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高地

如意高地

《如意高地》是當代作家馬麗華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2006年。

該小說講述幾個人沿著古書《艽野塵夢》提供的線索,打撈出沉埋經年,幾乎被遺忘的歷史。該小說通過虛構與紀實結合、百年前歷史與當下故事結合的方式,講述了一段傳奇故事,表達了對漢藏民族關係和諧共處的願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如意高地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馬麗華
  • 首版時間:2006年
  • 字數:253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故事緣起於1936年的一本小冊子《艽野塵夢》,《艽野塵夢》是近百年前川軍將領陳渠珍書寫的進藏始末的慘痛經歷。於是,《如意高地》里的“劉先生”等一群當代人沿著這本舊書提供的線索,打撈出沉埋的歷史。這群生活在西藏的現代人與歷史的不時相遇穿插融合,作者將古人今人併入一部傳奇。

作品目錄

開篇
第七章 前有黑衣喇嘛後有司馬阿羅
第一章 事關一本舊書的二十年情結
第八章 絕塞死旅:古往今來最糟糕的旅行
第二章 橫斷山下草木皆兵
第九章 劉先生人生故事潛文本
第三章 劉先生拂之不去的前塵往事
第十章 聖城拉薩之戰的如是我聞
第四章 波密叢林之戰的一地灰燼
第十一章 劉先生又一人生故事潛文本
第五章 劉先生穿行於歷史地理三進三出
第十二章 馬已賽畢塵土散盡
第六章 蕭牆禍起,怎一個亂字了得
第十三章 三言兩語小團圓結局

創作背景

馬麗華在小說序言中反覆強調《如意高地》的撰寫,是由一本名為《艽野塵夢》的舊書衍生而來的。《艽野塵夢》的作者是“湘西王”陳渠珍,此書是為“追憶西藏青海事跡”所作,書名源於《詩經·小雅》“我祖征西,至於艽野”。陳渠珍隨川軍抵藏,滿懷建功立業的夢想,渴望在這塊高原凍土上一酬壯志,1910年在德摩與貢覺頭人的侄女西原相遇,結為夫婦。無奈正值國家風雨飄搖之際,辛亥革命勝利之時,遠在藏地西土的駐軍,在哥老會的策動下,一舉譁變。陳渠珍為避災禍,不得已取道藏北返回內地。由於嚮導誤導,走入苦寒荒漠的無人區,歷時不堪回首慘絕人寰的七個月,一路上茹毛飲血,饑寒交迫,陳氏夫婦及其追隨者一百一十五人,最終僅有七人生還至西安。西原一直與陳渠珍生死相隨,對其呵護備至,不想在西安忽染天花身亡,陳渠珍痛不欲生。
馬麗華為了寫作這段歷史,作了大量的準備:“此後的多年裡,有意無意地接觸到同一時期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如意高地》以《艽野塵夢》的情節為引,參考任乃強對此書的校注,馬麗華查閱了大量的清末民國初年的有關西藏史料,最終創作而成。

人物介紹

西原(近代)
西原為了追隨夫君,遠離故土,經歷了九死一生的旅程。遇險時,西原總是護佑在陳渠珍的左右,以身相救,自己忍飢挨餓,省下食物讓陳果腹,演繹了一段忠貞不渝的愛情傳奇。對於西原的忠貞奉獻精神,身受現代觀念薰陶的馬麗華持保留的態度。
西原(現代)
一個現代藏族知性女子的形象,也叫西原,她和近代西原是同族的女子,不過此西原非彼西原。這個原名叫西若的女孩聽了西原的故事改名為西原,而且立志也要嫁給軍人,她們同是性情中人,但現在的西原在視野、觀念、思維等方面都與現代文明保持了同步,讀了研究生,用所學為家鄉作貢獻,有自己選擇的愛情,充滿青春活力和現代氣息。這是作者對自我包括眾多藏族女性文化身份的理想定位。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小說講述了幾次由於個人交惡或好大喜功而不顧民族共和大局而導致的藏漢關係惡化、僵化。恩達之戰中,本來能達成協商,但是由於清朝大臣聯豫與達賴的個人交惡,導致達賴與清廷關係的僵化,使西藏政府與清政府和解不再,而且終其一生沒與中央政府直接對話,歷史的差錯造成日後的遺留問題。波密之戰,本來可以先撫後剿,但由於聯豫、陳渠珍的主戰,以強力征服波密,有恃強凌弱勝之不武的大民族主義色彩,沒有真正使人心歸服。江孜之戰,因色拉寺僧人拒絕為川軍準備糧馬差役攻打藏軍,哥老會張子青等炮轟色拉寺而起,僧人反擊,後發生藏軍的驅漢事件。清末民初幾次的交戰終沒有達到安內攘外保疆衛國的目的,反而進藏官兵被驅或逃,藏漢關係一度惡化。與主戰的方式不同,反戰和懷柔的手段緩和了民族矛盾,避免了勞民傷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包包老爺夏瑚西撫野入山,以美食、禮物、先進器物、未來美好藍圖相誘惑,不久便使之誠心歸順,相處其樂融融。通過這些事件的描述,作者反戰的立場昭然若揭。
小說還揭示了普通士兵和民眾對戰事的盲從以及戰事導致生靈塗炭,說明戰事是違背百姓意願之舉。在噶廈政府對鐘穎川軍實行包圍時,哨卡的民兵每天還是載歌載舞,天天都像過節。當謝國梁說現在是戰場會流血死人的,有人回答說不怕,說噶廈的大人們說了,為保衛宗教而戰,假如死了,可保我們上天堂入淨土。還有人說“應徵入伍也抵消了我家今年的差役”,另有人說,只要相聚就是歡樂。對日參戰的兵士並非不清楚交戰何為,他們關心的是現世的生存和往生的極樂。缺糧危機困擾著包圍圈裡的兵民,餓死的,投河自殺的,百姓外出尋食時每天都有或中流彈或吃野菜而死的。戰爭使人性處於極限的考驗,民不聊生,慘絕人寰。作者從平民的視角和立場反思這段歷史,傳達了民間的聲音。
小說《如意高地》有兩條故事線索:一條線索是講述清末民初歷史動盪時期川軍在藏的經歷;另一條線索是和平年代的劉先生等人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在藏的活動。小說關於歷史的部分是對史實的重述和再現,透過歷史的煙雲,表達了對民族命運的關注和對藏漢民族關係的思考。
此外,小說還從正面展現了藏漢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活動和相互接納、彼此融合的情景。當陳營開進德摩時,陳渠珍欣賞小活佛丹增嘉措的聰慧,以自己的姓氏相贈,這是當時的時尚。另外,漢藏聯姻也是進藏官兵和當地人都很樂意的事情。正因有這樣的時代背景,所以有陳渠珍與西原結緣,謝國梁也討得嬌妻央吉瑪,李煥章與丹真結為伉儷。官兵每收服一個地方,都要對當地推行文化、教育、經濟等方面的改革和交流,這些交流是雙向的,漢族官兵主動學習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歷史文化;藏族同胞也積極主動地學習漢族的飲食文化等,如阿卜西扎的夫人亞嘎仿照包包老爺的食譜學做出了一桌美味佳肴。
通過對歷史的描述和反思,馬麗華表達了對漢藏民族關係和諧共處的願望。藏漢民族關係的和諧,需摒除大漢族民族主義和狹隘的地方民族主義,才能彰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民族文化格局。

藝術特色

《如意高地》史料密集繁複,人物紛至沓來,時代跨度突轉,加上馬麗華以理性見長的獨特深邃的思維方式,使得小說容量飽滿欲裂。以十餘萬字來容納密度如此之大的人、事、史,馬麗華在小說的結構及其人物的鋪排可謂煞費苦心。《如意高地》以蒙太奇閃回的結構形式將西藏的歷史回放與現實生活交相轉換,單數篇章為現世,雙數篇章為過去,現世舒緩自如與亂世波譎雲詭的情節交替出現,有效地平衡了小說的節奏,呈現出富於彈性的作品張力。

作品評價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何鎮邦說:“馬麗華在作品中容納了太多的人物,在寫當下感受時也擠進去太多內容。這樣一來搞得很複雜,像我這樣搞專業文學評論的人都看得有點吃力。”

出版信息

書名ISBN出版社出版時間
如意高地
7530208446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06年4月1日

作者簡介

馬麗華,生於山東濟南。1976年畢業於山東臨沂師專中文系,同年進藏,曾任《西藏文學》編輯,後任西藏作協副主席。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馬麗華寫過10多本關於西藏人文地理的紀實作品,包括“走過西藏”作品系列之《藏北遊歷》、《西行阿里》、《靈魂像風》、《藏東紅山脈》等。2003年調至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