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橋,常用橋名,在浙江省新昌縣拔茅鎮丁公橋村、河北省邢台縣良舍村、上海市青浦區金澤鎮等地均有名為如意橋的代石拱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如意橋
- 外文名:Wishful Bridge
- 地點:浙江省新昌縣拔茅鎮丁公橋村
- 別名:丁公橋
- 建造者:丁天松
地理環境,影響,建築特色,歷史文化,傳奇典故,橋名知識,旅遊指南,
地理環境
如意橋位於浙江省新昌縣拔茅鎮丁公橋村。新昌縣古稱剡東,又名南明,在紹興市管轄區,位於浙江省東部。唐代以前屬剡縣,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建縣。現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地區,屬上海經濟區域,隨著寧波國際性“東方大港”的建成和對外開放,新昌區域優勢更為顯著。縣境東鄰寧海、奉化,南接天台,西南毗連磐安、東陽,自西至北與嵊州市接壤。東西相距52.3公里,南北間隔36.9公里。
全縣總面積為1213平方公里,折合181.95萬畝,約占全省陸地面積的1.2%。其中耕地面積22.8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2.6%;山林面積為131.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1.7%,是一個以山林、旱地為主的山區丘陵縣,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稱。
影響
新昌縣自然風光秀麗,人文古蹟眾多,素有“東南眉目”之稱。境內有大佛寺、穿岩十九峰、沃洲湖-天姥山三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開放寺院大佛寺,系南朝古剎,以擁有江南第一大佛--石窟彌勒像和1075尊小石佛而名揚海內外。近年來加大開發力度,相繼建成了般若谷、射鵰村、佛心廣場、木化石林、露天彌勒、羅漢洞、白雲湖、城隍廟等特色景觀。穿岩十九峰的峰巒幽谷、飛瀑流泉、小溪碧潭,展示了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山水神韻。沃洲、天姥的湖光山色為歷代文人墨客嚮往的棲止之地。從東晉、南朝的佛教文化到唐代的詩文化,新昌承載了兩座文化高峰(《人民日報》2001年10月9日)。多年來,新昌山水和名勝古蹟,吸引了央視《西遊記》、《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少林武王》、《天龍八部》、《鳳求凰》等眾多影視劇來拍攝外景戲,成為聞名全國的外景基地,唱響了影視文化。當前,“佛教之旅”、“唐詩之路”、“山水之韻”、“影視外景”等眾多特色旅遊線路吸引國內外遊客紛至沓來。2002年,新昌遊客量達到142.67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10.05億元,旅遊業已成為新昌的一項支柱產業。
新昌縣建置於公元908年,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煙、茶、絲、術”為四大傳統特產,今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桂花之鄉”、“長毛兔之鄉”、“小水電之鄉”等美稱。名品名點眾多,小京生、春餅、芋餃等風味小吃聲名在外。
建築特色
澤如意橋的建造,考慮到遊人登橋休憩,在橋的北堍,有一條長石的板凳,同時可坐六,七人,石凳上鑿刻:“行道有福”四個巷勁大字,鄉民們幹活或趕集路過,歡喜在石凳上坐坐聊聊,總要笑談劉伯溫、朱元璋登橋的歷史故事,金澤鄉民為有這一段的珍貴歷史而自豪。同時看到石凳上“行道有福”的字樣,常喜滋滋的,往往做事的勞累,會一掃而盡,並還感到渾身舒服,幸福降臨,給人精神上的安慰。
金澤鄉民很愛如意橋,此橋不僅歷史悠久,而且保存得最好、最新,於1994年被列為青浦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對象。
到風和日麗,金澤鄉民登如意橋向西遠眺,隱隱可見永安橋如一彎長虹,無限秀麗。金澤和蘆墟同為水鄉澤國,兩橋相牽,歷史悠久,增進友誼,增加往來,凡金澤的香泛,從蘆墟來的進香者,絡繹不絕。
歷史文化
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邢台縣良舍村呂尚才等人,集資修建了如意橋。此橋為單孔縱砌網石石拱橋,橋高8米,矢高5.8米,橋長24米,寬6.8米,孔跨11.5米,歷經四百多前滄桑,至今仍為邢台至昔陽的公路橋。龍帽橋碑保護完好,系重點保護文物。
在橋的壁柱上刻有兩副對聯:
由於金澤的如意橋為上聯,蘆墟的永安橋為下聯,以後就稱金澤的橋為雄橋,稱蘆墟的橋為雌橋,兩橋遙遙相望,猶如一對朝夕相盼的恩愛夫妻。這是水鄉人民對古橋的珍愛,對古橋的美好想像。
據《金澤小志》記載:“如意橋與蘆墟永安橋對峙,當天氣晴朗,登橋遙望,環洞隱隱相映,人謂之雌雄橋”之說。據老人相傳:當年金澤建造如意橋時,因橋型高大優美,在竣工慶典上,有蘆墟紳士來臨,表示十分羨慕,希望在蘆墟家鄉也建造一座這樣的橋。這位紳士回蘆墟後,得到鄉民的贊同,商議籌款。
在蘆墟建橋時,得到金澤紳士的支持,由金澤造橋工匠前往協助。幾年後,石橋也就造成了。蘆墟鄉民敲鑼打鼓,在竣工慶典會時,討論橋名問題,要求跟金澤如意橋橋名含義有相連。此時,有一位精神矍鑠的長者,即興吟詩一首:“如意吉祥五穀豐,永安太平山河美。”眾人聽後,拍手稱好。主持慶典的紳士說:“感謝長者,好詩,好詩。”於是就用下聯開頭一詞,橋名為“永安”到會者一致呼喊:“永安橋好,永安橋美!”就這樣蘆墟的橋名為“永安橋”。
傳奇典故
如意橋橋面雕鑿盤龍,右端有如意圖案,在橋的壁柱上刻有兩副對聯:
其一,相傳是地方紳士所作:“顧名思義祖師廟主善為師,前果後因如意橋發心遂意。”這上聯是讚美祖師的宗首,是闡說如意橋的哲理,很容易讓人理解。
其二,相傳是明朝軍師劉伯溫所作:“化險境為坦途千秋如意,賴博施以濟眾一路平安。”下聯的含義正迎合朱元璋的思想,用兵統一天下,化險境為平坦,從勝利走向勝利。治國平天下,靠關心民眾,國泰民安。
相傳朱元璋滅元,建立明朝政權後,但要平熄各地的動亂,其任務還很艱巨。當他在軍師劉伯溫護駕下,來到金澤,看了宋元時代所建的寺廟、橋樑,一時被傾倒。當他來到如意橋,這橋名引發了朱元璋的喜悅之情,讓新生的明朝政權“如意吉祥”,就命劉伯溫寫了:“化險境……”這副對聯,朱元璋看後,微微點頭,含笑稱好,站在橋頂,遠眺四方,盛讚金澤絛樹成行,河港交錯,稻穀金黃,隨風起伏,啊!江山如此多嬌。朱元璋在劉伯溫陪同下,走下橋來。坐轎回行宮,對古鎮金澤留下極其美好的印象。
橋名知識
如意橋碑
此碑立於北良舍村南石橋頭。石橋歷史曾稱光集橋、金玉橋、如意橋,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碑高3.16米、寬1米,碑文完整。
草書是各個書體中的小弟弟,它出現的最晚,到唐代發展到高峰階段,草書以圓 轉、靈動產生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旅遊指南
江南第一橋鄉 金澤
金澤是一個上海西郊以橋聞名的古鎮,向有“江南第一橋鄉”之稱,橋多水多是它的特色。在下塘街一帶有一段相距350米的河道,河道上並列的五座古橋,竟然跨越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所以有“四朝古橋一線牽”的說法。
古鎮寧靜不復,頗令眾多欲覓靜、探春的遊人心有不甘。
既然是古村、小鎮,此番探尋之處都有些“藏在深閨”的羞怯。去這些古村、小鎮並不容易,沒有直達交通,或需輾轉而至,可別就此卻步,正因為躲過了過度的開發、免去了便捷的交通,才給這些古村、小鎮留存多了一份古意濃郁的意境呢!
既然將這些個古村、小鎮作為今春特別的踏青推薦之地,我們自然也為各位驢友們備好了周到的出遊錦囊,其中最最重要的一環———“探春指南”則是搜腸刮肚的心血。
“偷得浮生半日閒”,放寬了心吧!天晴了,你只管打點行囊啟程嘍!
上海踏青: 廟橋間品味四朝文化
廟橋間品味四朝文化
說到上海的古鎮,手指頭掰來掰去似乎就這么幾個:不是青浦的朱家角,就是金山的楓涇,至多再加上嘉定的南翔。不過就在你的眼皮底下,其實還有幾座經常被人們遺忘的古鎮,例如同在青浦的金澤以及它附近的商榻就各有特色。
金澤,“江南第一橋鄉”
萬安橋(宋橋):又名萬安亭橋,建於宋代景定(1260-1264)年間,弧形單孔石拱,坡度平緩,拱跨大,曾有“水天一碧”的奇景。普濟橋(宋橋):由紫石砌成,俗稱紫石橋,建於公元1267年,橋頂圈板石上鐫有“鹹淳三年”四個字,為上海最古老的拱形石橋。
迎祥橋(元橋):金澤鎮南端,6柱5孔,橋面由磚塊砌成,橋身極薄,如長虹臥江,金澤古八景之一的“迎祥夜月”即指此。
如意橋(清橋):弧形單孔石橋,清光緒年間重建,為金澤現存古橋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石拱橋。
橋橋有廟,廟廟有橋
金澤古鎮,橋多水多廟也多,歷史上有“橋橋有廟,廟廟有橋”的說法,據說一直到民國時期,鎮上還有一觀、二寺、三閣、四庵、十三廟等建築。經過歷史的變遷,許多與橋相連的廟早已不在,但從橋名和橋的側壁上所刻的對聯,還可以看出很濃的佛教意味。現在的許多橋旁還能尋到一些寺庵的痕跡,如塔匯橋旁有玄通庵,林老橋旁有關帝廟,放生橋旁有總管廟,如意橋旁有祖師廟,天王閣橋旁有天王廟,而最著名的則是普濟橋頭的頤浩禪寺。
頤浩禪寺為南宋宰相呂頤浩所建,元朝時達到鼎盛,曾有“江南之冠”的說法。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文學家唐順之都在這裡留下過足跡,頤浩禪寺內一塊著名的“不斷雲石”上就留有趙孟頫的手跡。
據說周莊和朱家角的繁盛都與她們的鄰居商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古鎮,到底有過多少商人進出,今日已難以細考,但有一點卻是令人稱奇的,便是這些與周莊或者朱家角有過貿易往來的商人在選擇下榻之地時竟然不約而同地來到了商榻,商榻的鎮名由“雙塔”改為“商榻”據說就和這一奇特現象相關。
當年的商榻究竟有什麼神奇的力量,能留住那些腳步匆匆的商人?我充滿了好奇。而更令我感到驚奇和詫異的是,今日的商榻在周莊、錦溪、朱家角等旅遊古鎮的包圍下,守著一份旁人難以企及的歷史和輝煌,卻依然氣定神閒。
其實,商榻的飲食、風俗和周莊、錦溪、朱家角都極為相似,兼容並蓄的個性或許就是商榻當年吸引四方商旅之士的一大奇招吧。
■自駕車線路
人民廣場———延安路高架———滬青平高速公路(A9)———朱楓公路———滬青平公路(318國道)———金澤
■乘車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