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地理位置重要,被稱為“三洲五海之地”。該地區是亞歐非三大洲的接合部,東方和西方的十字路口,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和荷姆茲海峽等,是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國際航道。 除了地理位置外,中東國家的石油更是全世界的能源命門所在。此外,區域內各國之間的歷史恩怨、民族矛盾,以及大國插手等使得中東局勢更加錯綜複雜。作為中東強國,伊朗對中東形勢和國際局勢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伊朗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艱難歷程才走到今天呢? 《好懂的世界格局(4中東的誘惑)》從當今中東地區的格局出發,以伊朗為側重點和切入口,通過回顧各個階段對伊朗和中東有著決定性影響的歷史事件,詳細分析了中東亂局的由來,解構美國、伊朗之間的博弈,讓你一目了然看懂錯綜複雜的中東局勢。 《好懂的世界格局(4中東的誘惑)》由姚明君所著。
基本介紹
- 書名:好懂的世界格局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頁數:240頁
- 開本:16
- 作者:姚明君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中東與世界
世界多極化格局/010
中東地緣戰略關係/012
利比亞戰爭對歐美格局的影響/015
升級的巴以衝突與大國決策/019
伊朗問題成為世界變局的轉折/021
第二章 伊朗高原上的波斯人
伊朗文明的誕生/024
古老的埃蘭王國/026
日益強大的伊朗人/029
波斯帝國建立/031
第三章 極盛的波斯帝國
居魯士擴張版圖/036
岡比西斯二世征服埃及/041
高墨塔政變/043
大流士一世穩定局面/045
繁榮的經濟/049
第四章 遠征希臘
希臘的局勢/053
米利都起義/054
大流士第一次出征/057
薛西斯第二次出征/060
溫泉關戰役/063
撤拉米斯灣海戰/066
希波戰爭波斯完敗/069
第五章 波斯帝國衰亡
帝國內部出現裂隙/073
走向解體/075
小居魯土奪位/077
帝國滅亡/080
波斯文明的影響/082
第六章 馬其頓的占領
希臘城邦馬其頓崛起/086
格拉尼卡斯河之戰/088
伊蘇斯會戰/091
高加米拉決戰/093
征服中央亞細亞/096
第七章 羅馬入侵
羅馬帝國的東方擴張/100
安息帝國抗擊羅馬/102
卡萊之役/103
薩珊與羅馬的持久戰/107
第八章 阿拉伯帝國的征服
阿拉伯的興盛/111
擴張的第一個高峰/113
第二次擴張/116
帝國治下的波斯/119
第九章 蒙古人的擾亂
蒙古人擴張/123
蒙古西征/124
伊利汗國的建立/127
科學和藝術的保護者——帖木兒帝國/130
第十章 列強在伊朗的爭奪
英法之爭/134
俄伊戰爭/136
巴布教徒起義/139
納西爾丁沙改革/142
列強的經濟控制/145
第十一章 兩次大戰中的伊朗
伊朗立憲革命/149
被迫捲入一戰/151
禮薩·汗的現代化改革/154
二戰中的伊朗/157
外國軍隊撤軍/159
第十二章 二戰後伊朗的過渡期
鞏固政治發展經濟/164
石油國有化運動/166
“白色革命” /169
加速現代化進程/171
巴列維王朝的統治危機/174
第十三章 共和國政府誕生
民族英雄霍梅尼/177
提出伊斯蘭革命理論/179
結束國王的統治/182
打好建立新政府的基礎/185
建立和鞏固伊斯蘭政權/188
第十四章 霍梅尼後的當代伊朗
全面伊斯蘭化/192
對外關係簡述/194
兩伊戰爭始末/197
政治經濟方面的調整/201
哈塔米系列改革/203
第十五章 複雜的中東局勢
民族矛盾/207
宗教問題/209
領土紛爭/211
大國勢力爭奪/215
民主化進程/217
軍控問題/220
伊朗在中東的地位/221
第十六章 中東格局陰雲密布
五次中東戰爭/225
艱難的巴以和平進程和美國大中東計畫/230
兩次海灣戰爭/233
伊朗核問題/236
中東局勢走向分析/238
文摘
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二戰後形成的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被打破,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首先是美國作為唯一一個超級大國一直試圖稱霸全球,而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也從二戰的創傷中恢復過來,加上日本經濟的飛升和中國的崛起,對美國的霸權主義形成有效的牽制,在這樣的國際大環境下,世界朝著多極化格局方向發展。
世界格局是一種結構狀態,它的形成是由於國際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相互制衡。世界格局的形成和變化與國際舞台上的各種力量的強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國家有強有弱,經濟團體有盛衰之分,各種團體也有規模大小,因此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達到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就形成了世界格局,然而這些力量並不是均勢,隨著它們的此消彼長,世界格局也相應發生著不同的變化,同時世界格局的變化也對各方力量的發展與國際關係的變化產生不同的作用。因此,對世界格局的研究有助於我們從更客觀的角度和更深的層次上分析國際事務的發展與走向,從而為制定正確的對外戰略與對外政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決定世界格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經濟實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美國為例,冷戰的結束美國是最大的贏家,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使得世界上只剩下美國一個超級大國,美國依靠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對高科技的掌控,試圖在全世界範圍內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霸權帝國,並且以此為目的提出了諸如歷史終結論、單極世界論、文明衝突論、多極混亂論和霸權和平論等一系列論調。在美國如日中天的21世紀初,其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達到了32%,美國的霸權政策也在這一階段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所謂反恐、反核擴散、維護民主等方面盡顯其“世界老大”的本色。而從2008年至今,這個比重降到了24%,相對應地,美國的對外政策也有所收斂。以中東為例,2003年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而最近幾年對伊朗的態度則明顯沒有如此極端,雖然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於2011年12月13日表示,美國或面臨與伊朗開戰的風險。而且美國向其中東地區的盟國阿聯、沙特等出售大量中短程彈道飛彈,構建飛彈防禦網,看似對伊朗構成了包圍之勢,但由於國際力量的制衡(聯合國對伊朗的制裁只有歐美國家回響),美國始終沒有獲得允許開戰的國際認同,日本和印度更是直接拒絕了美國要求其減少從伊朗進口石油的要求。由此可見,隨著各方力量的發展,美國隻手遮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世界在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然而真正的多極化並沒有形成,美國仍然占據著優勢地位,因此在學術界出現了關於世界格局的不同的觀點,有的人認為世界還處在美國單極統治的時段,多極化只是我們的構想和願望。事實上,國際上的各種力量對比並沒有消失,多極化與多極並非同一個概念。多極化所指的是一種趨勢,代表當今的世界格局處在一個過渡期,在這個過渡期中,關於世界格局的具體形式比較模糊,各方力量還沒有形成均勢,所以對當今世界格局的判斷尚有爭論。雖然美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方面占有絕對優勢,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其他力量的發展,比如歐盟國家提出的“歐洲支柱”就是對美國單極霸權的制約。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爆發時,歐盟防務倡議並沒有邀請美國參加,也不讓北約最高司令部參與決策。
然而有些人會提出一種疑問,那就是多極化是不是意味著大國主宰著一切呢?相對弱小的開發中國家是不是在國際事務上沒有發言權了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當今國際社會中,大國在一些國際事務的處理上確實具有特殊的作用,但是這並非意味著大國成為國際事務的主宰,聯合國大會上實行的是一國一票制。安理會上實行一國一票制和五大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制相結合的制度,五個常任理事國也並非因此就獲得了過多的權力,在10個非常任理事國中有7票以上反對就可以形成集體否決,所以開發中國家是不會在多極世界中被忽略的。
在多極世界尚未形成的現階段,世界格局可以用“一超多強”來概括,即美國一個超級大國,歐洲、俄羅斯、中國、日本多個強國或地區,這種一超多強的局面是多級世界構成的過渡階段,是形成未來世界格局的基礎。該階段國際關係中矛盾鬥爭的焦點問題是爭奪主導權,任何國家都希望在未來的世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彼此之間的競爭在所難免,有競爭就會有矛盾,而爭奪主導權成為這些矛盾中最主要的體現,它包括反對霸權主義的鬥爭、在局部區域擴張本國的勢力等。下面我們就中東問題舉例說明之。
中東地區由於其複雜的政治環境、宗教環境和自然資源,向來是國際關係的敏感地帶,冷戰之前已經成為美國對抗蘇聯社會主義的前沿陣地之一。隨著冷戰的結束,它的作用已經悄然發生改變,美國插手中東事務更多的原因是由於石油和所謂的反恐,但是隨著美國面臨的困難越來越多、所受到的牽制力越來越強……
P10-11
序言
另一方面,專門處理阿拉伯國家事務的阿拉伯國家聯盟卻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不管是在科威特戰爭還是在巴以衝突,或者是伊拉克戰爭中,都沒有解決阿盟國家與外部的矛盾。同時作為一個歷史悠久而且宗教氛圍十分濃厚的地區,中東居住著不同的民族,他們大部分有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因此這些民族之間的矛盾淵源由來已久。阿拉伯和以色列兩個民族的矛盾長期存在,而阿拉伯人和庫德人的矛盾,什葉派穆斯林和遜尼派穆斯林之間的鬥爭又給中東地區的民族與宗教矛盾增加了複雜性。
而真正能讓打著反恐、民主、反核武器擴散旗號的美國不惜跨過半個地球來到中東的最大因素還在於這一地區豐富的油氣資源。石油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中東地區的混亂和中東國家的相對弱小讓其成為各個強國爭奪資源的戰場,世界上有著一定影響力的強國在此地展開了各種形式的競爭,力求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這無疑又使本來就複雜的中東局勢變得更為混亂了,可以說中東問題很大一部分也是西方大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造成的。
美國憑藉其“世界警察”的身份力求最大程度控制中東地區的主動權,無論是攻打伊拉克,還是偏祖以色列,都是這種霸權政策的體現,而這時候偏生有人要跟美國叫板,這個國家就是伊朗。 伊朗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波斯民族則早就在兩三千年前就已經形成,並且由幾位偉大的國君將之發展壯大,形成了歷史上一個有著重要地位的大帝國——波斯帝國。波斯帝國在兩百多年的時間裡,發展迅速,成為史上第一個跨越歐亞非三個大陸的帝國。波斯帝國在擴大疆域面積的同時,也客觀地加強了中亞地區各個民族之間的交流合作,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波斯帝國創造的輝煌的文明成果很大一部分為亞歷山大所讚賞並且採用,後來的很多個帝國也不同程度地採用了波斯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
雖然波斯帝國衰亡之後,後來的王朝都沒有再達到過先前的強盛程度,但是在經歷了一個個王朝的更替之後,原先落後的體制被改變,一個嶄新的伊朗呈現在世界人民的面前,在對待外界尤其是美國的態度上,更是博得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好評,伊朗在中東的重要地位也日漸顯露出來。新的時期,美國和伊朗之間的博弈把全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這片是非之地,而美伊兩國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則更是發人深思。
美伊關係的開始要從巴列維王朝時候說起,一開始美伊的關係絕非當下的局面,恰恰相反,美伊是十分親密的合作者。二戰時期英國和蘇聯曾經入侵了伊朗,而巴列維王朝所面臨的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減少英蘇入侵帶來的負面影響,此時美國給予伊朗莫大的援助。戰後,伊朗通過一系列手段將英蘇的勢力從本土驅逐出去,美伊關係更加緊密,一方面伊朗依賴美國發展本國經濟,另一方面美國想要將伊朗拉入冷戰,對抗蘇聯。二戰後的“白色革命”培養了一個親美的政府,讓美國的影響力在伊朗達到頂峰,同時也為美伊關係的交惡埋下了種子。伊斯蘭革命勝利後的伊朗人質危機讓美伊關係降到了冰點,兩國從親密的合作關係轉向了敵對關係。
伊朗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之後,國力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伊朗新政府一貫以強硬的態度回應霸權政策。為了保證有足夠的實力與之抗衡,伊朗在發展政治經濟的同時也大力發展國防事業,同時謀求非常規武器的開發儲備,這一系列的舉動讓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認為已經危及到了其在中東地區的利益,所以美國才會打著各種名號對伊朗進行制裁。由於本國的實力大增,伊朗並沒有向美國屈服,而是繼續保持著強硬的態度回應美國的無禮要求。
因此伊朗對於中東地區形勢的影響力不可忽視,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起到決定性作用,而伊朗是如何在眾多的西亞國家中脫穎而出,以至於敢跟美國叫板的呢?這一切的歷史淵源在何處呢?伊朗究竟經歷怎樣的艱難歷程才走到今天的這一步呢?中東格局會進一步發展到何種局面呢?本書將為您詳細詮釋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