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選制度
概括而言,參選的影片(包括紀錄片),除短片之外,片長必須超過40分鐘,必須以35毫米或者70毫米兩種規格的膠片拍攝,幀數必須是24幀/秒或48幀/秒。而數字格式的影片,則其解析度不得小於1280×720。影片的製作方必須在參選截止之日前,填寫好報名表,其中包括製作人員名單、在洛杉磯上映的院線名稱、以及上映和下映日期。
奧斯卡的評選第一步是提名。學院下屬的各個分會列出本專業有資格參與評選的影片片目表(也就是說演員分會選表演獎、導演分會選導演獎、攝影師分會選攝影獎),交由各製片廠核對,同時各分會制定本專業獎項的評選細則並上報學院理事會審批。然後,各分會名下的會員以記名投票的方式,評選出得票數最多的五部影片或者個人,該名單一般在頒獎禮的前一個月對外公布。最早的奧斯卡並未限定提名數量,致使有好幾屆提名最佳影片的影片總數超過了十部。從1944年開始,學院限定了各獎項最多只能有五個提名(2010年起,最佳影片提名又擴大到10部),而對於個人類獎項則根據參與拍攝的影片數量來定,不受限制。所以基於這種規則,對很多電影人來說,獲得奧斯卡提名就是獲得本專業同仁認可的至高榮譽。
在得出提名名單之後,就是最終的評獎投票。學院名下的會員每位只能投兩票,除了評選最佳影片的固定一票之外,另外一票則是與自己專業相關的獎項(比如導演委員會成員只能評選最佳導演獎,而四類表演獎則只能由演員評選產生)。整個投票過程類似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全程採用不公開投票的方式。開票和統計工作由學院指派的第三方會計師事務所來執行(70多年來一直由普華永道負責),最終的結果作為最扣心弦的懸念,在公證員的公證下封入一個個信封,留待頒獎典禮揭曉。
獲獎名單
2019年(第91屆)
《波西米亞狂想曲》
2018年(第90屆)
2017年(第89屆)
2016年(第88屆)
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
瑪格麗特·希科瑟爾
2015年(第87屆)
2014年(第86屆)
地心引力 Gravity
馬克·桑格爾 Mark Sanger,阿方索·卡隆 Alfonso Cuarón
2013年(第85屆)
逃離德黑蘭 Argo
2012年(第84屆)
龍紋身的女孩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柯克·巴克斯特 Kirk Baxter,安格斯·瓦爾 Angus Wall
2011年(第83屆)
社交網路 The Social Network
柯克·巴克斯特 Kirk Baxter,安格斯·瓦爾 Angus Wall
2010年(第82屆)
拆彈部隊 The Hurt Locker
Chris Innis,Bob Murawski
2009年(第81屆)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Slumdog Millionaire
克里斯·狄更斯 Chris Dickens
2008年(第80屆)
諜影重重3 The Bourne Ultimatum
克里斯托弗·勞瑟 Christopher Rouse
2007年(第79屆)
無間行者 The Departed
塞爾瑪·斯昆梅克 Thelma Schoonmaker
2006年第78屆
英文名:《Crash》
剪輯:Hughes Winborne
2005年第77屆
英文名:《Crash》
剪輯:Thelma Schoonmaker
2004年第76屆
英文名:《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剪輯:Jamie Selkirk
2003年第75屆
英文名:《Chicago》
剪輯:Martin Walsh
2002年第74屆
英文名:《Black Hawk Dow》
剪輯:Pietro Scalia
2001年第73屆
英文名:《Traffic》
剪輯:Stephen Mirrione
2000年第72屆
英文名:《The Matrix》
剪輯:Zach Staenberg
1999年第71屆
英文名:《Saving Private Ryan》
剪輯:Michael Kahn
1998年第70屆
英文名:《Titanic》
剪輯:Conrad Buff IV
1997年第69屆
英文名:《The English Patient》
剪輯:Walter Murch
1996年第68屆
英文名:《Apollo 13》
剪輯:Daniel P. Hanley
1994年第66屆
中文名:《辛德勒名單》
英文名:《Schindler's List》
1936年(第8屆)
仲夏夜之夢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Ralph Daw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