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德(漢語辭彙)

好德(漢語辭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好德,漢語辭彙。中國傳統五福臨門,五福中的第四福。“好德”是一切快樂和幸福的泉源,“好德”是一切好運和福氣的根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好德
  • 類型:漢語辭彙
  • 釋義:中國傳統五福臨門,五福中的第四福
重要性,德的種類,品德層次,修養等級,實例故事,好德實例,失德下場,典範舉例,樸實方面,尊師方面,孝親方面,忠諫方面,慈悲方面,

重要性

“好德”是五福之一,而且是重要的一福。一個人有了宅心仁厚,樂善好施的德,這是一生中最幸福,受用不盡的。因為“好德”能贏來
壽、富貴、康寧和善終。
因此, 我們可以說,“好德”是一切快樂和幸福的泉源,“好德”是一切好運和福氣的根本。“好德”需要我們不斷培植,正如長壽、富貴、康寧需要隨時培養一樣。假使我們現在不把“好德”的因繼續種下,那么一切享受都會變成非常奢侈的“消費品”,因為沒有播種,福報享用完了,必然會貧窮匱乏。古德曾說:“保藏的東西不一定屬於自己。享用的東西不再屬於自己,只有施捨的東西才真正屬於自己。”
當我們用種種方式把財物貯存或積蓄起來時,我們不一定會再擁有那些財物。譬如你拿錢買股票,股票可能會下跌;買黃金珠寶又可能被盜賊搶走;參加合夥投資,不但有風險,而且萬一被合夥人騙走,那豈不前功盡棄?買房地產,市場不景氣時會賠本,將來萬一遇到敗家子,也會傾家蕩產,難怪《大寶積經》上會說:“一切財物都是天災、人禍、盜賊、官府和敗家子這五家所共有的。”
享受物質就是消耗福報,而且享受五欲的感官快樂,這是很膚淺而又很短暫的,享用過的財物永遠不能再屬於自己。只有把財物施捨在適當的地方(佛經上叫做“福田”)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那么財物才具有永恆的意義,而不致被天災、人禍、盜賊、官府和敗家子所奪去。所以古人勸我們要布施積德:
三寶門中福好求,大富之家前世修。
未曾下得春時種,坐守荒田望有秋。
一切財產總非真,急早將來施於貧。
水火盜官並逆子,五家有份盡來侵。
一粒落土百粒留,一文捨出萬文收。
與君寄在堅牢庫,汝及子孫享不休。
沒有布施修德,將來的日子很難挨過,尤其是一個臨命終時,一切財物、朋友、眷屬、權力都帶不去,只有平生所作的善惡業力跟隨著我們。就這一點來說,修德真是非常實用的。問題是,我們並不知道死神何時會來。但死神肯定要來。而且隨時都有突擊我們的可能,所以我們還是趁早修德吧!

德的種類

德的分類非常多。例如:它可分為“陰德”和“陽德”兩種。陰德的力量比陽德大得多。《中庸》里提到智、仁、勇三達德。只有仁愛而沒有智慧,會產生為虎作倀的流弊,有智識而沒有仁慈會危害社會;有智有仁,而沒有勇氣實行,則一切美德成了空談。
《論語》里又敘述了溫、良、恭、儉、讓五德。溫和柔軟可以導致心理健康;善良仁慈可以導致長壽善終;誠懇恭敬可以導致平安寧靜;節儉勤勞可以導致財富和身體的健康;謙虛禮讓可以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保住前面四種德的行而不致流失。

品德層次

品德的層次可分為下列四種:
(一)算盤式的道德——以功利主義做出發點,做任何善行,都會仔細地考慮到成本、效用、果報和名利等因素。確實認為划得來,才會開始去做。這種人不會平白無故送你東西,他一定有所企圖。他行善時常希求回報。
(二)“四海經之內皆兄弟”式的道德——這種人行善是出於一片同胞般的愛,比較沒有自私心的心機和功利的色彩。他把所有的人都當兄弟一樣,因此,行善較為自然,而且也出於真情。但是因為有我執在作崇,所以仍有人我的分別,不能達到忘我的境界。
(二)愛人如己的道德——因為這種人已破除了我執和煩惱,所以能忘我。而達到愛人如己境界。能這樣做已經是聖人了。但因為他還沒有破除法執,所以行善時,心中仍然存有抽象的觀念(例如:“貧苦”和“功德”等)。因為他有名相的負擔,所以還不能做到絕對地自在。
(四)最完美的道德——行善不但不望回報,而沒有人我的分別,甚至也沒有任何名相的負擔,這種人的慈悲心是沒有條件和無限量的。因為他行善時,連一點負擔也沒有,所以最真誠、最自然,也最快樂。
古人說:“上德不德,下德執德。”意思是說:“品德好的人絕不會執著功德和名利,只有品德不太好的人才會計較功德和名利。初學的人行善,難免會執著善相”等修養的功夫純熟以後,就可超越名相的束縛和牽累了。

修養等級

我們也可以把一個人品德修養的好壞分為下面六個等級:
(一)損人損己——這種人簡直比禽獸還不如,好像虐待狂那樣,只愛用責罵和傷害的方式來求滿足自己心中的情慾。他們損傷別人,對自己也沒有任何益處。例如:殺人然後自殺。
(二)損人利己——這種人是害群之馬,根本談不上修養。他們為了達到自利的目的,不擇手段,使用欺詐和損害眾生的手段,或者從者殺害動物職業。
(三)不損人、不利己——這種人像行屍走肉一樣的地醉生夢死。譬如只知拚命去做一些無意義的工作,或遊手好閒,專乾無聊的勾當虛度光陰。
(四)不損人、只利己——這是修養最起碼的工夫。又可分為兩:
1、假利己——工作賺錢是假利己。賺來的錢換得物質享受,這是消福,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夢,得不償失。
2、真利己——讀書明理以後,自己閉門思過,下功夫修養品德和鍛鍊心性。
(五)利己利人,先求利己,站穩自己的腳跟以後,再兼善天下。
(六)舍己利人——舍己不以為苦,利人永不疲勞。犧牲自己,幫助別人,這是菩薩的風範,是難能可貴的。

實例故事

好德實例

——《禪林寶訓》的知古佳話
《禪林寶訓》這一部書記載了三百篇引人深省的話語和許多非常真實的事跡,而這些都是和道德修養有關的。所以在書第一頁就開宗明義地說:“道是世界上最尊的,而德是最美妙的。”
現在我們只介紹其中淺顯的的二則故事:
(一)李景文和張惠明
宋朝的時候,開封府這地方有一位老百姓叫做李覺安,他生了一個孩子叫做景文。因為兒子年幼多病,所以李老先生就把一百兩白銀放在他的朋友張惠明那裡。李覺逝世以後,張惠明就把那一百兩白銀還給李覺的兒子李景文。李景文不肯接受,他父親的遺囑沒有這么吩咐,所以不應當接受。可是張惠明認為,這一百兩白銀明明是李家的人寄託的,一定要還給李家才對。他們兩個人堅持不下。後來告到開封府包大人(拯)那,請包大人作了決定,包公覺得奇異,就召李景文來,要把銀子還給他,可是李景文堅決不肯接受。然而,張惠明卻緊持一定要還銀子,包公看見他們兩個人都這么勇於講義而不貪財寶,不得不將這一百兩銀子交給開封府的寺廟,作為打齋供養眾僧,並誦經以薦悼李覺安先生和法界亡魂之用。
我們計算一下,這一筆錢的數目顯然相當龐大,可是李景文和線惠明卻一點都不貪愛。反觀欠現代人卻愛財如命,甚至只為幾塊錢也會大打出手,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相形之下,我們真是太慚愧了!
(二)不棄病女得貴子
自古以來,凡是娶有缺陷或有病的女子為妻的人,所生的子女多非常賢貴賢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地仁厚,能夠舍已利人。例如《懿行錄》上記載:
文紹祖有個兒子跟柴家的女兒訂了婚。訂婚後,柴家的女兒忽然生了惡病。文紹太太很生氣地說:“我娶媳婦應當順天理、講信義。違背禮儀,很快就會有不祥的後果的!”因此文家仍舊把柴家的女兒娶進門,婚後二年,文紹祖的兒子考上科第,媳婦的病也痊癒了,後來三個兒子都很顯貴。
清朝康賾年間,婁縣有一個手不釋卷的人叫顧元吉,他當貢生時,平常的測驗總是冠軍,可是每次進入正式的考場,總是看見有女鬼跟著他,因此文思大亂,以致正式考試的成績是很差。原來顧元吉年輕時,曾經和一個女子訂了婚。後來卻嫌那女出身清寒,不去娶她,那女的抑鬱而死。顧元吉屢度不中,心情很不好,晚年發瘋,常常自己打擊自己打擊自己的陰部,他的學生們曾保護他,可是當他們鬆懈時,他又開始用力打陰部了。後來走到橋上,看見橋下的水很清澈,他感嘆地說:“在這地方坦葬,最合適了!”於是就投河而死。這一天正好是六月一日。
所以,周安士先生說:“凡是因為朋友和妻落魄而捨棄他們的人,最後也會貧寒落魄。就好象顧元吉一樣,他雖然有文才,可是卻沒有什麼成就,最後還落得葬身魚腹的下場。(見《陰騭廣義節錄》卷下)

失德下場

(一)賣齋立斃
從前麻城這地方有一位王先生,他吃了三年的素食。有一天,他身上長了惡瘡。他的朋友安慰他說:“像吃素的人,佛菩薩和天神一定會保佑你的。”王先生說:“我持起三年的齋,卻受到了這么惡報,吃素有什好處呢?”他的朋友說:“如果不要吃這素的功德,那第你是否可以賣給我呢?”王先生問道:“怎么賣呢?”他的朋友說:“一天以一分銀賣給我,你吃了三年素,可以得十兩八錢的銀子。”王先生很高興,就寫了一張出賣功德的證據,並且蓋了私章,把三年來吃素的功德全都賣給了王某人,並且收到了十兩八錢的銀子。雙方很貨兩訖。
王先生拿到這么多錢,心裡很歡喜。他想,我明天就要開始吃勞了。可是那天晚上他作夢,夢到有兩個鬼卒罵他說:“本來在十個月心前,你的福祿早就完了。因為你吃素的緣故,所以壽命才延到現在。現在你把吃素的功德賣掉了。你的壽命變成負的啦,已經給你多活幾個月了。”這兩個鬼卒說完話,就要把他抓。王先生請鬼卒暫緩一天,他一定把銀子退還朋友,而且從今以後,一定恢復吃長素。
第二天一大早,王先生急忙拿著銀子去找那位朋友,並且要向他贖回功德的字據。沒想他的朋友說:“昨天我把字據帶回來的時候,就馬上在神像前歷焚化了。”王先生聽了以後,悔恨交加,不久就死了。由此可知,出錢財請高僧來一起誦經和拜懺,必定可以得到福報。(見《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下)
(二)貪小失大
《法句譬喻經》上記載: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商人,名字叫費迦沙。牛的主要怕惹來麻煩,就把那頭母牛廉價出售了。可是當買主牽著那頭牛去喝水時,也被那頭母牛從背後把他刺死了。他的家人很氣忿。立即把母牛殺了,又把肉賣給人。有一個農夫買了母牛的頭。當他走累了,想在樹下休息時,就把母牛的頭掛在樹上;可是沒想到牛頭卻從樹上掉落下來,牛頭上的角正巧刺中他的要害,那農夫也一命嗚呼了。
瓶沙王知道這件事情以後,認為很奇怪,就跑去問佛陀。佛陀說:
從前有三個商人向一位開旅館的老婦人借宿。借宿本來是應該給錢的,可是這三個人以為老婦人孤獨無能。就等老婦人出外時,偷偷地溜走了。一來被老婦人追到。這三個商人卻賴皮說:“我們已經給你住宿的錢了,你怎么可以再來向我們要呢?”老婦人無可奈何。她非常痛恨這三個商人,心裡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將來我再遇到這三個人,我一定要殺死他們。當時的老婦人就是現在這頭母牛。而那三個商人就是弗迦沙他們三個被牛刺死的人。
嫉妒賢能 子孫殘廢
《遷善錄》上記載;宋朝大夫蔣瑗有十個兒子,個個都有毛病;一個駝背、一個跛腳、一個手腳不能伸直、一個兩隻腳都失去作用、一個瘋癲、一個愚痴、一個耳聾、一個瞎眼、一個啞巴、一個死在監獄中。
子皋看到這種情況,就問蔣瑗:“您做了什麼事情的,為什麼會遇到這么大工的災禍呢?”
蔣瑗說:“我平生並沒有乾什麼大壞事,只不過經常要嫉妒比我高明的人,而喜歡對我巴結的人。聽到別人做了善事就加以懷疑。聽到別人做了惡的事情則深信不疑。看見別人得到好處,好象自己損失了什麼似的。遇見別人有了損失,好象自己得到了好處一般。”子皋感嘆地說:“您的心術這么壞,應該滿門全滅才對,惡報豈止這些罷了。” 蔣瑗聽了他的話,突然感到畏懼。
子皋又說:如果您能夠改過向善,則必可轉禍為福,從現在開始,仍然還不會太晚!蔣瑗從那時起,就痛改前非,廣修善行,過了數年以後,他九個兒子的毛病都逐漸痊癒了。
救人危急 生子賢貴
《懿行錄》上記載:“明朝的時候,在福建建寧這地方,出了一位皇帝的老師,名叫楊榮,他祖父世世代代以船員渡人過河為業。”有一天,河流漲大水,沖毀了許多民房。有許多被水所淹的男婦老幼,順著河道漂流而下,其他的船隻都爭先恐後他撈取財物。只有楊榮的祖父專心地救人,而不卻撈的取財物。
同鄉的人都嘲笑楊榮的祖父這樣的作為很傻。楊榮的祖父回答說:“我平時以船員渡人,所賺的錢已經能夠維持生活了,何必去撈限那些非份之財呢?”後來楊榮的父親出生時,家境已經漸漸寬裕了。有一天,來了一位道士,告訴楊榮的父親說:“你的祖先積有陰德,子孫將會發達顯貴。”
後來楊榮出生了,二十歲就考中了科舉,一直做官,做到“三公”里的“少師”,皇帝還追封他的父親,祖父和曾祖父跟楊榮一樣的官司爵。楊榮的子孫都很顯貴,直到現在,還有許多賢能的後代。由此可見,志在利人,自己也一定會得利益。志在得財,到了最後是人財兩空。所以孟子說:“我們只談仁義就是了,何必說到利字呢?”
發牢騷會影響身材和容貌
《腎愚因緣經》上記載:“有一次,波斯匿王率領大軍經過佛陀講經說法的道場,聽到一位出家師父誦陀項禮。”波斯匿王向佛陀說:“假如您能夠請那位誦經的師父出來,讓我們相會面,我願意布施十萬文錢!”
佛陀回合:“您應當先布十萬文錢,然後才可以請那位誦經的師父來和您相見。否則,等您看到那位師父以後,您就一定不會出錢了。
波斯匿王聽了佛陀這么說,他只好先布施了十萬文錢供養僧寶。可是當他看見到那位師父的相貌以後,他心裡覺得很後悔,沒有想到聲音清脆宏亮的那位師父,居然是一位個子長得這么矮小,而且面貌很不好看的人。
他問佛陀這是什麼緣故,佛陀說:”從前有一位名叫迦葉佛的聖人,當他圓寂以後,國王為這位聖人蓋了一座很大的塔。“國王命令四位大臣監工,可是其中一位大臣很賴散。國王就責備他。那位大臣很氣憤地說:”這座塔太大了,何時才能完工呢?”可是等到完工後,他看到塔尖很莊嚴,就布施了一個寶鈴在塔上。
因為他的懶散和隨便發怨言,所以五百世中,身材都很矮小。又因為他掛了一個寶鈴在塔上,所以五百世中,聲音都非常寵亮而且悅耳。由此可知,我們要明哲保身,則不可隨便批評別人或某件善事,也不要嘮嘮叨叨常發怨言,以免自食惡果。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造了不同的善惡業,就會各受不同的果報和苦樂。例如有的人很有錢,可是嘴巴難看,這是因為他前生雖然布施修福,可是常犯口過常說骯髒的話。
我們不但不可以說粗魯和損人的話語,甚至連憎恨的念頭也不可有,因為心裡一有了憎恨和怨氣,就會起煩惱,而使得身心不自在,並且影響到人際關係。所以古人說:沒有憎恨的清淨心,才是完美永恆的。“面上無 真供養,
中里無 吐妙香, 心中無 是淨土,無染無著是真常。”
發惡誓 後果不堪構想
《賢愚因緣經》上記載: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已經斷除煩惱,得到神通的微妙比丘尼。她對許多尼師敘述了她自己過去世所造的善惡果報。她說:
我過去曾經做一個有錢人的太太。雖然我丈夫家財萬貫,可是我自己並沒生育。後來我丈夫又娶了姨太太,生了一個小男孩。我因為嫉妒心很強,就發誓說:“如查我殺了你的兒子,我的丈夫會被毒蛇咬死,我生的孩子會被水沖走,被野狼吃掉,而且自己會吃親人的子女的肉,我自己會被活埋,我的父母會被燒死!”
那一生,我死了以後,墮入地獄受了無量苦。地獄的罪受完以後,投生做人。當時我記得很清楚,有一天,我同我丈夫回娘家。在半路上生產了,於是就暫歇在樹下。忽然有一條毒蛇來咬我丈夫,我丈夫就這樣死了。我哭得很傷心。天亮以後,我牽著大兒子,又抱著幼兒,邊走邊哭,來到了一條河流的旁邊,因為沒有渡船,所以我就把老大留在這一岸,而先抱著幼兒放在對岸,然後再回來抱老大。沒想到老大看見我回來接他,就忙急下水向我走來。老大走不到幾步,就被河水沖走了。我回頭來抱幼兒,狼搶先一步把他吃了。看見幼兒被吃得血肉淋漓,我更加傷心。於是我趕緊回娘家,卻在路上遇到人說我娘家失火,全家人都被火燒死了。
後來我又改嫁。正當我要臨盆生產時,我的丈夫喝醉酒回來,沒人開門,我丈夫破門而入,大發雷霆,不但狠狠地打我一頓,而且把剛生下的嬰兒丟到鍋子裡煮,強迫我吃。我因為怕他,所以勉強咬了一口,痛入心肝,趕緊棄夫逃跑。跑到波羅奈國,又嫁給一個喪妻的人當妻子,才新婚沒幾天,我的第三任丈夫死了,按照那一個地方的習俗,夫婦如果相愛,丈夫死了,妻子要陪著下葬。我因此被活埋了。剛埋不久,恰巧有一群盜賊來偷挖墳墓,盜取財寶,我被救出來了。
我想我過去到底做了什壞事,今生的遭遇這么悽慘。當時我聽說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講經說法,他可以幫人們解答生活上疑難。我就去請他度化我。由於過去世我供養聖人時曾發願修行,所以今生能遇到釋迦牟尼佛,而且修正果。
虐待動物 不得好報
《法苑珠林》上記載:唐高祖武德年間,隰州大寧這地方,有一個農夫,名叫賀永興。因為鄰居的牛侵犯了農作物,他殘酷地用繩子將牛的舌頭勒斷。後來賀永興生了三個孩子,都成了啞巴。大家都認為就是他虐待動的報應。
不著五欲才是真德
五人慾是貪愛:可人的美色,悅耳的聲音、迷人的香氣、上好的美味、以及柔軟舒適的觸感受。因為這五種欲都是向外攀緣的,向物質境界追求的,內心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何況追逐外境就會起分別和煩惱,使心中不得安靜。所以佛陀警告我們;物質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感官的享受是短暫而膚淺的。
《大智度論》上也說:“一切凡夫常五欲所苦惱,陷入五欲中而無法自拔。人們貪求五欲,象野狗啃骨頭,再啃還是那個味道。貪著五欲,好比無知的小孩子用舌頭舐利刀上的蜜,所得到的快樂只有那么少,萬一被割著舌頭,損失可就大了。五欲會使人惡業而墮入三惡道,使人失去定功、神通和智慧。
《諸經要集》里的第十二卷記載了許多貪著五欲的害處和故事。例如:頻婆娑羅王為女色身人敵國;優填王為色慾而失神足通;沙彌貪著龍女身上的香味,死後變為惡龍;小沙彌愛吃酪,死後變為酪蟲;鹿角仙人貪受觸感而失去神通等。
下面我們舉一個著名的例子來說明:
有一個比丘在森林中的蓮花池畔散步,聞到蓮花的香味,心裡產生了貪著蓮花池的神說:“你為什麼不在樹林下面坐禪,而到這裡來偷我的花香呢?你可知道,貪著香味,心中就得不到自在,而且會起煩惱么?”後來又有一個來到蓮花池,用手把蓮花連根帶葉拔起,並且把蓮花弄得亂七八糟,池神卻悶不吭聲。
比丘感到很奇怪。他問池神說:“那個人把你的連花弄得一團糟,你怎么不管呢?而我只是在你的池畔散步,你就責備我,這是什麼道理呢?”池神回答說:“世間上的惡人,滿身罪垢,縱使頭上再開弄髒了,也是差不了多少,所以我不想管,可是你是修禪定的好人,貪著這花香恐怕會破壞你的好事,所以我責備你。譬如白布上有一個小污點,大家都看得見。那些惡人,好比黑衣,再加上幾個黑點,人們也是看不見的。”(見《諸經要集》第十二卷)
印經說法有五種福
講經說法和印送人,這種法施可以得到下列五種福報:
(一)長壽——因為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後,不造殺業,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長壽的果報;
(二)大富——因為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後,不去偷盜,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大富的果報;
(三)端正——因為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後,心平氣和,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長相端莊的果報;
(四)尊貴——因為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後,會信仰佛法,歸依三寶,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尊貴和有名望的果報;
(五)聰明——因為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後,領悟力會增長,而且容易明白微妙的道理,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得聰明的果報。
(見《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下和《都乘法數》第四百四十四頁。

典範舉例

《緇門崇行錄》這一部書專門記載古時候修行人品德的風範。他們那種修持和涵養工夫,讀後真令感動,而有高山仰止的感嘆。例如:

樸實方面

1、扁擔和尚一生只拾橡栗為食
2、慧林禪師一雙鞋子穿了二十年,遇到平軟的地就赤腳行走。
3、通慧禪師終年一衣一服,衣服補了再補,不管冬天和夏天都是穿同樣的一套衣服。
4、 法師終生印經造像、放生布施,而從不做大齋會,因為不忍心洗菜、起火、煮水時浪費物質,又傷害小蟲的生命。
5、慧開法師不管接受大小的施捨,馬上分散救濟貧苦的人。
6、行因法師在廬山的佛手岩修行時,天天跟鳥獸為伴,那些動物都很溫馴地親近他,沒有一點懼怕。後來他很瀟灑地站著死去。
7、大梅和尚參訪馬祖禪師,明心見性以,隱居在深山中涵養,有人要請他出來當官,大梅和尚很幽默契地回答說:“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捨入深居。”
8、富上法師住在盆州的淨德寺,白天放著一頂大斗笠在身旁,坐在道路旁邊讀經,從來不攀緣。因為馬路很安靜,來往的人很少,所以他沒什麼收穫。有人問他說:“師父!您為什麼不到城裡人多的地方去化緣呢?”他回答說:“我只要一兩文錢就能夠維持生命了,何必再去攀緣呢?”
陵州的刺史趙仲舒是一位很苛酷的官吏,聽到這訊息後,不相信天下有這么多輕名利的人,所以特地去探他。趙刺史騎馬經過,故意掉下了一大串錢。富上法師還很自在地讀他的佛經,沒有抬頭去看一眼。趙刺史走了很遠以後,才派人回來取錢。富上法師也沒有理睬他。趙刺史於是回來問道:“師父!”你每天化緣得到的只不過一二文錢罷了,現在有一大串錢掉在你面前,為什麼不拿呢?富上法師法:“這又不是我的錢,我怎么可以隨便占為已有呢?”趙刺史到此才心服口服,親自下馬向富上法師禮拜。

尊師方面

1、神光禪師為拜見達摩祖師,在門外站立到雪掩過雙膝,為了表示自己的精誠懇切,又斷臂以求佛法。
2、晉朝法曠法師,早年痛失雙親,事奉承繼母非常孝順。出家以後,拜曇印和尚為師。有一天,曇印和尚生了一場很嚴重的病,法曠法師七天七夜很虔誠的拜佛懺悔,祈求師父平安。拜到第七天,忽然看見有五色光芒照進曇印和尚的臥室,曇印和尚感覺好象有人用手搖他,病痛也就逐漸痊癒了。
3、晉朝的道安法師十二歲就出家了,他很聰明,可是相貌卻很醜陋。因此得不到他師父的重視。他師父派他去做苦工和打雜的事,他一點怨氣也沒有,而且很勤勞。過了三年以後,他才向師父請讀經典。師父給他一部五千字的《辯意》,他白天去工作,利用閒暇讀經,傍晚回來又再向師父借經典,師父問他說:“你上午請去的經典還沒有讀完,怎么又來再請呢?”道安法師回答:“那一部我已經會背了。”師父感到驚訝,但是不大相信,又給他一部一萬字的《金光明經》奉還了師父。師父叫他背誦,他果然背得一字不漏。這時候他的師父才大感驚嘆。

孝親方面

1、道紀法師照料母親的衣著、飲食、大小便等,數十年如一日。無論到那裡去講經,兩肩上各挑著他母親和經書佛像。
2、法雲法師很孝順父母,母親逝世那天,哀傷越過了禮節,器了好幾天沒有吃飯。後來其他法師勸他努力修道,用佛法來超度母親的神識(靈魂),他才節制哀痛,稍微吃了一些稀飯。
據說,曾子的母親逝世,曾了七天沒喝茶水,法雲大師大概可以跟曾子比美了。誰說出家人會拋棄雙親呢?
3、唐朝的師備法師,本來姓謝,他的父親因捕魚而被水淹死。他想用佛法來報答父親,於是就出家了。他非常精進用功,每天修苦行,而且跟雪峰水禪師很要好。有一天,因為要去參訪名師,他帶著水囊,腳被東西割破,流出鮮血而開悟。後來得道以後,夢到父親來致謝說:“因為你出家修道,明心見性,我托你的福而升天,所以我特地來告訴你。
4、道丕法師在饑荒時,自己絕食而供養母親。後來他母親吩咐他去霍山,拾回喪身戰場的父骨。他到霍山晝夜誦咒,感動父親屍骨躍動,因而把父骨捧回家。那天夜裡他母親也夢到丈夫來了。

忠諫方面

1、晉朝的佛圖澄力勸石勒停止殺人。
2、求那跋摩勸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廣行仁德,布敷嘉言。
3、曇宗法師勸武帝行“菩薩五悔法”,武帝問他說:“我有什麼罪要懺悔呢?”曇宗法師回答:“堯舜雖是聖人,尚且說自己一個人的過失。你怎么心量這么小,說自己沒有罪可懺悔呢?”

慈悲方面

1、佛陀在世時,有一位佛的弟子(比丘)到珠寶店去乞食。那珠寶師傅正在穿一串很名貴的珠寶。正當珠寶師進去拿食物時,鵝看見寶珠映現比丘的金黃色袈裟,顯出桔紅色,很象一塊肉,就把寶珠吞食下去了。
那珠寶師出來,看到寶珠少了一顆,很生氣。他誤以為是那比丘偷拿的。因此就痛打那比丘。比丘為了保護那一隻鵝,所以任他痛打。後來比丘被打出血,鵝來舐血,珠寶師一氣之下,把鵝打死了。比丘無意中流下了憐憫的眼淚。珠寶師問他原因,他才把事情的經過告訴珠寶師。珠寶師急忙向比丘賠罪、懺悔和禮拜。
2、法朗大師時常救濟貧病,看見有動物要被殺,就買回寺里養著。因此,畜養的地方有很多雞、鴨、鵝、狗等動物。說也奇怪動物好像很有人性,等到大師就寢時,那些動物就立刻鴉雀無聲。
3、隋進的智舜法師,住亭山。有一個獵人追一隻雉雞,追到智舜法師的的屋子裡。智舜法師苦勸獵人不要再傷害雉雞,獵人這時候才驚悟,把弓箭的折斷丟掉,並且把用來找獵的老鷹也放掉。從此改行,不再殺生。
4、唐朝的智岩法師時常替許多長惡瘡的人吮吸膿血,並且還講說法給他們聽,替他們洗耳恭聽淨污穢,照顧得無微不至。後來壽終在病房中,臉色很好看,而且全身有很奇特的香味,大概香了十幾天。
5、唐朝的智寬禪師,心地仁慈,很喜歡照顧病人。不管修行人或者世俗人。不管修行人或者世俗人,也不計較路途的遠近,地方、親自料理。有的病人腹部生用嘴去把膿吮吸出來,而使病人痊癒。
有一天,他用驢子載經書,在路上遇到一位腳步部受傷的寶暹法師躺在路旁,他把驢子讓給寶暹法師騎,自己挑著經典步行。遇到饑荒時,他就煮飯送給貧病的人吃,解下自己的衣服送給受凍的人穿,並且勸導他們念佛修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