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蘭卡國家公園

奧蘭卡國家公園

奧蘭卡國家公園 (Oulanka National Park)庫薩莫芬蘭東面最為壯麗的山川地帶,它的奧蘭卡國家森林公園,向來深受喜愛清新大自然人士的愛戴。偌大的環境保護郊野總面積達 270 平方公里,1956 年就已經被開闢成了旅遊及遠足勝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蘭卡國家公園
  • 外文名:Oulanka National Park
  • 面積:270 km
  • 地理位置:庫薩莫
公園簡介,國家地理描述,

公園簡介

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蘊藏著大量迷人的自然風光,貼近俄國的邊境地帶,遍布著森林、河谷、急流、山嶺,其中生長著無數的野生動、植物,不少是瀕臨絕種的品種。如被稱為“森林之王”的大灰熊,美麗的“淑女便鞋”蘭花(Lady’s Slipper)等等,便是極具代表性的珍貴物種。
奧蘭卡國家公園
奧蘭卡國家公園
奧蘭卡自十九世紀末就已經開始吸引各方遊人,當大家見到長達百米的 Kiuta Kongas 急流滾滾穿越山地,深邃的峽谷 Oulangan Kanjoni 峭然屹立,都不禁為其嘆為觀止。很多人為了欣賞不同急流的氣勢,不惜走上奧蘭卡河和基達河(Kitkajoki)上的驚險吊橋,從高處俯看如萬馬奔騰的激流。奧蘭卡的急流風采各異,有的在河中衝激出嶙峋怪石;有的傾瀉落差達九米成壯觀瀑布,形形色色的景觀令人目不暇接。
奧蘭卡最著名的是長達八十多公里的 The Bear’s Ring(芬蘭語為 Karhunkierros)遠足路線,沿途可經過 Hautajärvi 遊客信息中心和各處主要的急流峽谷地帶,最後到盧卡(Ruka)旅客中心結束,健行者可分多日完成,當然也可以只嘗試兩三小時的短線路程。
除了遠足,奧蘭卡也非常適合進行獨木舟漂流等活動。

國家地理描述

《國家地理》上關於奧蘭卡國家公園的介紹:
下次造訪芬蘭北部的奧蘭卡國家公園時,我願變作三尺高的小矮人。那樣的話,秋天裡的蘑菇就會沒過膝蓋,我也可以在長滿歐石楠、越橘、岩高蘭和苔蘚的齊腰深的叢林中徜徉。如果我只有那么高,樹蟻築的巢就會高過我的頭頂。當然,那樣的話我還得警惕周圍是否有馴鹿和駝鹿出沒。
倒不是說以我的正常身高來看奧蘭卡有什麼不妥。年輕的歐洲赤松樹布滿山坡,就像緊湊地扎在地里的長矛;高大的老樹則在頭頂招搖,紅色的樹皮里不斷發出新的枝條;漫長的寒冬和厚厚的積雪把雲杉修剪成纖細的柱子;夏秋時節,靜謐的北極光在樺樹的枝葉和樹幹上閃爍。這就是北方針葉林的風光,芬蘭全境幾乎都被這種林地覆蓋。
走在奧蘭卡國家公園裡,腳下的地面有一種異常的豐饒景象,它的生物多樣性對這片位於北極圈以南僅僅幾公里的地域來說,實在是非同凡響。這主要是由於這裡存在著突出地面的處於早期階段的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鹽),石灰岩層之下是年頭更久一些的花崗岩和片麻岩——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其他地區的基岩大多是由這兩類岩石構成。碳酸鹽的中和作用抑制了酸性土壤的形成,同時也為土地添加了必需的營養成分。“要是沒有石灰岩層,奧蘭卡就跟芬蘭其他地方沒有什麼區別了。”奧盧大學奧蘭卡研究站站長皮爾科· 西卡邁基站在園內中心地帶說道。
而事實上,奧蘭卡國家公園幾乎與芬蘭其他任何地方的風景都毫無雷同之處。數目多得驚人的生物帶在這裡交會。由於地形複雜多變(有高高隆起的丘陵、低洼的河谷、泥潭、沼澤、沖積草原等等),通常不會並存於同一區域內的物種卻會在這裡相遇。歐洲、北極甚至西伯利亞的各種生物都來到了這裡,在各自分布範圍的最邊緣地帶與其他物種匯聚一堂,這種奇異的地理環境是世間少有的。
和多數遊客一樣,我來奧蘭卡的初衷是為了見識這裡的冰川地貌,尤其是被奧蘭卡河(自西向東穿過公園區,向幾公里外的俄羅斯邊境流去)雕刻出來的那些峽谷。然而當我沿著園中最著名的徒步路線——卡爾洪基羅(意為“熊之環”)小徑一路走去,卻發現自己漸漸對這裡的大景觀失去了興趣:鍋穴——冰川遺留下的大冰塊融化後形成的水窪,奧蘭卡河沖刷而成的深杳溝壑,甚或是頭頂茂密的松樹和雲杉枝葉,都不再能吸引我的注意,我卻盯著森林地面的景象出了神。
“地面”這個詞根本概括不了這片土地的錯綜精巧。這樣措辭未免太平面化,太抹煞真相。這可不是美國西部針葉林中滿地針刺鋪成的那種平坦坦、乾巴巴的地毯。奧蘭卡地上的針葉被冒出來的蘑菇推到一旁,或是夾雜在叢叢越橘的枝葉之間,就像是茅草頂棚般覆蓋著一座自成體系的地下城。此處的年成可用野鼠來衡量,尤其是在低矮灌木覆蓋的地表鑽來鑿去的歐鼠和黑田鼠。有的年頭上食物充足,災病也少,野鼠數量就會激增。“豐野鼠年”(到處都活躍著大量野鼠)可以給食物鏈上的任何一種食肉動物帶來裨益,包括狐狸、鼬、貓頭鷹及其他鳥類捕食者。“荒野鼠年”(過去的幾年就挺不盡人意)里,捕食者的日子過得都不怎么舒心。
從某種意義來說,奧蘭卡的森林並非由樹木組成,樹木只是被編織、連綴到森林裡去的。有了生長於樹根部的生物群落,有了種類繁多的甲蟲、草木、苔蘚和蘑菇,才形成了森林。上方的枝葉蔭蔽著下面的物種,而下面的生物則通過分解和循環土壤里的營養物質來回報。
把森林“編織”起來的最大的功臣就是樹蟻。一天下午,我坐在公園北部邊緣沙地上的濕泥炭地旁邊,觀察一群正在勞作的樹蟻。蟻巢大概有1米高,看上去就像一頭棕熊的寬闊肩背,長滿松針狀的皮毛。小小的紅螞蟻密密麻麻地布滿了蟻巢,在幾個洞口進進出出地忙活。它們一刻都不停歇,幹勁十足,以至於整個蟻巢在我眼前一會兒模糊一會兒清晰地來回切換。
這還只是蟻群表面上的活動,實際上,它們的足跡遍布整個森林:地下、地上、樹幹,乃至最高處的枝條。周圍的一切物質都能被蟻群回收,包括昆蟲屍體。它們還餵養蚜蟲,以獲取其分泌的蜜露。哪裡有樹蟻,哪裡的蚯蚓數量就多,土壤里的營養物質也就更加豐富。棕熊會扒開蟻穴找肉蟲子吃,它們知道那些幼蟲就冬眠在蟻巢鬆軟的泥土中。
蟻群(有些可能已與奧蘭卡的成年樹木一樣老)自己便可形成大規模的生物群,從而抑制其他昆蟲的繁衍。假如把一個蟻群內所有螞蟻的生物量匯聚起來組成一個生物個體,游弋在山林之間,那它的真面目要比塊頭最大的熊還雄偉。總而言之,在調控奧蘭卡森林系統的活動中,樹蟻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是這裡的關鍵物種。
國家公園所保護的不僅僅是園內的生物和風景,同時還保住了國家的文化。奧蘭卡國家公園同芬蘭境內的其他公園一樣,與森林之間保持著一種緊密的文化聯繫,支撐著芬蘭人所熱愛的每年夏秋時節退賞鄉野的活動。
在奧蘭卡公園各處——營地里、吊橋上還有整潔的小徑沿途,我都遇見過徒步旅行的背包客,包里裝著沿路採摘的可食用蘑菇。若是換在美國的國家公園,比如黃石,這么做是違法的。但是芬蘭人奉行著一種“人人有份”的習俗,容許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包括奧蘭卡,採集漿果和蘑菇(樹木和苔蘚不在可采範圍內)。
以美國人的視角來看,馴鹿恐怕是奧蘭卡國家公園裡最匪夷所思的動物了。馴鹿一般單獨或結成小群活動,在公園裡穿梭來去,以蘑菇、苔蘚和綠色植物為食。馴鹿的皮毛是柔和的灰色,腿部往下到蹄子以上常長著白毛,看起來就像打著白色的綁腿。此情此景之下,它們看似完完全全的野生動物,而實際上,這些馴鹿卻是半馴養的牲畜,戴著耳標和頸圈,為人們提供鹿肉和毛皮。到了秋後,主人就會把它們聚集起來,趕入圍欄過冬。
整個奧蘭卡國家公園都屬於當地的馴鹿放牧區。冬天把馴鹿關進圍欄餵養,減少了鹿群對奧蘭卡下層植被的破壞。但是有些芬蘭人覺得馴鹿牧人的生涯已經日薄西山了,起碼在這片地區是這樣,因為這種工作太過辛苦,收益又太少。
儘管奧蘭卡園內一片寂靜詳和——默默流淌的蜿蜒河水,幽靜的高地泥潭和列隊而立的雲杉,卻同時也背負著現代歷史的傷疤。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但又是一座年輕的公園,於1956年才設立。當地人會帶你參觀河岸高處的機槍台,還會帶著一如往昔的激奮情感告訴你,二戰早期,芬蘭人曾與俄羅斯人艱苦作戰。若是開車到邊界地帶,還能看見一座金屬大門擋住去路。但奧蘭卡豐富多樣的地質形態和生物群落不會被大門隔斷,它們跨越國界,一直延伸進入曾屬於芬蘭領土的俄羅斯帕納耶爾維國家公園。
奧蘭卡國家公園園長卡里· 拉赫蒂幾乎每周都要與帕納耶爾維的園長交談,他們在尋求一種方式,把兩座公園合而為一,起碼要從遊客的角度看來是一體的。也許有那么一天,人們可以踏上獨木舟,由奧蘭卡河的沙岸入水,一路漂流直入俄羅斯國境,除了振翅起飛的秋沙
鴨,再不受其他事物打擾。
但是你未必願意離開這裡。樹蟻的巢穴、秋天裡茁壯生長的蘑菇,還有石蕊覆蓋的白色大地,這些景物一旦進入過你的視野,你就會在腦海中把它們不斷回放,並幻想自己變作三尺高的小矮人漫步其間。在這個奇異王國里,野鼠變得碩大如羊,奧蘭卡的一畝土地,就是整個世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