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如咚
- 瑤語:如”為鼓,“咚”為小
- 形制結構:棰長20厘
- 演奏方法:左手提攜鼓環,右手執棰敲擊鼓面
由來傳說,形制結構,演奏方法,
由來傳說
傳說古代瑤族先民在乘船遷徙途中,突然遭遇風浪襲擊,情況萬分危急。便祈求盤王保佑平安,並許下祭祀供奉之願。瑤民脫險後履行了諾言,每年還盤王願,世代相傳至今,還將這種傳統祭祀活動稱其為跳盤王。屆時,相鄰幾十里的各村各寨瑤族民眾,身穿節日盛裝,匯集在一起擊鼓舞蹈,盡情歡樂。如咚是舞蹈時不可缺少的伴奏樂器。
形制結構
鼓框用整段樟木挖空製成,為扁圓形,兩端蒙以牛皮或山羊皮,皮面四周邊緣先縫在 略大於鼓框的圓形鐵圈上,再分別蓋於兩端鼓口,用繩索將兩鐵圈拴系勒緊,皮膜張力可調。規格大小不定,常見者鼓面直徑21厘米~27厘米、鼓高11厘米~16厘米、鼓框厚2厘米。 鼓身一側置有一個鼓環。鼓棰青槓木製,棰長20厘米,棰頭包布。
演奏方法
演奏時,奏者左手提攜鼓環,右手執棰敲擊鼓面,發音較沉悶,可擊出不同的節奏。常用於師公道場度戒和驅魔,在跳盤王傳統祭祀活動中,它經常與蜂鼓、鑼、鈸等樂器一起為之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