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塑造性格

女巫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塑造性格

《女巫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塑造性格》為什麼女巫一定得死?因為女巫象徵著讀者內心的弱點與缺陷,諸如虛榮、貪吃、妒嫉、欺騙、貪心、懶惰、色慾等,而童話故事的意義在於,幫助孩童克服內心的衝突。女巫的死,意味著正義戰勝邪惡。內心的衝突得到治癒。

基本介紹

  • 書名:女巫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塑造性格
  • 作者:謝爾登·卡什丹 (Sheldon Cashdan)
  • 類型:文學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11471738
  • 外文名:The Witch Must Die:the Hidden Meaning of Fairy Tales
  • 譯者:李淑珺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頁數:284頁
  • 開本:32
  • 品牌:機械工業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女巫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塑造性格》特色:童話講述的是人類永恆的勇氣和弱點,以及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謝爾登·卡什丹(Sheldon Cashdan) 譯者:李淑珺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作者將我們熟悉的童話注入心理學的意義,因此童話不僅是陪伴兒童的最佳工具,更顯現出塑造性格的深刻含義。
——郝廣才(格林文化總編輯)
在孩子生活的世界裡,除了腸病毒的恐怖陰影,更需要心智發展的維他命,這本書的發行,恰得其所。
——林耀盛(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

名人推薦

作者將我們熟悉的童話注入心理學的意義,因此童話不僅是陪伴兒童的最佳工具,更顯現出塑造性格的深刻含義。
——郝廣才(格林文化總編輯)

在孩子生活的世界裡,除了腸病毒的恐怖陰影,更需要心智發展的維他命,這本書的發行,恰得其所。
——林耀盛(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孩子應該閱讀童話故事/劉鳳芯
推薦序_二必死的女巫,不朽的女巫/林耀盛
前 言“三”的意義
第1章很久很久以前
第2章內心的女巫:睡美人們
第3章虛榮:魔鏡呀魔鏡
第4章貪吃:麵包屑指引的地方
第5章嫉妒:如果這隻鞋合腳的話
第6章會愛人的物品:隨時適合的玩偶
第7章欺騙:編造故事,織就謊言
第8章色慾:把你的長髮放下來
第9章貪婪:豌豆帶來的獎賞
第10章懶惰:皮帕諾的夢
第11章在奧茲國:我們要去找嶇師
第12章過去與未來的女巫
附錄如何利用童話故事

序言

自小父母在餵我們喝牛奶、追我們吃飯的同時。也一併將灰姑娘飛上枝頭做鳳凰,王子掀開玻璃棺材看到白雪公主,一吻使之甦醒的華美動人的故事吹進我們耳中。長大之後,我們對下一代也如法炮製,繼續將《灰姑娘》和《小紅帽》的故事說與孩子。但在我們述說童話故事的過程中,無意識地傳承或複製前人經驗的成分恐怕更多,直到……我們看罷格林兄弟的原版童話,才涼覺:啊,原來我們幼時耳熟能詳(甚至萬般嚮往?)的童話故事到頭來竟是如此這般的——兇殘與情色(這恍然大悟的過程恐怕更是令人不寒而慄的理由)?!那么,童話故事還適合讓現在的小孩繼續閱讀嗎?這可能是你緊接而發的懷疑。從兒童文學的角度來講,孩子當然不能錯過童話故事,誠如兒童文學評論家澤娜·薩瑟蘭所言:童話故事幾乎涵蓋了孩子在其他各類兒童文學作品中可能觸及的敘事特質,例如童話故事通常破題快,並借著主角的行動不斷推動情節向前發展;內容常帶幽默,引人入勝;故事角色通常具有鮮明的人格特質,角色間好壞、正邪、勤惰、順逆分明,在故事中往往不是絕對的美善便是極端的醜惡,少有灰色地帶,因此兒童讀者很容易對故事角色做出是非判斷與正邪區分。
此外。童話故事的情節架構通常具有一定模式,富含韻律與重複性,吸引兒童讀者的聆聽或閱讀興趣,且便於孩子理解、記憶或重述;而童話故事尾聲邪不勝正或以弱制強的明確結局,往往也吻合孩子心中剛發展出來的正義與善惡概念,因此頗能帶給孩子極大的滿足感;當然,童話故事當中幾乎不能缺少的魔法元素,對孩子來說更具有無限魅力!
心理學家也同樣肯定童話故事之於孩子的重要性與價值,本書作者謝爾登·卡什丹教授便是一例。事實上,卡什丹寫作這本書的主要目的。便是要讓家長、老師及所有喜愛童話或孩子的大人了解童話之於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帶領大人走進童話的字裡行間,一窺童話所隱含的意義。
本書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和剖析童話,將童話視為“童年的心理劇:在異想天開的奇幻情節背後,卻是反映現實人生掙扎的寫實劇”。此外,作者卡什丹教授歸納童話故事所描述的情節內容或觸及的主題內涵,認為不外虛榮、貪吃、嫉妒、欺騙、色慾、貪婪與懶惰等七項,他將之統稱為“童年的七宗罪”;作者認為:這些在童話故事情節中由主角或惡角(多是女巫)所“引發”的童年大罪正代表孩子內心邪惡的自我,它們同孩子心中另一半好的自我相對抗,故事終了當然邪不勝正、罪行終獲制裁或抑制,而孩子的心理衝突也就在閱讀童話的過程當中得到合理的抒發,並獲得心靈與道德上的成長。
此外。本書作者在深入分析幾則著名童話、從兒童心理發展角度比較不同版本,在呈現主題或角色塑造與行為歸因上的差異、詳述每則故事在每一處情節轉折所代表意義的同時,也觸及與童話研究相關的有趣議題,例如卡什丹曾提到佩羅在《睡美人》故事中刪去吉姆巴地斯達·巴西耳(Giambattista Basile)的《塔麗亞、太陽與月亮》中影射通姦與強暴的內容情節,迴避可能觸動王室敏感神經的“危險關係”,而在《大拇指》故事中,注入高貴情操與高尚想法,大不同於格林兄弟《韓塞爾與葛蕾特》故事中農民所反映的實際的生存觀,目的都是為了讓故事討得路易十四時代王公貴族們的歡心,博取上層階級讀者的好感。這不代表佩羅記錄童話時帶著拉近自己與宮廷貴族距離的企圖。不過童話故事敘述者或記錄者在記述故事之際,往往會將其自身的意識形態或記錄動機一併帶入的類似例子,往往也是童話研究者有興趣鑽研的議題。
在本書中,卡什丹教授從親和易懂的文字入手,以各種社會事件或他親身處理的諮詢個案為例,並適時適量援引與童話淵源密切相關的神話或傳奇故事為證,讓討論內容更顯多元,也讓嚴肅的童話研究易為一般大眾接受,不啻為一本讓有志進一步了解童話內涵者容易上手的童話研究入門讀物。
劉鳳芯
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