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B.G.

奧林,B.G.,瑞典經濟學家政治家,當代瑞典學派的奠基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林,B.G.
  • 國籍瑞典
  • 職業:經濟學家、政治家
  • 主要成就:當代瑞典學派的奠基人
人物經歷,主要作品,人物貢獻,

人物經歷

又譯B.G.俄林。生於克利潘,卒於斯德哥爾摩。1917年獲文學學士學位。1919、1922和1924年先後獲斯德哥爾摩大學經濟與商業管理學院文學學士、經濟學碩士和經濟學博士學位。1925~1930年,任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經濟學教授。1930~1965年,作為E.F.赫克歇爾的繼承人,回到斯德哥爾摩大學經濟與商業管理學院。1965年退休後任學校榮譽教授。由於對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理論作出開創性貢獻,1977年與J.E.米德一起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奧林不僅是一位經濟學家,而且是一名活躍的政治家。1934~1939年,任瑞典自由青年聯盟的主席;1938~1970年一直是瑞典國會議員;1944~1945年為內閣成員;1944~1967年,任瑞典自由黨(主要反對黨)領袖;1944~1945年任貿易大臣。在23年的政黨領袖生涯中,他一直為瑞典的主要報紙寫時事評論文章,1919~1977年共發表文章約1 200篇,其中約700篇發表於1931~1943年。

主要作品

他的主要經濟學著作有《貿易理論》(1924)、《對外貿易與貿易政策》(1925)、《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1933)、《貨幣政策與公共工程:解決失業的工具》(1934)、《國際經濟重建》(1936)、《資金市場與利率政策》(1941)、《經濟活動的國際布局(論文集)》(1977)等。

人物貢獻

奧林在經濟學上的主要貢獻是他繼承和發展了赫克歇爾的國際貿易思想,提出了生產要素稟賦學說,從而奠定了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他把一國經濟看作是由若干區域組成的。在區域內部,生產要素可以完全流動;而在區域之間,生產要素的流動則不完全,或是作為一級近似,區域之間的生產要素流動並不存在。在沒有商品貿易的情況下,各區域之間完全相互隔離。在兩個區域之間,因為其生產要素稟賦、技術或偏好不同,它們的相對價格也不同。他假定,區域間的不同僅在於它們生產要素稟賦的不同,而不是它們的技術或偏好。他取消了瑞典經濟學家K.G.卡塞爾投入–產出係數保持不變的假定,使生產要素的替代成為可能。在這些假定之下,奧林得到了後來稱為赫克歇爾–奧林定理的主要部分。此外,奧林把國際貿易視為區域間貿易的特例。一方面,國家間在生產要素稟賦、技術和偏好上的差異可能根植於他們的氣候、語言、文化和法律制度方面的差異;另一方面,各國的貨幣和貨幣當局是各不相同的。奧林的另一貢獻在經濟穩定政策方面。從20世紀20~30年代起,他長期致力於建立巨觀經濟理論,注重研究總需求水平同總供給水平的關係。在J.M.凱恩斯之前兩年,他使用了3個凱恩斯工具,即消費傾向、流動偏好和乘數,還用了一個非凱恩斯工具,即“加速器”。在奧林的反饋機制中,這4個工具以如下的方式相互作用:假定刺激的是消費需求,由於物質產出會有所增加,產生了新的收入。消費傾向把物質消費與物質產出的水平聯繫起來,從而建立了一個消費反饋。加速器把物質投入與物質產出的增長聯繫起來,從而建立了一個投資反饋。這兩種反饋在累積過程中沿著時間軸展現為一連串的不均衡:預期和計畫永遠按照新的經驗進行修正。相比之下,凱恩斯只使用了消費反饋,並沿著產出軸把它納入瞬時靜態均衡之中。奧林從瑞典這樣一個嚴重依賴國際市場的小國的實際出發,注重研究怎樣藉助於匯率的變化和進口管制來控制國際收支平衡。此外,他在區域經濟學和布局理論、在通貨膨脹和充分就業問題的研究中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推薦書目 羅志如,范家驤.當代西方經濟學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奧林BG.地區間貿易與國際貿易.王繼祖,譯.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