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好萊塢的強權文化
- 作者:(英)阿爾福特
- 譯者:楊獻軍
- ISBN:9787514127607
- 定價:39.80
-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03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作者簡介,編輯推薦,圖書目錄,段落欣賞,
作者簡介
編輯推薦
1)好萊塢!偽左翼
《好萊塢的強權文化一書》有力地揭露了潛存於好萊塢影片中的隱性對外政策。好萊塢一直被標榜為具有顛覆性,具有左翼傾向,具有反美立場。這些標籤全都貼錯了。
2)好萊塢巨星!政客的工具
詹姆斯·卡梅隆,阿諾德·施瓦辛格,湯姆·克魯斯,史蒂文·史匹柏,布魯斯·威利斯,馬特·達蒙,小羅伯特·唐尼,西爾維斯特·史泰龍等等這些光彩耀人的好萊塢巨星,在影片拍攝的幕後,與FBI,CIA以及白宮有著怎樣的聯繫?《好萊塢的強權文化一書》向讀者透露了當年布魯斯·威利斯給布希總統打電話問自己可以為活捉薩達姆·海珊做些什麼等勁爆內幕。
3)好萊塢影片!伸張正義
《好萊塢的強權文化一書》陳述了我們平時看電影時常常會忽略的事實,例如,鋼鐵俠本人“是一位和平主義超級英雄”,因為他“躲避軍火生產以拯救人類”。對這部影片進行如此解讀,實際上忽略了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斯塔克仍在繼續製造武器,只不過採用了更多的高科技手段,而且作為他本人攻擊性盔甲的一部分被秘密地製造出來。斯塔克本人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大規模殺傷武器。只要這種能力仍然僅僅掌握在美國人手裡,上述情況就會作為一則特大新聞被披露出來。使斯塔克感到遺憾的是,他看到有些美國青年就是被他製造的武器殺害的,而他製造的那些武器的目的卻是為了保護他們。這也是他所說的“他已經成為一個毫無責任感,為所欲為的社會集團一份子”這句話的基本含義。又如《阿凡達》,即使影片希望我們尊重納維種族,也不會要求我們把自己同他們等同起來,因為我們的英雄仍然是人類,而且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員。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掌控夢幻工廠
第一章 好萊塢審查制度
第二章 失去活力的好萊塢
第二部分 影響力的傳播
第三章 戰爭片
第四章 喜劇片
第五章 動作冒險片
第六章 科幻片
第七章 政治揭露片
第八章 低成本製作影片的戰場
第三部分 電影暴力
段落欣賞
人們普遍認為,好萊塢長期以來一直反對並損害著美國強權武力。自20世紀初期創始之時起,以洛杉磯為基地的美國電影業就受到歐美精英人士的懷疑審視,他們視之為墜落的猶太人影響勢力,指責它以少數派的觀點損害傳統價值觀念。20世紀50年代,保守勢力對於在好萊塢防範共產黨人的擔憂愈演愈烈,最終導致美國政府發動大清洗攻勢,凡是被認為“有反美傾向” 的電影製片人統統列入黑名單。麥可?梅德維德的暢銷書《好萊塢與美國》曾經確定了20世紀90年代及以後一段時期公眾大辯論的基礎。作者在書中寫道,至少從20世紀60年代起,好萊塢就把美國及其軍事力量描繪成“敵人”。事實上,《好萊塢的強權文化》這本書剖析了幾十部描寫美國權勢運作的高成本預算當代影片,例如,《真實的謊言》(1994),《獨立日》(1996)以及《鋼鐵俠》(2008)。正如書中所揭示的那樣,電影業平時一貫宣傳如下這一值得懷疑的觀點,即美國在世界事務中是一種仁善的力量,美國在海外動用其軍事力量對整個人類產生積極的結果。因此,美國的干預不是被描寫成先發制人的行動,而是被描寫成對待“壞人” 作出的唯一合理反應,是美國可以表決態度的最佳方式。
上述影片普遍沒有明顯表現出下述立場:美國當局是為私人利益服務的 (儘管也許有一些“爛蘋果”,但是終究會被制度本身剷除掉),美國的行動不理智,帶有民族主義色彩,也許存在著值得探求的效果更好、更加令人滿意的和平解決方案。好萊塢在電影螢幕上所採取的最嚴厲批評立場就是明確指出:心懷好意突襲進入其他國家其結果也許會引火燒身,使得美國人,尤其是那些權高位重部門的代表們,成為這種無惡意過失的最大犧牲品。影片《黑鷹墜落》(2002),《慕尼黑》(2005),以及《緊急動員》(1998) 描寫的就是這種情形。
上述一類影片的製作或拒絕一般同 “陰謀”審查,以及其他高壓政府措施無關,但是正如喬治?奧威爾在論及文學作品審查過程時所說的那樣:“不受歡迎的思想可以使之沉默,不便披露的事實也可以掩蓋,不必實行的官方查禁,政府並不直接加以干預,倒是因為人們普遍默認這樣一種態度:絕不可以提到那個事實。”
事實上公眾的確要求觀看一些既無挑戰性又過於簡單化的影視作品;此外,在傳統範式限度內提出一些更具質問性的政治視角並非易事。不過倒是有個雖不明顯但卻起著決定作用的業內因素確使好萊塢對現實產生極大的贊同理解,經常讚頌美國現有體制及其對政治暴力的運用。這些因素(下文將詳細闡述)加在一起所產生的綜合結果是:在好萊塢現有體制內極難推出一部對美國政權進行系統批判的影片;與此同時,凡是明顯地支持現有制度,維護當今現實的影片均能輕而易舉拍攝製作出來。特別受到恩準優待的是那些頌揚以美國為中心,認同美國採用高科技暴力手段對付外國惡棍的那類影片。
當然,大多數情況下,有關美國強權政治的任何問題完全忽略不提,傾向於其他敘事內容,特別重視那些程式化,便於商業運作,票房收入極高的影片和音像製品。
那么,上述起決定作用的若干因素都有哪些?他們又是如何影響好萊塢影片製作的呢?大牌製片公司共有6家,他們從製作到發行控制著當今世界絕大部分電影行的業務運作。他們是迪士尼公司,哥倫比亞/尼影業娛樂公司,派拉蒙影業公司,20世紀福克斯公司,華納兄弟公司和環球公司。這些大牌製片公司分別屬於各自的跨國母公司:沃爾特?迪士尼公司,索尼公司,維亞康姆集團公司,新聞集團公司,時代華納公司,(到2009年為止)通用汽車公司、威望迪公司。規模略小,但仍然舉足輕重的其他公司包括米高梅公司,聯美公司,獅門公司以及夢工廠影業公司。最後一家公司以三位億萬富翁的名字命名,他們分別是史蒂文?史匹柏,傑夫?卡茨恩伯格和戴維?格芬。華納兄弟副總裁理察?福克斯總結說:“這些電影公司基本上都是發行經銷商和智慧財產權所有者。”
美國政府聲稱,其文化遺產一定不能“拱手送給別的國家”,因此,千方百計地保護美國電影市場,並通過許多稅收鼓勵措施,十分寬鬆的媒體合併規章條例,以及爭取國際亮相形式,對上述大牌製片公司給予支持。有些大牌製片公司擁有海外老闆———新聞集團公司(NewsCorp,澳大利亞),威望迪公司(Viendi法國)和索尼公司 (Sony,日 本)。但 是 華 盛 頓 中 央 政府 把 外 國 產許可權制在25%,對於製片公司的影片發行控制權仍然掌握在加利福尼亞和紐約有關部門手裡。《加拿大商務》雜誌甚至把上述六大製片公司稱為“好萊塢的福利懶漢”。
高度集中的公司產權對於影片內容會產生什麼影響呢?首先,把來自國外影片的競爭排擠出去。20世紀60年代國外影片在北美市場占有率接近10%,80年代中期為7%,而到了90年代僅為 0.5%。為競爭2006年奧斯卡大獎,91個國家(創紀錄)呈送自己的影片角逐外語片獎,但是只有7個國家雇用美國發行商。《綜藝》雜誌以其簡明扼要的新聞標題對這種情況進行了總結概括:“傍上好萊塢:你準贏。”雖然好萊塢也非常重視其國際市場,但是仍然偏向於把美國和美國人當做影片拍攝對象和市場服務對象,貶低外國影片和外國視角的重要性。
其次,六大製片公司動用手中的利器———資金,為有身價的明星和高科技特技效果制定業內標準,以此排擠低成本製作的影片。到2007年12月,平均每部影片的製作與推銷成本費用猛增至1066億美元,迫使製片公司的掌門人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不得不充分利用每一個機會。結果,拍攝的影片往往力爭避免加入那些美國人不熟悉的政治敘事內容。製片人羅伯特?伊萬斯解釋說,電影製作人“不拍攝那種出人意料的影片,他們太擔心了,那樣會付出很高的代價”。伊萬斯認為,今後再也不可能拍攝出《教父》(1972)那樣的
影片了———那是針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辛辣刻薄的隱喻,他也在20世紀70年代參與了這部影片的製作———因為製片公司認為賠錢的風險太大了。派拉蒙公司前任總裁戴維?克爾刻派屈克也認為,結果是大家只需看雷同劃一的影視娛樂作品,不要太緊張,不必太複雜。這話說得在理,不過克爾刻派屈克把在這種情況下拍攝出的影片一概貶斥為低俗愚蠢之作有失公平。本書所探討的幾十部以國家安全為主題的影片絕非低俗愚蠢之作,比如《改朝換代》(2007)、《謊言之軀》(2008),以及《刺殺據點》(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