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智慧長者

如何做智慧長者

《如何做智慧長者》是2015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上海市學習型社會建設服務指導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如何做智慧長者
  • 作者:上海市學習型社會建設服務指導中心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
  • 頁數:129 頁
  • 定價:26 元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309116748
  • 字數:75千字
內容提要,圖書目錄,

內容提要

導言
本書名為《如何做智慧長者》,“智慧”作為一種人類內在的精神品質,古往今來一直為人們所推崇、追求和嚮往。無論男女老少若是被冠以“智者”的稱謂,那就意味著此人的人生是擁有一定境界的。然而,當我們真的要說清楚“智慧”是什麼,又是非常困難的,原因在於“智慧”太過於抽象,不容易被把握,而且不同領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對“智慧”的理解不同,甚至每一個普通人也都會對“智慧”有不同的界定,可謂眾說紛紜。
在現代,“智慧”(狹義的)通常被認為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基於神經器官(物質基礎)的一種高級的綜合能力,包含感知、知識、記憶、理解、聯想、情感、邏輯、辨別、計算、分析、判斷、文化、中庸、包容、決定等多種能力。智慧可以讓人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會、宇宙、現狀、過去、將來,擁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這樣的解釋比較易懂,但似乎更偏重於思維層面的智慧,從科學的角度去解釋智慧。
在古代,孔子認為“仁、智、勇”的統一是君子最高的道德境界。所謂“仁”就是唯義是行,不追逐外物,不計較名利得失,所以無私憂;“智”就是能懂萬物之理,明道達義,所以不惑;“勇”就是心胸坦蕩,純潔爽直,所以無所畏懼。在孔子看來“仁、智、勇”三者是相通的,都是人內在的道德品質。中國道家則認為“智慧”就是道法,道法就是自然的規律,順應自然規律就是人有智慧的表現。而佛教中的“智慧”也稱為般若,是一種超越世俗虛幻的認識,達到把握真理的能力。可見,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理解智慧,更具有巨觀性、體驗性和超越性。
在當下,各種思潮充斥社會,對傳統的價值觀產生很大衝擊,人們因此往往對於智慧的理解也有些偏頗,譬如現代社會講究效率,人們都以萬事領先為智,凡事都爭先恐後,即便小到商家打折促銷,人們也要急匆匆地爭先恐後。又比如當下提倡張揚個性,人們都愛表現自我的與眾不同之處,並以此為樂、以此為智。
常言道: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穩紮穩打、以靜制動”又何嘗不是一種大智慧?又比如“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辛勤耕作,短時間看並無成果的,但終會獲得豐收;“深思熟慮”看起來就要錯失良機,但卻不會因魯莽而大憾終身;“急功近利”倒是領先一步,但是容易因小失大。因此,若不明白什麼是大智慧,做事恐怕會自亂分寸。
人們常說智慧與聰明是截然不同的:
小聰明是一種生存能力,大智慧是一種生存境界。
小聰明十中有一,大智慧百里無一。
小聰明不吃虧,大智慧能吃虧。
小聰明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大智慧明白自己不能做什麼。
小聰明能把握機會,大智慧會懂得放手。
小聰明拿得起,大智慧放得下。
小聰明侃侃而談,大智慧懂得聆聽。
小聰明注重細節,大智慧把握整體。
小聰明多煩惱,大智慧離喧囂。
小聰明渴望改變,大智慧順其自然。
小聰明靠眼睛看耳朵聽,大智慧靠心靈領悟。
小聰明能獲得更多知識,大智慧讓人更有文化。
小聰明靠天生遺傳,大智慧需勤加修煉。
春秋時期魯國有法令,凡魯國人在他國為奴隸,有人若能出錢將他贖回,就能在國庫領取賞金。孔子的學生子貢贖回了為奴的魯國人,卻不肯去國庫領賞金,旁人都認為子貢賢德,孔子卻批評他的行為不是智慧的,原因在於他這樣只顧全了自己賢士的美名,卻對鄉里起了不好的示範作用。孔子說:“魯國人十分貧窮,如果做了善事都不能拿賞金,那么將來誰還肯去行善呢,那么這樣法令就沒法得到實施。子貢你應該考慮到這一點,所以應該坦然地去接受賞金。”
1. 智慧是高瞻遠矚
智慧應當是深遠的,而非只顧眼前一時之得失。有智慧的人是不論一時、論永久;不論一身、論天下。智者是高瞻遠矚的,絕非短視眼前的。在孔子眼裡,一人名節是短期的,一方教化才是長遠的。
2. 智慧是以小見大
智慧總可以由小見大,往往在別人不留意的細微之處發揮它的作用與能量,就好像警察辦案總是能從蛛絲馬跡中,尋得真相大白。所謂成敗常在細微處見分曉,有的事物初期雖然渺小,如果不加以重視,日後也會形成燎原之勢。古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是一種發展的眼光,也是一種預見未來的能力。
3. 智慧是淡然自若
我們形容人有智慧,通常使用大智若愚的辭彙,也就是此人看上去做事迂腐,其實是行事穩健。這其中自然蘊藏著大智慧。孔子去領賞錢,普通人也會去領賞錢,同樣的表象,但本質卻有天壤之別。這是因為聰明在體,而智慧在心,既是心中物,自然不容易顯現出來。
4. 智慧是公正無私
智慧是具有價值導向的,於公於正就能稱得上智慧。子貢為了魯國去贖人,這是出於公心,但他還在意自己的“名”,所以子貢是一個具有美德的君子,但比起老師似乎還差了一點。
做事情如果只是出於自私自利,那么就算絞盡腦汁,這種行為再高妙也不能稱之為智慧,而只能叫做狡猾。所以,做智慧長者不僅是要能分清是非、善惡、正邪,更要能高瞻遠矚、眼光長遠。
長者們切不能因為年邁了或是退休了,就覺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或是被邊緣化了,認為現在社會都是年輕人的天下。因此,一聽“智慧”兩字,頭腦中反映出來的都是高學歷、高職位、留過洋的小青年。其實,智慧並非一時聰明、一時得失,大智慧是一種修養與功夫,往往與年齡密切有關,正是基於此理,長者反而更容易擁有智慧。
俗話說“薑還是老的辣”,以前長輩教育晚輩的時候會這樣說:“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仔細想來,有其合理性。
1. 智慧與人倫關係有關聯
家庭的成立,使個體的人倫關係變得圓滿,有助於心智成長與智慧運用。成家後的人往往責任心會比成家前更大些,思想言行也更成熟。同時有兒女、有孫輩的人思想也會更進一步,因為長者往往能夠顧全大局,更顯得具有大智慧。
2. 智慧與心路歷程密切相關
長者們飽經風霜,比如有的經歷過事業的低谷、情感的低谷等,而往往走過這些崎嶇的道路,人的精神境界會達到更高的層次,會使人更加珍惜眼前一切,不會因為人生的暫時得失而迷亂心智,因而愈發地具有智慧。
本書則根據長者們的人群特點,將內容分成兩個層面、三個篇章,來試圖比較完整地呈現如何做一名智慧長者。“兩個層面”包括現實層面和精神層面;“三個篇章”是本書的主要內容結構安排,即第一章“長者家庭的智慧”、第二章“長者交往的智慧”以及第三章“長者內心的智慧”。
同時,在一些方法論的選擇上也是儘量體現出適合長者的年齡特性;在一些案例典故的選取上,基本還是能夠符合長者們的時代背景。然而,文字始終是文字,希望各位長者在閱讀此書後,能有所啟發與思考,那就是編者最大心愿。
作者簡介
書摘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溫馨的港灣—長者家庭的智慧
第一節 家庭中的“剛”和“柔”
第二節 家庭中的“同”和“異”
第三節 家庭中的“大”和“小”
第四節 家庭中的“先”和“後”
第二章 有朋自遠方來—長者交往的智慧
第一節 交往的“靜”
第二節 交往的“讓”
第三節 交往的“中”
第四節 交往的“進”
第三章 一盞明燈—長者內心的智慧
第一節 “好”與“壞”
第二節 “內”與“外”
第三節 “執著”與“放下”
第四節 “生”與“死”
參考書目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