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髮,古漢語稱鬄、髢(拼音:dì)、髲鬄(拼音:bì),指非由人自然生長出來的人造仿真頭髮,因應不同用途而佩戴。在亞洲,中國很早就出現假髮,《詩經》中就多次提及。到了春秋時期(西元前770年—前476年),假髮開始在中國盛行。日本傳統髮型也經常加上假髮梳成。朝鮮半島在高麗王朝(西元918年-1392年)開始盛行戴假髻。而非洲的古埃及人在四千多年前就開始用假髮,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假髮的民族,並將假髮傳到歐洲。假髮出現在多種形式的表演藝術中和禮儀形式佩戴。在英國和大部份大英國協國家,假髮是大律師和法官的法庭服飾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女生假髮
- 外文名:Girl Wig
- 定義:仿造真人頭髮的裝飾品
- 材料:真人毛髮,化學材料等
- 髮絲名稱:高溫絲、亞光高溫絲
中國人很早就有了佩戴假髮的習慣,起初為上層社會女性的飾物韓氏假髮加於原有的頭髮上,令其更濃密,並能做出較為複雜的髮髻。春秋時假髮盛行,到了漢朝依據《周禮》制定了髮型與髮飾。三國時期婦女也常用假髻;北齊以後,假髻之形式向奇異化的方向發展,直到元朝時漢族婦女開始使用一種叫鬏髻的假髻。清朝出現的鬏髻樣式依然很多,但中華民國成立後,髮型轉趨簡便,少用假髮、假髻。日本傳統髮型也經常加上假髮梳式。假髮在日本有悠久的歷史,據說日本的原始歌舞中,人們就已經用草與花卉的梗和蔓作頭上的裝飾。朝鮮半島在高麗王朝開始盛行戴假髻,忠烈王下令高麗全國穿蒙古服、留蒙古髮髻(編髮)。後來朝鮮太祖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李氏朝鮮),采“男降女不降”政策,男性恢復漢制,女性則“蒙漢並行”,後來發展成“加髢”樣式。至純祖時有婦女因加髢過重折斷頸項至死,宮中才撤銷已婚王族婦女及女官必須佩戴加髢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