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氏高頂龍(Acrotholus audeti),是2013年5月,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和多倫多大學D.C. Evans等人宣布在加拿大發現了腫頭龍科(Pachycephalosauridae)恐龍一個新屬新種, D.C. Evans等人將這種新恐龍命名為奧氏高頂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奧氏高頂龍
- 界:動物界
- 科:腫頭龍科
- 英文名:Acrotholus audeti
基本介紹,名字來由,化石發現,外形特徵,
基本介紹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和多倫多大學D.C. Evans等人宣布在加拿大發現了腫頭龍科(Pachycephalosauridae)恐龍一個新屬新種,古生物學家認為這種新恐龍不僅是北美洲已知的已知最古老的腫頭龍科恐龍,而且可能也是全世界範圍內已知最古老的腫頭龍科恐龍之一,相關研究報告已經發表在2013年5月7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D.C. Evans等人認為奧氏高頂龍生活在大約8500萬年前。
名字來由
D.C. Evans等人將這種新恐龍命名為奧氏高頂龍(Acrotholus audeti),屬名來自希臘文,意思是“高高的圓頂”,因為奧氏高頂龍的頭骨堅硬,厚度超過十厘米。奧氏高頂龍的種名獻給農場主Roy Audet,因為古生物學家在他的土地里發現了保存完好的標本。
化石發現
奧氏高頂龍化石發現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南部上白堊統桑托階(Santonian Stage)的牛奶河組(Milk River Formation)地層。雖然奧氏高頂龍最早的標本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就被發現,但是古生物學家直到2008年在農場主Roy Audet的土地里才發現新的保存完好的標本。
外形特徵
古生物學家認為腫頭龍科恐龍的頭骨耐破壞,遠比相對脆弱的頭後骨骼更常見,因為腫頭龍科恐龍這樣的小型動物的骨骼容易受到肉食性動物和風化過程的破壞,往往在進入石化過程之前被摧毀。
D.C. Evans等人認為奧氏高頂龍的發現還表明小型植食性鳥臀目恐龍更加多樣化和複雜化,可能還有很多類似的恐龍等待古生物學家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