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如懿傳》中的配樂皆由音樂人潘小舟創作,因為電視劇更多的是在描寫女性的生活和心理特徵,所以民族素材的音樂就顯得比較重要。所以在創作配樂時,潘小舟將中國傳統器樂和傳統音樂曲調融入其中。《女中光華》在劇中出現的次數較多,該曲是由西洋管弦樂編配出的交響樂作品。《心意歡》也是交響樂作品,不同的是,潘小舟在該曲中加入了竹笛的音樂。
片尾曲《梅香如故》的詞作者呂景亞是小說《如懿傳》的忠實讀者,所以對劇中人物的情感有著深刻的體會,創作過程也是一氣呵成。而之所以將該曲命名為《梅香如故》,因為“梅香”是女主角如懿最初心動的漣漪,代表著她對愛情的信仰,而“如故”則是終其一生回首時,不悔當初的堅守。另一方面,“綠梅”也是貫穿劇集始終的重要隱線。
片頭曲《沉香流年》在錄製過程中,演唱者雷佳為了更好地呈現歌曲,先後兩次在錄音棚里錄製歌曲。另一首片尾曲《心事》由導演汪俊親自督導完成,僅歌詞就寫了五個版本,歌曲錄製了兩個版本。演唱者鄧童為了更好地表達詞曲意境,一共去了三次錄音棚,每次都通過不同的維度去理解角色,並將對人物的解讀融入其中,通過一遍又一遍地演唱,最終完成了歌曲的錄製。
專輯曲目
專輯鑑賞
潘小舟為電視劇《如懿傳》創作的配樂,將劇中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以“動態”的形式表現了出來。而民族音樂元素的使用也深化了對女性人物內心的刻畫,使得民族音樂在大眾當中得以流行。
配樂《女中光華》用豎琴的刮奏貫穿整首曲子,加上管弦樂隊的演奏,使得人物在音樂的襯托下變得鮮活躍動、蕙質端莊,宮廷生活的畫卷被音樂描寫的淋漓盡致。《心意歡》像是竹笛和管弦樂團的對話,竹笛在弦樂隊使用撥弦演奏技法的襯托下,使得竹笛的特點被發揮的很精煉。而音樂中也沒有竹笛音色的尖銳,而是在管弦樂隊的中和下,以一種更符合大眾審美的方式呈現出來。《珠沉玉碎》先是以打擊樂和低音提琴的組合開始,奠定了整首曲子的情感基調。在打擊樂定音鼓的襯托下,給人一種焦慮和緊張感。第二部分是小提琴獨奏,像是在訴說著女主角如懿被誤解的絕望,小提琴在管弦樂隊和定音鼓的烘托下更加訴斷情長。
音樂當中的戲劇性更能傳遞出來曲作者所想要表達的內容,從而達到感染觀眾的效果。例如在配樂《珠沉玉碎》中,出現在“如懿斷髮”的戲份中,使得“如懿斷髮,帝後離心”的情感渲染到了最高程度。劇情的發展因為音樂的配合,使得劇中的整個氛圍讓人看得揪心。尤其是音樂高潮時,潘小舟將三個保持音用小提琴演奏出來,其後緊跟定音鼓緊鑼密鼓的節奏,直接把劇情推向最高潮。好像小提琴與如懿融為一體,把如懿的無奈與失望刻畫的非常到位。
《梅香如故》《沉香流年》《心事》三首歌曲獨具特色,演唱者分別通過不同角度和曲風將女主角如懿跌宕起伏的一生細膩演繹,從音樂層面為劇集增添了濃墨重彩。片尾曲《梅香如故》主要著墨於如懿和乾隆自年少時起的相知相許,直至攜手開啟大清盛世的過程,毛不易、周深兩位演唱者的聲線搭配剛柔並濟,一個磁性,一個婉約,聽之情真意切。片頭曲《沉香流年》以如懿的心境作為第一視角,講述對與乾隆之間感情跌宕起伏的感受,歌詞意境深遠,旋律古韻悠然。而另一首片尾曲《心事》則通過如懿對愛情的渴望、憧憬、經歷和無奈,更加柔性地表達了如懿的內心世界,通過流行古典的唱腔將一代皇后對愛情的渴望展現得淋漓盡致。
獲獎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