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女工繪》大概講述了從1970年到1974年間幾位礦廠女工的故事。主人公們結束了上山下鄉的知青生活,走進煤礦的工人階級隊伍,當上了礦山女工。她們的到來,使古老沉寂的礦山一下子變得生機勃發,春風蕩漾。青春總是伴隨著愛情。她們的愛情是頑強的,如向上的生命一樣不可遏止。她們每個人似乎都有問題,不是家庭成份不好,就是生活作風上有閃失,指指戳戳的人言,使她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備受磨難。陰影,壓抑,痛苦,血淚,同時也有抗爭,詩意,崇高,華美,構成了後知青時代豐富多彩的女工群像“大觀園”。
作品目錄
第一章 五月裡來五端陽 第二章 我是礦山一女工 第三章 到處充滿青春氣息 第四章 礦上成立了宣傳隊 第五章 怎么可以沒有我呢 第六章 抽空回了一趟家 第七章 照了一張集體合影 第八章 調到了化驗室 第九章 風雲突變 第十章 各奔東西 第十一章 找對象的事最重要 | 第十二章 看準了只管追求 第十三章 掀起戀愛高潮 第十四章 下淋冰 第十五章 一樁奇怪的案子 第十六章 零星事故 第十七章 繼續尋找 第十八章 轉機 第十九章 華春堂一飲而盡 第二十章 第一高度 第二十一章 命運之命 後記 我寫她們,因為愛她們 |
人物介紹
華春堂
華春堂和同時代的人一樣,從小接受階級鬥爭教育和艱苦奮鬥教育,因此帶有時代主導觀念如家庭出身、階級分析等的影響。但在現實中,華春堂又是一個品行淳樸善良的人。她悉心關照媽媽、姐姐、弟弟等每一位家庭成員,在爸爸工亡之後,成為家庭主心骨,擔負最大的家庭重擔,是個“知情達禮的好孩子”。在戀人李玉清死於“零星事故”後,她先是隱忍不哭,後又放聲痛哭,為李玉清也為自己,顯示出她“重感情”“講情義”的品質。她有想法,心眼多,有心勁,內心要強,追求完美。她能說會道,慮事周全,有辦事的智慧、心思和能力。她能幫姐姐辦成工作調動,能在去煤礦報到時利用父親與主管工作分配的王科長之間的同事關係和父親的工亡,把自己安排到燈房工作。在宣傳隊解散之前,未雨綢繆,再次通過王科長和“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上”實則“內心善良,很有同情心”的劉德玉,提前調到化驗室成了人人羨慕的化驗員。
周子敏
周子敏出身高級幹部家庭,家庭變故使她只能下礦當工人。她只能接受自己不願意接受的嚴酷現實,在壓抑中變得沉默寡言。她的知識和自信、自重、矜持形成獨特的吸引著華春堂的“氣質”,使後者頗有“心有靈犀一點通”之感。在華春堂眼裡,她是一個“內心深沉的人,也是一個守口如瓶的人”。她置身事外卻洞如觀火,她有主見,“忠實於自己的內心感受”,對魏正方的未來做出睿智的預言卻也拒絕了後者的求愛。
魏正方
魏正方是小說表現的重要男性礦工形象。他善良、友好,機敏、心勁大,心性要強,自尊也尊重他人。他是礦上少有的喜歡讀書和寫作的人。讀書使他獲得思考和寫作的能力,使他在極其狹窄的世界中獲得擺脫命運束縛的機遇,更使他在堅硬的現實中保持極其可貴的內心,柔軟、溫暖而富同情心。
作品鑑賞
革命敘事與欲望敘事
《女工繪》在1970年代的中國圖景中講述國人的生活和情感故事,並沒有迴避特定歷史和政治現實。階級鬥爭、
鬥私批修、
批林批孔,
忠字舞、
紅寶書,糧票、布票、肉票,物質生活的貧困和精神生活的匱乏,城鄉差距和並不和諧的工農關係等,散布在小說中的標誌性歷史事件和事物,營造出強烈的時代氛圍,影響著人物的思想意識和言語行為。一方面,被政治捲入的個體,在中國大地上被動或主動地大規模“遷徙”,知青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被窮困和飢餓威脅的農村青年則加入“黑白不接”的礦工隊伍。另一方面,人物被“標籤化”“符號化”,他們的遭遇、處境和心境顯示出無所不在的元話語對“人”的政治判定。華春堂、華冬梅姐妹,周子敏、陳秀明、張麗之、王秋雲、唐慧芳,魏正方、李玉清、卞永韶、張建中,他們都別無選擇地生活在那個革命年代/政治世界,接受並按照彼時的主導觀念生活、工作。主人公華春堂在去東風礦報到的路上,發現農民私自賣東西,認為這是未能割除乾淨的“資本主義尾巴”,“一旦發現,必須割掉,絕不留情”。她自認作為工人階級的一員,應該跟資本主義作最堅決的鬥爭。在交朋友、找對象時,她看重家庭成分、階級區別。農村戶口的唐慧芳,土氣、不講衛生、自私、愛貪小便宜,父親工亡後頂替進礦當工人。她與華春堂有著相似的不幸命運,二人卻不能相互同情,真心相交。在特偵組的威逼利誘下,她出賣了師傅褚桂英。這個生活作風較為隨意的女性,也是那個匱乏的政治時代的受害者。王秋雲、楊海平均因“生活作風”標籤,飽受歧視、猥褻和無情的心理傷害;周子敏因家庭成分問題,不僅失去了升學機會,更因政治歧視變得沉默寡言,與所有人保持著距離,躲藏在自己內心。
嚴厲的革命話語導致心理的扭曲、變異,亦催生隱秘的身體快感。小說描述礦工們的情慾想像,或明或暗地揭示男性對女性身體的欲望。在強大的政治力量和社會道德壓力下,身體被權力和道德話語所銘刻,成為道德化政治意識寄寓其中的能指。但同時,身體又具有作為物質性存在的獨立性和作為感性化存在的能動性,蘊含感性的、非理性的強大能量。褚桂英、唐慧芳和傻明正是這種無法徹底被總體理性話語收編改造的“
力比多”形象。“一樁奇怪的案子”所寫對褚桂英的“捉姦”可謂典型的荒誕事件。掌權者反覆調查、縝密布置,終於捉姦成功。但據褚桂英“交代”,自己的同性行為與政治和階級鬥爭無關,純粹是出於“個人對性生活的需要”。這是欲望和快感對總體政治的戲弄和僭越。飲食男女、繁衍生息作為“生活世界”的組成,其生命力遠遠超出政治話語的設計。極端政治導致人人顯露一幅“鬥爭面孔”,也催逼出褚桂英的“創造性表現”。如此荒誕卻又鄭重其事,嚴肅調查得到的卻是“無此先例”“先掛起來”的反諷性結果。對“我就是圖個舒服”的唐慧芳,“總體”同樣莫可奈何。歷史有其莊嚴一面,又有可笑和可悲一面。
女性主體性形象塑造
劉慶邦以往描寫煤礦女性的小說,女性是礦工家屬或其他間接關係生活在煤礦周邊的邊緣性位置,《女工繪》中華春堂則作為後知青時代的煤礦女工,進入社會場域從而被看見。作者通過華春堂這一嶄新、豐富的女性形象,有意識地建構男女話語體系的平等,來“寫千千萬萬中國女工乃至中國工人階級的命運”。華春堂一出場即處於失去父親的家庭環境,是具有獨立自我意識的女性。在時代和命運的裹挾下,華春堂沒有被動地選擇順從,而是在家庭、工作、擇偶等方面有著追求自我、建構理想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實際行動。不管在失去父親的家庭場域,還是在以男性為主導的煤礦工作環境中,華春堂始終以平等的兩性觀念,牢牢把握著主動性。即使在遭遇挫折時,她並不是選擇依靠男人去解決,而是追求自我,勇於抗爭。華春堂靠自身的能力在煤礦生存、發展,不再以弱者的形象出現,被動地去愛,其自我奮鬥之路展現了女性作為獨立個體生命的解放。
作為後知青時代的女性敘事小說,儘管作者塑造了華春堂的女性主體性形象,但是女性在社會秩序中的弱勢地位,在那樣一個特定的時代和社會秩序中並不能得到根本改變。因此,小說的結尾安排了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帶走了華春堂年輕的生命,令其自我奮鬥之路被永遠定格。這表明劉慶邦在塑造華春堂勇於追求自我的女性形象時,陷入了時代和倫理的困境,因此小說結尾以這種戛然而止的方式,結束了“被看見”的女性自我與“他者”在同一個敘事空間的衝突和對抗,展現女性自我覺醒的獨特價值。儘管小說的結局是悲劇性的,但華春堂的意外死亡,令她短暫的一生在悲劇性的毀滅中得到了升華,也留給讀者更多的思考空間,如女性的自我解放之路、作為自我的女性和他者的男性之間在家庭、社會等場域的關係等。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1年1月,該小說入選作家出版社2020年度好書、中青閱讀2020年度推薦書單。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劉慶邦,1951年12月生於河南省沈丘縣,當過農民、礦工和記者。現為中國煤礦作家協會主席,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一級作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著有長篇小說《斷層》《遠方詩意》《平原上的歌謠》《紅煤》《遍地月光》《黑白男女》《家長》等,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走窯漢》《梅妞放羊》《遍地白花》《響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