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普里希尼基”近衛軍成立於1565年2月4日,在幫助伊凡雷帝集中權力、挑戰舊貴族格局、建立地方新政府能力方面曾發揮過積極作用。於1572年解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普里希尼基
- 功能:沙皇近衛軍
宣誓只向沙皇效忠
“奧普里希尼基”近衛軍成立於1565年2月4日,由第一代沙皇伊凡雷帝為應對國內外安全環境創立。此前,伊凡雷帝治下的國家正由莫斯科公國向沙俄轉變,年輕的伊凡強力推行他的國家主義理想抱負,但遭到波雅爾人等貴族利益集團的抵制。同時,西部鄰國“波蘭-立陶宛”聯邦也對處於建國初期沙俄的領土覬覦許久,伊凡雷帝迫切需要一支聽命於皇室的軍隊來守土維權。
在第二任妻子捷茹科夫娜和德國顧問海因里希·施塔登的建議下,伊凡雷帝決定組建該近衛軍,以壓制反對沙皇的個人和組織。而首位近衛軍統領由捷茹科夫娜的哥哥出任。沙皇的近衛軍選拔門檻頗高,首先必須是波雅爾人或貴族血統,其次必須獲得伊凡本人的絕對信任,入選後要舉行儀式宣誓只向沙皇效忠。但伊凡對波雅爾人和當權貴族極不信任,他更願從社會和軍隊的底層階級中挑選沒落貴族成員。在沙皇實際控制的8個地區1.2萬名貴族中,僅有600人入選“奧普里希尼基”,其他人遭到驅逐。
在宣布自己是神授王權後,伊凡還從“奧普里希尼基”中挑選了300人作為他的貼身侍衛,並住在弗拉基米爾附近。每天早上4點鐘,伊凡向這些人傳教,他們就餐時,伊凡雷帝唱讚歌,待他們吃完後伊凡才開始就餐。在這些人中,伊凡雷帝培養出了自己的絕對親信。
服飾方面,“奧普里希尼基”著黑衣,騎黑馬或坐黑馬車。坐騎脖子上或馬鞍的一邊會用狗頭裝飾,馬鞭把上會紮上一束羊毛,通常是掃帚型。而“掃帚”和“狗頭”也成為其標配象徵,其中掃帚代表掃清叛徒,狗頭代表追蹤敵人的蹤跡。“奧普里希尼基”又被稱為沙俄時代的秘密警察,且設有抓捕、偵搜、審訊等機構。
“奧普里希尼基”還先後在立陶宛戰爭和抵禦韃靼人對莫斯科城的入侵中擔當過皇室正規軍參加作戰,但結果卻一敗塗地。而正是這兩場戰爭,暴露出“奧普里希尼基”對國家政權的損害:對內“政治高壓”導致人心不齊,對外無力維權致使國力不濟。最終,伊凡雷帝於1572年解散“奧普里希尼基”,並規定任何討論該機構的個人都將遭受鞭刑。
儘管如今西方媒體將“奧普里希尼基”視為沙皇殘酷統治的警察工具,但從特定歷史時空看,該近衛軍在幫助伊凡雷帝集中權力、挑戰舊貴族格局、建立地方新政府能力方面曾發揮過積極作用。傳統的崇武文化和頑強的民族性格,讓俄羅斯人更鐘情鐵腕治國和強人政治。史達林就曾讚揚“奧普里希尼基”在打擊波雅爾貴族的行動和強化中央集權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見,俄國人心中的“奧普里希尼基”歷史定位更趨理性。
多職能的皇權執行者
儘管僅存在了短暫的7年,但“奧普里希尼基”卻是伊凡雷帝成為集權沙皇的重要助手,特別是在鎮壓叛亂和清除“叛國者”等方面作用尤甚。因為職能的拓展,近衛軍的數量也急劇增長,一度發展到6000人,還包括一些外國人。
在鎮壓叛亂方面,1570年,伊凡雷帝獲悉諾夫哥羅德城意圖與立陶宛結盟後,派遣“奧普里希尼基”向該城發動攻擊,為了“坐實”反叛證據,“奧普里希尼基”下屬偵搜隊頭目斯古拉托夫偽造文書,對上千人實施絞刑、掩埋和驅逐,並將9至10人一組捆綁,由15名火槍手輪番射擊,據稱可能有6萬人遭殺害。此外,“奧普里希尼基”還以同樣方式“血洗”了普斯科夫。
在清除政治對手方面,“奧普里希尼基”成為沙皇的重要幫手。伊凡雷帝一直視自己表兄斯塔利茨基大公為執政威脅,在伊凡授意下,“奧普里希尼基”通過斯塔利茨基的廚師掌握到其企圖毒害沙皇的證據,並據此對斯塔利茨基處以極刑。
隨著反對派貴族力量的削弱,伊凡雷帝的執政基礎逐漸穩固,“奧普里希尼基”則成為其實施威權統治的武裝力量。如可在全國範圍內收繳稅貢,若民眾拒絕繳納,便會遭到無情鞭打或處死。
作為虔誠的天主教信徒,伊凡還認為每個人都應在承認自己罪行的前提下被處決,因此要求“奧普里希尼基”會採用各種刑訊逼供的方式,如將犯人的頭浸入滾燙的開水中,車裂等殘忍手段。沙皇顧問施塔登曾評價這種威權體制猶如“雙刃劍”,他認為,“奧普里希尼基”不僅是為了恐嚇反對派,還旨在“確保土地這一帝國行政和軍事資源可以被那些忠於帝國的人所掌握”。因為任何有通敵嫌疑的人,其封地都會被轉交給更為忠誠的“奧普里希尼基”。施塔登也承認,“奧普里希尼基”存在權力腐敗、欺壓百姓和徇私舞弊現象,據他披露,“一個奧普里希尼基可隨意指控來自澤姆施納的人欠他一筆錢,而且這個被指控的人也必須立即付錢,否則他每天都會在市集上被人用棍棒公開毆打,直到付錢。無論神職人員還是普通人,無人可以倖免”。
可以說,作為伊凡雷帝時期的國家機器,“奧普里希尼基”成了專制王權的執行者,其在營造高壓政治穩定態勢的同時,也因殘暴的執法手段飽受詬病,最終在結束時代使命後遭解散。
俄國文化的素材來源
作為沙皇時代獨裁的歷史產物,“奧普里希尼基”成為俄國文化的素材來源。如俄諺語中有“在有奧普里希尼基的街道上將毫無生機”,“如奧普里希尼基一樣令人厭惡”等形象說法。在文藝作品中,“奧普里希尼基”也成為那個特殊時代的標誌性機構,如在伊凡·拉熱奇尼科夫創作的悲劇《奧普里希尼基》(又名《秘密警察》)中,描述“奧普里希尼基”以謀反罪處決貴族弗沃多羅夫之前,先逼他坐在沙皇的王座上進行羞辱,然後再將其殺害。柴可夫斯基則根據上述悲劇創作了歌劇《奧普里希尼基》。畫家瓦斯涅佐夫創作出相關的畫作,刻畫了“奧普里希尼基”到來時民眾恐慌地四散奔逃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