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建時間
2010年3月,第二炮兵某基地著手組建第一代女子飛彈發射單元。經過層層選拔,35名女軍人脫穎而出,她們之中,有4名軍官,31名戰士,32人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從此,這群平均年齡不到23歲的女兵,開始了挑戰自身極限的衝刺:強化意志體能、深研基本理論、苦練實裝操作、合力排障除險……經過480多個日月晨昏的洗濯磨淬,順利通過了飛彈操作號手資格認證,創造了第二炮兵戰鬥部隊獨立發射能力生成周期最短的紀錄。
發射任務
2011年3月的實彈發射,她們從受命出征的那一刻起,歷經跨區機動、偽裝防護、野戰宿營、對抗演練,最終走向海拔3000多米的陌生戰場。
晨曦微露,女子發射單元指揮長、0號手彭鑕棣一聲令下:“占領陣地!”其他號手迅速就位。展車起豎、轉彈瞄準、裝訂諸元……在她們的嫻熟操控下,乳白色飛彈直指長空,蓄勢待發。2號手陳勤執行完最後一道指令,面向發射車佇立。她的哥哥陳大桂,生前也是一名出色的飛彈操作號手,在汶川大地震中為搶救民眾光榮犧牲。2008年底,陳勤參軍入伍,循著哥哥的足跡成為一名火箭兵。此次高原亮劍之地,正是她哥哥曾經發射飛彈的地方。
“10、9、8、7、6……點火!”上午9時整,1號手謝凌霞沉著按下發射按鈕。飛彈呼嘯而起,在天空中劃出一道壯美航跡。
“飛彈命中目標!”幾分鐘後,作戰指揮大廳傳來捷報,35名女兵歡呼雀躍,相擁在一起。
一號操作手
王曉麗,我軍第一代女子飛彈操作“一號手”。2009年12月,這位秀麗的青島姑娘中止清華大學“大四”學業,投筆從戎,寫下當代大學生報效祖國的一段佳話。
第一個獲得“連嘉獎”
剛入伍那些天,新兵連天天吃饅頭,不許吃零食。幾天下來,一個嬌弱的安徽女兵撐不住了,哭著抱怨:“整天吃饅頭,臉都快成‘饅頭’了。”新兵連最怕女兵哭,因為“傳染力”超強。只有王曉麗愛笑。她用開心的笑感染身邊新戰友,還自告奮勇當起鼓舞大家走好軍營“第一步”的“業餘副班長”
王曉麗多才多藝。佇列訓練,她是標兵;政治教育,她是標桿;還經常為戰友吟詩作畫。走到哪裡,她就把歡樂帶到哪裡。當兵不久,王曉麗就在全班第一個獲得“連嘉獎”。
為了心中的目標
2010年8月17日,王曉麗如願以償,走進第二炮兵女子飛彈發射分隊。接過密密麻麻的飛彈電路圖,王曉麗傻了眼,在學文科的她眼裡,這就像一幅“外星版”《清明上河圖》。參加飛彈專業理論考核,王曉麗得了54分。這是她人生中的“最低分”。她沒有氣餒,在千里機動行程中,熟記下飛彈發射的上百個動作要領、幾十個口令。
來到大漠戈壁,王曉麗最想當的是“一號手”。一號手操作台,是飛彈發射車的“大腦”,技術和操作最具挑戰性。最重要的是,一號手能親手按下“點火”按鈕,把巨龍神劍送上九天。
為了心中的目標,王曉麗在飛彈發射車上苦練基本功;一個“號手就位”動作,每天就要練上百次。在專業考核對抗比武中,王曉麗3次奪得第一名。之後,她當之無愧被選為“一號手”。
“我們是最棒的”
2012年7月,女子發射分隊奔赴戈壁高原,首次執行實彈發射任務。發射前一天,王曉麗所在的發射單元被宣布為備份單元。這意味著,如無意外,她們將與發射第一枚飛彈失之交臂。
訊息傳來,大家的情緒頓時跌入谷底,久久低頭不語。王曉麗率先打破沉默,微笑著勸慰戰友:“沒什麼,沒什麼。備份單元是最後的‘王牌’,我們是最棒的!”
第二天,王曉麗起得特別早,召集大家穿上最乾淨的迷彩服,把作戰靴擦得鋥亮:“我們要以最好狀態、最佳形象完成備份任務。”發射前15分鐘,耳機里響起“待命”指令,備份任務終止。王曉麗跳下發射車,面向遠處的另一塊發射場坪,含笑佇立。發射指令傳來,王曉麗心裡默念:“點火!”同時,把兩個拇指對在一起。
“劍刺蒼穹三千尺,如花笑靨映九天”。發射成功了!那邊的女兵歡呼雀躍,這邊,王曉麗也高興地跳了起來。慶功宴上,女兵笑得像高原上的格桑花。
兵車回營。“女一號”王曉麗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戴上了一枚金燦燦的軍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