選擇花種,對房前屋後進行綠化。在村民的支持和配合下,妙勝寺村環境整治工作順利推進。目前,該村已完成河道砌石整治700餘米,池塘清淤12隻,並種植香樟、四季桂等
花卉苗木1100餘株,使妙勝寺村面貌煥然一新。
在此基礎上,該村又率先在後陸自然村推行了全區首個生活垃圾筒裝化處理試點。村里投入10萬元經費新購全封閉垃圾車和垃圾筒,筒裝垃圾實行一戶一筒,每天下午由清運工定時收取。一日一清和封閉式垃圾車的運行避免了生活垃圾的二次污染,改善了人居環境。如今走進妙勝寺村後陸自然村,可見家家戶戶門口放置一個顯眼的綠色垃圾筒,周圍道路整潔,河岸柳樹依垂,屋外潔淨如新。村民們對此讚不絕口,80多歲的老黨員張寶玉在村民代表大會中感慨地說:“與往年相比,如今村莊裡幾乎看不到垃圾,聞不到臭氣。村裡的這種環境變化,是我在有生之年看到的一件最令人高興的事。”
古蹟
老街
村中現存一條面貌完整的老街,位於
妙勝寺北側,中大河東西支流岸邊。臨橋靠水,風景如畫。老街上自清代起便有了街肆,有店鋪10餘家。幾十年前,街上最鼎盛時,有南貨店,大餅店,豆腐店,篾竹店,醬油店,米店,布店,當店,還有租器店。租器店對莊戶人家來說十分實用,花轎、碗盞等物件都能租到。
民國《
鎮海縣誌》記載,妙勝市“二、四、六、八、十日集市”,後集市改遷到貴駟橋。店鋪都由當地人經營,因此格外和氣生財,講究鄰里和睦。
老街現存有三座過街亭。街頭的一座比後面兩座略矮,其中一半與臨街山牆連在一起。後面兩座較為高大,離地大約五六米,與尋常人家的二層樓等高。
東嶽宮
老街臨河,兩岸由眾多小橋連線,交通十分便捷。街上幾處古樸的房子,外牆都刷了紅木漆,年代有些久遠,顏色也斑駁了,那種深沉泛暗的紅。老街附近一帶原本宮、廟、寺、庵都有,宮指東嶽宮,已拆,為清代所建。
浮林廟
浮林廟的歷史可追溯到宋朝建炎年間,為表彰航海有功而造。浮林廟是新中國成立前鎮海地區建築規模最大的神廟,舊有大殿前後三進,前有戲台,旗桿高大,十分壯觀。
妙勝寺
據光緒《鎮海縣誌》記載,妙勝寺始建於後唐清泰年間(公元934—936年),寺初名永安。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改稱“妙勝寺”。寺後有申明亭,亭子東西兩面為街肆,因名妙勝市。
愛登橋
原名矮凳橋。村民說,當年橋面狹窄,橋欄形狀如翻轉的矮凳,所以有了這個俗稱。村人形容矮凳橋時說,這是在長水溝架的一木條。木橋風吹日曬,久已腐爛。清嘉慶年間,眾人集資在原處造起一座單孔石樑橋,取名為“里人橋”。該橋於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重修,橋身上鐫文為記,正式更名愛登橋。橋上有聯句:愛此風光好,登臨氣象雄。
石龜的傳說
妙勝寺村中有一個石龜,頭部缺失,外形龐大。雕工精美。從鎮海大道拐向村里,路邊用欄桿圍著的便是。缺了頭部的石龜上面,馱著一塊碑,碑上字跡模糊不清。
一千多年以前,妙勝寺里住著許多和尚,早上五更頭便要起來做早課。寺里鍋很大,鍋鏟像鐵鍬一樣長。火工和尚凌晨兩三點鐘就要起來做飯了。有一天,火工和尚起得比平時還早一點,走進廚房驚呆了,他看見兩隻老大老大的烏龜正在偷吃冷飯。火工和尚擔心烏龜吃光糧食,餓了廟中僧眾,便抄起大鍋鏟給了它一下。一隻烏龜受驚逃走,另一隻腦袋被劈去一點,蔫了吧唧被捉住了。和尚將烏龜放在寺前水漕邊,在其背上壓了一塊大石碑。這一馱就是千年的歲月過去了。
地圖信息
地址:後陸路與660鄉道交叉口南1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