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

如來藏

如來藏(梵文:तथागतगर्भ; 音譯:Tathāgatagarbha),由Tathāgata(如來)與garbha(藏)組成,意為:含藏如來的一切功德,得以出生如來的意思。

如來藏一詞,出自佛經,在經論中,一義而多名:以“識”而言,有阿賴耶識(《華嚴經》《楞伽經》《瑜伽師地論》)丶異熟識(《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瑜伽師地論》)丶無垢識(《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大方等大集經》)丶阿陀那識(《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丶藏識(《華嚴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丶《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楞伽經》)。以“心”而言,即是一切有情的真心(《大乘起信論》)。又名:真如(《華嚴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寶積經》),法身(《華嚴經》《法華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寶積經》《增一阿含經》),為大乘第一義諦丶勝義諦之根本。念佛淨土法門所說的自性彌陀丶自心如來,即是此如來藏,以“如來藏中藏如來”,能成就佛果故。在《阿含》諸經中,即是識入胎之“識”(《長阿含經》《中阿含經》)丶齊識而還之“識”(《雜阿含經》),以《阿含經》已隱喻這如來藏。

如來藏本來自有,性如金剛,即心經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佛說“眾生皆有佛性”;亦即禪宗參禪證悟的標的。三乘菩提皆以如來藏為核心而演述。他是法界實相,是佛法的根基,是眾生成佛的基礎,一切修行皆離不開如來藏。若否定不生不滅的如來藏,若無常住心持種,就會使得因果律成為虛妄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如來藏
  • 外文名:तथागतगर्भ;Tathāgatagarbha
  • 又名:阿賴耶識丶真如丶異熟識丶無垢識
  • 體性:不生不滅、非斷非常、非空非有
  • 功德: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如來藏概述,如來藏與十因緣十二因緣法的關係,如來藏與涅槃的關係,如來藏與中觀的關係,如來藏別名的涵義,如來藏的體性和七大自性,如來藏在佛法的重要地位,佛門以如來藏法千年傳承,不曾改易,如來藏與佛法法脈,

如來藏概述

如來藏是有情的第八識,而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識。人間有情八識具足,除殘疾人士。八識可分成三類,謂:眼識丶耳識丶鼻識丶舌識丶身識丶意(即意識),又稱前六識,藉助浮塵根和勝義根各自了別色丶聲丶香丶味丶觸丶法塵;第七識意根,是無色根,是心,非有色根,即是二乘法中所說的意根丶意處丶意,亦是大乘法中所說之末那識心體、意根;第八識如來藏,是前七識的具有依,是世間萬法的根本,記錄眾生的心行和業種,執持色身。眾生意根末那識與如來藏如影相隨,流轉生死。
八識論有經為證:
「所謂八識,何等為八?一者阿梨耶識,二者意,三者意識,四者眼識,五者耳識,六者鼻識,七者舌識,八者身識。」——《入楞伽經》卷8
前六識於“五無心位”——眠熟無夢、悶絕、正死位、滅盡定和無想定中即滅,第七識入涅槃時可滅,唯獨第八識如來藏,不生不滅,不以修得,本來自有,性如金剛。即心經所說不生不滅丶不垢不淨丶不增不減;佛說眾生皆有佛性,即指如來藏;亦即禪宗參禪之一念慧相應證悟的標的(真假禪和)。證悟如來藏者乃無境界法丶無入出法,乃無所得法 ,證悟如來藏後,入菩薩七住位,始生根本無分別智,同時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然而如來藏心體雖不可滅,心體中含有諸異熟及等流種子流注變易,隨眾生果報,以如來藏之功德產生有情各自該有的果報身。如果把如來藏否定了,還有哪個心執持業種?因為沒有常住心持種,就會使得因果律成為虛妄說。等於是在否定因果律的,可是因果律明明是在法界中存在的。
若否定如來藏而說緣起性空,則一切皆空,撥無因果,眾生當無法成佛。因為法界中只有第八識才是業果報系統,以外沒有任何一法可以持種……也沒有任何一法可以像它具足中道性、實相性、真如性、涅槃性、本來性、圓成實性。
若無如來藏,三乘菩提一切法,皆成戲論。
以諸佛經為證: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因如來藏故,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眾生無始生死丶生生輪轉,無非父母兄弟姊妹,猶如伎兒變易無常;自肉他肉則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複次,文殊師利!一切眾生界丶我界,即是一界;所宅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阿含部《央掘魔羅經》卷第四
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丶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不覺彼故,三緣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覺,計著作者。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如來藏身不生不滅,善巧方便普現世間。證法實性超一切故,得不退轉無礙力故,生於如來無障礙見廣大威德種性中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十四
(佛云:)「天王當知:真如名為無異丶無變丶無生丶無諍,自性真實,以無諍故說名真如;如實知見諸法不生:諸法雖生,真如不動,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大般若波羅蜜經》卷五百六十九
真實如來藏書中目錄可以看出,作者舉教證為據,通達佛經,證據詳實且理路清晰。
如來藏真實,非思想學說。

如來藏與十因緣十二因緣法的關係

依照十因緣法和十二因緣法之差別關聯而說如來藏真實。
世尊以宿住隨念智力看見往昔無量劫前尚未成為無上正等正覺之際,當時觀行因緣法的成就,是因為先觀行十因緣法,確定一切有支的存在與運轉,都是源於能生名色的另一個“識”(即大乘經中說的第八識如來藏);借著十因緣法的觀行,確定“識”若不出生名色時,就不會有世世不斷的生死流轉諸苦。隨即依十二因緣法,觀察名色之所以不斷地從第八識中出生,其原因都是因為對“涅槃是不受後有”的無知,或是對涅槃本際“識”(如來藏)常住不壞的無知……如是推究十二因緣法而對無明的內涵深入了知,並一一如實觀察而滅除了無明,在如實觀察十二因緣法時斷我見。
若無十因緣法的“齊識而還,不能過彼”,則十二因緣法可以無限制地推論下去。
一般所說的因緣觀,都是依十二因緣觀而說流轉門與還滅門。然而世尊在《雜阿含經》中卻特地將十因緣法和十二因緣法結合而宣說。並且是先說十因緣法,指出“齊識而還,不能過彼”和“識緣名色”的“識”,即入胎識丶持身識丶如來藏。
同在《雜阿含經》卷12,十因緣和十二因緣法的經文分別如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
緊隨其後,世尊演說教導十二因緣法來斷無明:
「我復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世尊為真實語者,若否定世尊先說十因緣法再說十二因緣法的次第關聯,若否定十因緣是十二因緣法的基礎,則使世尊所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等佛說,成為無意義的附麗之說。但是世尊從不曾說無義語!
如果沒有先正確地修習十因緣觀而如理作意地深入思維,只是單修十二因緣觀,知見就會產生偏差,結果將會同於斷見外道所墮的一切法空斷滅境界……成為外於常住的入胎識(如來藏)而說一切法空的斷滅見者。若否定如來藏,則涅槃亦無人可證,因為於內有恐怖故。
若無如來藏攝持,則胎兒在腦部勝義根發育成熟之前,此時無意識心現起,“名色”之“名”當成空無,受精卵亦應該壞滅而無法發育。有經為證:
【「阿難!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成此身耶?」答曰:「無也」。「阿難!若識入胎即出者,名色會精耶?」答曰:「不會。」「阿難!若幼童男童女識初斷壞不有者,名色轉增長耶?」答曰:「不也。」「阿難!是故當知是名色因、名色習、名色本、名色緣者,謂此識也。所以者何?緣識故則有名色。」】
——《中阿含經》卷24 由阿含部經典的十因緣觀,證明一切人都確實是有如來藏的,也證明佛陀早就在原始佛法的解脫道中密意隱說有如來藏了。
二乘法與大乘佛菩提法,以如來藏貫穿而一脈相承。

如來藏與涅槃的關係

何為涅槃?涅者不生丶槃者不滅;涅者不常丶槃者不斷;涅者不垢丶槃者不淨;涅者不來丶槃者不去;涅者不取丶槃者不捨;涅者不增丶槃者不減;涅者不一丶槃者不異,這就是涅槃。
涅槃,即如來藏自住的境界。
無餘涅槃是阿羅漢滅掉五陰十八界之後,自心如來藏所住的無境界之境界。因為阿羅漢連同自己的五陰我已經滅掉,所以,並沒有一個果可得,所以,經中說:阿羅漢不能說自己得阿羅漢道。經文如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1:【「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若否定如來藏,以六識論外道見,則完全無法解釋涅槃和禪定境界之四禪八定丶無想定丶非想非非想定丶滅盡定之差異。亦無法解釋四禪中息脈具斷與死亡的差異何在?亦無法解釋死亡丶昏迷丶植物人丶眠熟無夢之八識心王不具現起之差異。
佛世時,古印度和中國諸多修習禪定有成就者自稱涅槃,然而皆是外道五現見涅槃;若外道已證如來藏,則不名外道(如來藏心外求法),當無須世尊以一大事因緣,示現於世。
依涅槃非斷滅空而說如來藏真實,依如來藏真實而說涅槃非斷滅空。
二乘與大乘,皆依如來藏真實而彼此一脈相承。

如來藏與中觀的關係

因為有如來藏,才有佛法中的中觀,以如來藏真實故,佛法為了義中觀,不落斷常二邊。
所謂“外道”,即是心外求法,外於如來藏而求法。不知不證如來藏,或直接否定如來藏,已失去佛法真正內涵,而與普通世間外道無異,枉負世尊以一大事因緣丶四十九年辛苦說法。斷見和常見,本就是佛法出現之前就普遍存在的外道見解。世間人不是落到“常見”,就是落到“斷見”,各落一邊,或斷常二見皆有。
所謂“常見外道”,是以能知能覺的我丶見聞覺知的我是常而不壞的,執著意識心是常而不斷。佛門假假大師不知、不證如來藏,不懂如來藏才是不分別的心,教導修行人將意識心修成不分別、誤導眾生,即使修定到三界中最微細的意識心非想非非想定,亦是意識心境界,不得出三界。
所謂“斷見外道”,是觀察到見聞覺知心的我並非常而不壞,在睡眠丶昏迷丶死亡時就不見了,卻因為無法找到見聞覺知心壞了後有什麼可以去向來生,因此而認為人死了以後是沒有未來世的,這就是“斷滅見”。
而證悟者,以如來藏真實心的角度,現觀實相界真實心無分別的同時,又可現觀現象界五蘊十八界虛妄,不落兩邊,名了義中觀。
密宗之自續派中觀與應成派中觀都是天竺晚期佛教密宗傳過來的。自續派中觀是紅教的修法-寧瑪巴中觀知見。中觀是第一義諦,但他們誤將見聞覺知心當做如來藏。他們承認有如來藏阿賴耶識,可惜的是錯將意識當做阿賴耶識--將意識修行到達沒有妄想時,認為他就是如來藏。這是錯誤的,落入常見外道法之中。在佛門中,這是很大的問題...都要把覺知心修除妄想變成真心,以此為悟。他們不曉得這覺知心是妄心,如果這妄心修行可變成真心,問題就大了:當你悟了以後,妄心變成真心,而真心離見聞覺知,那就沒有前七識了,那你悟後怎么可以有見聞覺知?因為真心(如來藏)離見聞覺知。試思:“你這真心生起時,妄心斷滅了,那還能在人間弘法利生嗎?”和植物人一樣了!如果禪的修行是將妄心變成沒有妄想丶變成真心;可是你出定了要和人說話丶處理事情雜務、又產生了妄想,那么真心又要變成妄心了。有時變真心,有時變妄心,那不是生滅變異之法嗎?生滅變異之法怎會是真心呢?所以自續派中觀是錯誤的,第一義諦並不是打坐之後變成沒有妄想而將覺知心認為是真心。真心是與見聞覺知之妄心同時存在,是另一個從來沒有妄想與見聞覺知的心,他雖然猶如虛空,但不是沒有自性丶作用,不是想像而來的,一切真悟者都可觸證他。
密宗中的應成派中觀:雙具斷常二見。應成派中觀認同自續派中觀“打坐時進入定中,覺知心沒有妄想變成真心”,但應成派認為覺知心進入定中以後還要再觀察,觀察結果是:所有法都不存在,但緣起性空的法性是如實存在的,這個概念才是他們認為的中觀。因此他們否定七、八二識(意根和如來藏);他們認為如來藏法是佛方便說法,實際上如來藏是沒有的。此邪見具足斷見與常見,因為他們認為這意識是無盡的覺知,把意識分成三個層次:一丶粗意識:打妄想的意識;二丶細意識:能入定而沒有妄想,保持清醒明覺;三丶極細意識:認為這不是人類所知道的心,主張因為這極細意識的關係,我們第二天還會醒過來。因為這三種意識的建立,所以他們認為覺知是無窮無盡的。
可是佛告訴我們:意識是十八界中的一界,是依他而起之法,生滅變異之法,死了就永滅了,要到未來世才有另一個全新的意識。他們認為意識為不生滅之心,落入常見;以緣起性空之名相概念為實有法,認此概念為永生不滅,又落入無常生滅之法;因為緣起性空的慨念與法相是緣起法,不是本來自有的,是學佛以後才生於心中之法,是依於蘊處界而有之緣起性空。他們認意識為真,意識卻是斷滅之法,死亡就沒了。而且活著的期間:出生到死之過程中,每晚斷滅,所以又具足斷見。這是密教里的黃教宗喀巴等人的應成派中觀邪見,誤會了般若及解脫道。
繼承了應成派中觀的印順,否定有第八識如來藏可以親證。他不相信有極樂世界,琉璃世界丶十方淨土,更不相信有地獄令眾生受惡業之果報……他大膽否定佛法的根本如來藏,以及否定二乘菩提墮於斷滅空,也使得大乘菩提的般若成為性空唯名的戲論,使得大乘菩提的增上慧學——般若實相的第三轉法輪諸經的究竟智慧一切種智 ——成為虛妄唯識論。從此以後,真正的三乘菩提都變成了不可實修丶不可實證的戲論,同於世俗化的哲學;如是斬除了佛教的勝妙法義與修證行門,也就貶抑了佛教超勝於一切宗教的殊勝地位。
聖 龍樹菩薩在《中論》中破斥斷見外道如下:
「若一切皆空 無生亦無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以無四諦故 見苦與斷集
證滅及修道 如是事皆無
以是事無故 則無四道果
無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無
若無八賢聖 則無有僧寶
以無四諦故 亦無有法寶
以無法僧寶 亦無有佛寶
如是說空者 是則破三寶
...複次
空法壞因果 亦壞於罪福
亦復悉毀壞 一切世俗法」
——《中論》卷4
佛陀說:“舍利弗!若有眾生說有真實‘我者’,說有真實‘人者’,說有真實‘眾生者’,或者是說死後‘斷滅者’,說五陰是‘常者’,說五陰真實‘有者’,說死後是‘無者’,說‘諸法常者’,說‘諸法名稱是假名而諸法真實者’,說‘種種墮於兩邊法者’,皆是違逆佛,與佛共諍!舍利弗!即使是於法中持少許這樣見解的人,皆是與佛共諍,如是者皆入於邪道,非我弟子!若非我弟子,即是與涅槃共諍,與佛共諍,與法共諍,與僧共諍!這樣的人就是與三寶共諍!舍利弗!抱持如是見解之人,我則不聽許他們出家受戒!舍利弗!如是惡見之人,我則不聽許他接受人們一碗飲水以自供養。
附《佛藏經》經文如下:
【“舍利弗!若有眾生說‘我’者,說‘人者’,說‘眾生者’,說‘斷滅者’,說‘常者’,說‘有者’,說‘無者’,說‘諸法者’,說‘假名者’,說‘邊者’,皆違逆佛,與佛共諍!舍利弗!乃至於法少許得者,皆與佛諍!與佛諍者,皆入邪道,非我弟子!若非我弟子,即與涅槃共諍,與佛共諍,與法共諍,與僧共諍!舍利弗!如是見人,我則不聽出家受戒。舍利弗!如是見人,我則不聽受一飲水以自供養。”】(《大正藏》冊15,頁783,下12-20)

如來藏別名的涵義

依修行次第而有不同名稱,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
大乘佛法的修行極漫長,一般眾生,從凡夫位開始發心修行,必須歷經十信丶十住丶十行丶十回向丶十地丶等覺丶妙覺等,總共有五十二階位的菩薩修行,才能次第地圓滿佛道的修證。又可以依序分成:真見道丶相見道丶通達位等層次。真見道者(證悟如來藏而明心)位在第七住;相見道位始從第七住位之住心開始,終於第十回向位滿心;通達位則是圓滿相見道位智慧與福德後,進修大乘慧解脫果,再依十無盡願的增上意樂而圓滿,名為初地入地心菩薩。
如來藏,在不同位階依其種子的轉變而有不同名稱。在三轉法輪裡面所講的阿賴耶識丶異熟識丶無垢識都是指如來藏。阿賴耶識因為有能藏丶所藏丶執藏的體性,故名阿賴耶;所以只要把能藏丶所藏丶執藏的體性滅除了(也就是滅除執藏三界生死種子的作用),七地滿心時阿賴耶識就改名叫作異熟識,只改其名不改其體。這在唯識學所說的就叫作「滅阿賴耶」,是滅掉阿賴耶識的名字,而不是滅掉阿賴耶識本體。然而,異熟識裡面,他有種子的變易生死,所以只要把種子的變易生死滅除了以後(成佛時),異熟識就改名叫作無垢識。 由此可知,三轉法輪所講的阿賴耶識丶異熟識丶無垢識,指的都是同一個心體——如來藏。
經典中明白地說: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如來藏就是真如。
(佛云:)「大慧!愚痴凡夫不覺不知,執著諸法,剎那不住,墮在邪見而作是言:『無漏之法亦剎那不住。』破彼真如如來藏故。」
——《入楞伽經》卷八
(佛云:)「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餘七識者心:意丶意識等念念不住,是生滅法。」
——《入楞伽經》卷八
這就是明說了,說阿賴耶識者叫作如來藏。
《入楞伽經》〈佛性品第十一〉又說:
(佛言:)「是故大慧!諸菩薩摩訶薩欲證勝法如來藏阿梨耶識者,應當修行令清淨故。大慧!若如來藏阿梨耶識名為無者,離阿梨耶識無生無滅;一切凡夫及諸聖人,依彼阿梨耶識無生無滅。一切凡夫及諸聖人,依彼阿梨耶識,故有生有滅;以依阿梨耶識故,諸修行者入自內身聖行所證,現法樂行而不休息。大慧!此如來心阿梨耶識如來藏諸境界,一切聲聞辟支佛諸外道等不能分別,何以故?以如來藏是清淨相,客塵煩惱垢染不淨。」
《入楞伽經》〈剎那品第十四〉又說:
「大慧!言剎尼迦者,名之為空;阿梨耶識名如來藏,無共意轉識薰習,故名為空;具足無漏薰習法故,名為不空。」
佛所說的這一句:“阿梨耶識名如來藏”,經文寫得這么明白,有人還要把如來藏與阿賴耶識這兩個名稱分割後建立為兩個法。就好像說,把某某人的名字丶跟他的色身丶跟他的覺知心,分割成三個獨立的法:色身是色身,覺知心是覺知心,名字再建立成另外一個,這樣說起來是三個法。事實上不應這樣割開,空性丶不空性丶如來藏丶阿梨耶識,其實都是同一個法體,都是指阿賴耶識心體;只是因為如來藏法義極廣極深,為了方便向眾生宣說,所以從不同的面向,為眾生方便而作說明,所以有許多的名稱;但不可以說這么多的名稱是一一名各有心體,否則就會嚴重地誤會佛法正理,就越修越遠離正法了。
金剛藏菩薩在佛前說道:「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
從“無差別”前面的“展轉”二字來看,就已經表示因地的阿賴耶識心體,與將來佛地的無垢識心體,是同一個心體;所以從“展轉”二字的意思,也就可以了知必定會隨即講“無差別”三字;所以展轉二字就是已經表明心體是無差別的了。

如來藏的體性和七大自性

實相心如來藏,有不同的體性。
如來藏的第一個體性叫作“非斷非常”,是說如來藏心體無始劫前就存在,至未來而不壞滅,眾生受異熟果報就有異熟生使得如來藏中含藏的種子繼續流注變異。
第二個特性叫作“非空非有”,是指如來藏他有真實的體性,所以叫作非空。他又沒有一個具體的形相,如虛空無形無相,所以叫作非有。
第三個體性叫作“不生不滅”。如來藏的本體永遠不會壞。如《心經》就有“不生不滅丶不垢不淨”之大家所熟知的章句。
第四個如來藏的體性叫作“非一非異”。我們這個五蘊色身,是如來藏所出生,但是不能說這個五蘊就是如來藏,因為如果五蘊就是如來藏的話,那我們老死之後,這個如來藏也應該壞掉啦!如來藏卻不壞,所以就叫作非一。但是離開了這五蘊,也找不到如來藏的所在。所以說五蘊跟如來藏是和合似一,因此說叫作非一非異。此即《雜阿含經》所言:“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第五個體性叫作“非有變易丶非無變異”。是說如來藏心體,永遠不會改變,無論我們身在六道中的那一道他都是清淨性,所以叫作非有變異;但是在這個心體不變異當中,他所含藏的善惡染淨丶有漏無漏法種,會有生滅增減的變化,所以叫作非無變異!
第六個體性叫作“非有作用非無作用”。如來藏他離六塵的見聞覺知,在六塵當中沒有分別性,所以說他叫作非有作用。那大家聽了會疑惑:那他是不是跟石頭跟木頭一樣,反正都沒感覺啊?不是。因為即使我們睡著了,他同樣不停地在運作。沒有如來藏,眾生眠熟無夢意識斷滅後將不會醒來。
唯如來藏(阿賴耶丶庵摩羅識)異熟性故,其體永不壞滅而內容有變易丶有作用,故成佛時能變為真如,故非常非斷。如來藏於五位中及無餘依涅槃中皆自在,故非無常。不生滅之主體識中,有諸異熟及等流種子流注變易,故非是常,故有作用。唯如來藏非有變易(主體自在丶不生滅丶不增減故),非無變易(內有異熟果種及修道清淨法種流注變易故)。非有作用(離六塵見聞覺知而於五位中寂照不滅任運隨緣而不動故,醒時亦同故),非無作用(若無作用,一切有情頓成死屍)。故唯如來藏非常非無常,非有變易非無變易,非有作用非無作用,名為中道實相,余者皆非。
實證如來藏者,現觀如來藏運行中所顯示之真實與如如自性故,實相般若智慧依如來藏之真如法性建立故,萬法悉依如來藏之妙真如性而生而顯故,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亦依如來藏之真如法性建立故。證實《華嚴經》所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正理。
“如來藏”從因地一直到佛地,都是“無有和合”性,不會合併。世間一切法,有和合性,便有增減,便有生滅的體性,然而諸佛體性同一,皆無所得,皆無所失,從無始以來,便是無有增減,便是不生不滅,盡未來際還是“無得無失”丶“無有增減”,永“無有和合”, 所以永遠無法讓譚崔人喜歡的“薩陲金剛界”幻夢成真。
聖 玄奘菩薩為廣宣如來藏的唯識種智,造《成唯識論》,在申論的就是:成和唯識。成什麼而唯識呢?是說成就一切世間法丶一切出世間法,唯有以這個如來藏為主的八個識(才能成就)。這個世間法指的就是一切凡夫有情的五蘊十八界,一切凡夫有情的五蘊十八界,都是由這第八識如來藏藉由所含藏的業種的內涵,如實地去變現六道有情的種種五蘊身:人丶餓鬼道丶地獄道丶畜生道丶或是天界五蘊身。所成就的五蘊身都與他的業種相稱丶相應,所以能成就因果。
如來藏功德難可思議:
「複次,大慧!有七種性自性:所謂集性自性丶性自性丶相性自性丶大種性自性丶因性自性丶緣性自性丶成性自性。」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
欲知其詳,請參考《楞伽經詳解》。依經典實修,次第增上,方能親自體驗如來藏的不可思議功德,至佛地時,如來藏究竟清淨成無垢識,顯現大圓鏡智,如來藏的功德全部顯發。《八識規矩頌》中“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即是闡述此道理。

如來藏在佛法的重要地位

依如來藏提領,三乘菩提交相呼應,完整而無懈可擊。
二乘涅槃丶辟支佛的因緣觀丶大乘成佛之道的佛菩提,皆依如來藏真實而說。佛法本唯一佛乘,三乘菩提也是方便說;如果不施設方便來分別演說,直接就演說大乘佛法,眾生聽不懂啊!他們沒有辦法了解。所以演說三乘菩提的目的,其實是要給大家獲得唯一佛乘究竟成佛的內涵;只是因為眾生一時無法了解,眾生也正在恐懼生死苦,所以要分成三乘來演說,最後還是要給眾生得道最勝妙丶至高無上的唯一佛乘。
《妙法蓮華經》卷2:
「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於方便,為諸眾生,贊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懃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懃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
如來亦復如是……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經中所說如來的所知所見,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實證,不代表它不存在;到目前為止,佛教聲聞乘的證果丶出三界,我們已經證明是可以實證的;辟支佛的因緣觀,我們也可以證實它是可以實證的;佛說的佛菩提道:證悟明心丶眼見佛性丶道種智,我們證明確實可以實證。由此證明,世尊沒有一件事情欺騙我們,所以我們目前還沒有能力實證的經中說法,當然應該要繼續信受。
如來藏難思丶難證,唯有禪門無門之門而入,非意識思維所能得。若否定如來藏,單純做學術研究,缺乏實修實證,則佛法淪為佛學,而非學佛。譬如歐美日本一些研究佛教之學者...不肯信受般若系及唯識系等勝妙於阿含經之二三轉法輪諸經為佛口親說—否認第二三轉法輪諸經為佛所說者,令人消減對於大乘法義之信心。又否定三乘法根本之第八識如來藏,令大乘法之勝妙性滅除;亦將二乘所證涅槃,定位於一切法空之外道斷滅見中;肢解佛法,撥無因果,斷佛法脈,加速佛法滅亡。
若無如來藏,三乘菩提一切法,皆成戲論。如來藏是三乘菩提的核心。

佛門以如來藏法千年傳承,不曾改易

唐宋時期,大乘佛法曾經於中華大地遍地開花。大乘法勝妙極勝妙,深奧極深奧,廣大極廣大,富麗極富麗,謂此唯一佛乘妙法,意識思維研究之所不解,非意識境界故,佛說為不可思議之大乘解脫境界,名為大乘菩提一切種智。然而元明清後,由於時局紛亂不宜弘法故,善知識不得出世弘法,三百年間已經不行於人世。
自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成為經典中世人皆知的一則公案,以教外別傳離言語道斷的如來藏。此後達摩祖師以特別的觀察因緣,東渡到中土,傳法於二祖至五祖,又至聖 玄奘大師丶六祖丶大慧宗杲等,禪宗在中華大地興盛而不絕,一代一代,所傳皆是以如來藏為核心的了義正法——第一義諦,從來不曾改易,如來藏妙法是中國文化最精彩燦爛的驕傲。
明清年間,有菩薩投生藏地救護有情,西藏密宗覺囊派大師篤補巴多羅那他,所弘揚之他空見,亦是以如來藏為根本而說他空。當年,尊者篤補巴丶多羅那他,皆是真正親證實相心的菩薩,唯有他們教授的佛法,才是西藏流傳過的真實佛法。篤補巴以灌頂法為掩護,順利在藏密地區據有一席之地,成為覺囊派當家法主,當時座下聽聞弟子常常有二千多人,專修者達到一千多人,一起熏聞尊者篤補巴演說大乘“他空見”甚深妙義。“他空見”即闡釋大乘“空性如來藏”而說“他空”,又可說為“不空如來藏”,如是“空與不空”雙俱,“非空非不空”之中,彰顯佛法中道實相。數百年之後,多羅那他尊者出現,當時佛法第一義諦於藏地更是極盛一時!尊者篤補巴與多羅那他菩薩弘揚期間才是真實佛法大行於西藏的“真藏傳佛教”時代。
多羅那他尊者後期因政治勢力丕變,覺囊派信眾被殺害甚多,但下手者對於多羅那他頗有忌憚,最後挾持他到蒙古,多羅那他因而舍報在蒙古。再過十數年後,達賴喇嘛五世強迫覺囊派信眾改信黃教,於是真正的覺囊派消失;而現存的覺囊派是當年西藏達賴喇嘛統治下的宗教樣板,並非是真實佛法大興時期的覺囊派。
因為生命的結構是永遠不變的,一定都要有第八識如來藏,然後由第八識如來藏來出生五陰丶出生十八界,這是世尊教導的究竟理丶法界真實理。即使來到現代的末法時代,生命的結構還是一模一樣 。真相只有一個。諸古代佛門大師所弘揚的法,徹底解析生命結構,從古到今,從不曾更易。及至時局昇平人民安樂之現代,方又重新出現人間,得以繼續利樂有緣學人。
當年,為了使了義正法廣傳而為多數信眾理解和接受,聖 玄奘菩薩造作一首頌,叫作《八識規矩頌》,以極簡潔的方式濃縮佛法唯識的內涵:
前五識頌
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瞋痴。
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八七好相鄰,
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第六識頌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恆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第七識頌
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痴我見慢相隨。
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恆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八識頌
性唯無覆五遍行,界地隨他業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諍。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這《八識規矩頌》明明白白告訴我們有八個識:有八個種類的識。各個識有他自己的行相,有他自己的功能範圍,而不是由意識的細心來假稱第七識,或由意識的極細心來假稱第八識。
所以能夠成就這些世間,唯有以第八識為首的八識。因為如來藏出生了五根身,出生了六塵丶六識丶意根,在這種情況之下就能夠以六識心來受用種種六塵,然後就能夠思惟造作種種法。那么六識心在思惟造作種種法(時)也沒有離開如來藏,因為如來藏能夠持種丶受熏;持種丶受熏以後,再按照業種的內涵去成就他未來世的果報的五蘊身。
聖 玄奘菩薩於《成唯識論》卷4:「四者識食執持為相,謂有漏識由段觸思勢力增長能為食事,此識雖通諸識自體,而第八識食義偏勝,一類相續執持勝故。」
窺基大師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闡述第八識:「余經說心,自性清淨;諸法賢聖,皆即真如;依他相識,根本性故。又說一諦丶一乘丶一依丶佛性丶法身丶如來藏丶空丶真如丶無相丶不生不滅丶不二法門,無諸分別,離言觀等。

如來藏與佛法法脈

弘揚如來藏法甚為艱難,菩薩續佛法脈忍辱負重
在末法時期弘揚如來藏法是非常艱難的事情,世尊在經中以重於大山丶大水等的重擔譬喻來形容此中艱辛:「謂於未來正法住世餘八十年,安慰說此摩訶衍經常恆不變如來之藏,是為甚難。若有眾生持諸同類是亦甚難;若有眾生聞說如來常恆不變如來之藏,隨順如實是亦甚難」。有經為證:
佛告央掘魔羅:「正法住世餘八十年,菩薩摩訶薩為一切眾生,演說如來常恆不變如來之藏,當荷四擔。何等為四?謂兇惡像類常欲加害。而不顧存亡棄捨身命,要說如來常恆不變如來之藏,是名初擔,重於一切眾山積聚;兇惡像類非優婆塞,以一闡提而毀罵之,聞悉能忍,是第二擔,重於一切大水積聚;無緣得為國王大臣大力勇將及其眷屬說如來藏,唯為下劣形殘貧乞堪忍演說,是第三擔,重於一切眾生大聚;窮守邊地多惱之處,衣食湯藥眾具麁弊,一切苦觸無一可樂,男悉邪謗女人少,域郭丘聚豐樂之處不得止住,是第四擔,重於一切草木積聚。若能荷此四重擔者,是名能荷大擔菩薩摩訶薩。若菩薩摩訶薩,於正法欲滅餘八十年,棄捨身命,演說如來常恆不變如來之藏,是為甚難!」
——《央掘魔羅經》卷4
即便艱辛,仍然有菩薩見今時佛教有大患存焉而心懷慈憫,忍辱負重,弘揚如來藏第一義諦。
目前佛教有五大危機:謂外道化丶世俗化丶法義淺化丶密意失傳丶悟後進修諸地之道次第混淆,此五乃佛教未來弘傳之大患也。
云何言佛法密意失傳是佛教之大隱憂?謂佛法中之第八根本識,即是佛法之密意;此如來藏法,乃是三乘佛法之根本。而此第八根本識之密意,往往因於難修丶難證丶難信,故常有失傳之時;要待 世尊或 觀世音菩薩之慈憫,派遣菩薩受生人間,方得延續法脈。若無人發願受生人間,或不肯應命而來,則人間了義正法便告失傳。了義正法若失傳者,則佛教之外道化丶世俗化丶法義淺化丶道次第失傳等弊,悉將一一出現;則佛教必將提早步入實質滅亡之境,不待外道之以武力消滅佛教也。
菩薩之心,率性耿直,每多慈憫眾生而欲救之;是故若見大師誤導眾生,令諸眾生同入邪道丶久修不證丶虛耗資財光陰者,輒生惻隱之心,不忍獨善其身,乃行方便而為眾生委婉說之。然因此處眾生五濁之心性,大多崇拜表相大師丶習以成風;諸方大師復因虛名利養及眷屬欲所系縛,不肯修正邪見,反生瞋恚,故謗菩薩,令諸廣大眾生繼續深入邪見中,步步皆歧—令諸佛教學人愈精進修行者愈發遠離佛法;菩薩見已,心生慈憫,不能自外之,乃出以指名道姓破邪顯正之作為,如是以救眾生...寧可得罪諸方大師,招致抵制而不利自己;乃至喪身捨命,要救眾生出於大師所墮之我見深坑。如是盡力行已,然後始能無愧於心,然後始能舍壽時坦然面對 世尊,豈以貪生畏死之心而可自居菩薩位?豈以鄉愿之行而可自言菩薩行?豈以和稀泥之不直心而可謂為菩薩心?豈以坐視無辜眾生被表相大師誤導而故作人情者可以將來坦然面聖?無是理也!
諸方大師悉以粗淺之表相佛法作為真實佛法,每多教示眾生:“修除貪瞋,伏除性障,即是佛法正修。”初不曾言解脫之道與佛菩提道,絕不教人斷除我見與我執之正法……教人放下一切,而不肯放下覺知心自我,唯求覺知心之無念離念境界,以此為禪宗之開悟境界,以此為禪宗佛法之正修行。或者教人放下自我丶消融自我,而卻教人保持無念之意識覺知心,教人死時應能以此覺知心自己作主,如是返墮意識自我中,而自言消融自我,以之為禪宗佛法正修,墮於常見外道之常不壞我之中……亦令徒眾認取離念靈知為常住不壞之真如法身,或令人認取直覺心為真如,悉墮於意識心境界,成為常見外道見者;或者教人認取處處作主之心,作為常住不壞法,墮於意根之遍計所執性自我中,成為常見外道。
誠如玄奘菩薩摩訶薩所言:「若不破邪,無以顯正。」若無人能破斥邪說,則未來佛教內,必如今日佛教之充斥無量邪說,令眾生無所適從,終將隨諸未悟謂悟之大師等人同入常見外道邪見法中,無智眾生皆將唯聞錯悟大師一面之詞故,一般學人悉不能知正法何處異於外道法故……將以錯誤之中觀,否定最勝妙之般若——唯識一切種智,則正法便將淹沒不彰,不能顯了於世。若能修正世俗化與外道化之過失,若能兼弘佛法正確之二主要道,而不妄謗正法及正法人,則有大功,則能利自益他,兩全其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