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領事館

奧匈帝國領事館是原奧匈帝國政府駐天津的領事館,也是天津奧租界內惟一一處由奧匈帝國政府出資建造的房屋。建於1908年,在當時的天津奧租界大馬路與沿河馬路轉角處(今河北區建國道153號和海河東路33號)。該建築目前為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津奧匈帝國領事館舊址
  • 票價:免費
  • 類別:旅遊景點
  • 建築面積:1200餘平方米
歷史,建築風格,

歷史

奧國領事館始設於同治八年七月(1869年8月),但至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奧匈帝國駐天津領事一直由英國駐天津領事兼任。
1900年起,奧匈帝國才開始派出首任駐天津領事。
1902年天津奧租界劃定後,租界政府於1908年修建該建築並作為領事館使用。
1917年8月,民國政府對奧匈帝國宣戰,中國軍警進駐天津奧租界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該建築被民國政府收回。在此期間,奧匈帝國共派駐天津領事4任。
1923年4月奧地利駐華領事代表奧地利政府將該建築房地產全部售予“天津縣紀錦齋名下管業”,賣價為白銀四萬三千零七十九兩。紀錦齋即在鄰建國道一側增建36間二層磚灰門面樓房,並在小馬路(今大昌興胡同)一側興建19間平房出租,另擴建兩座二層樓房為倉庫。
1945年初,紀錦齋後人以“錦潤堂”名義將全部房地產賣到永義公司名下並在院內兩座西式建築之間砌牆一道,又在海河邊辟門,從此形成兩個院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房產陸續歸公。該建築原為兩座西式洋樓,但在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中,其牆面、地面均受損嚴重,海河邊的院落震損,其中一座建築在地震後被拆除,目前保留下來的是其沿建國道一側的西式二層樓。此後,河北區房管局在此建起辦公樓。
2003年,在海河東路拆遷改造過程中,奧匈帝國在津領事館舊址被意外發現。
2004年天津市人民政府遵循整舊如舊的原則,對該建築進行了修復,修復工程內容包括,對建築物的磚木結構牆體進行加固,在牆內全部增設了內置圈樑,並採用了鋼絲網抹灰的修繕工藝。同時,對建築內部的龍骨進行加固,對樓梯及門窗外檐進行整修,並進行了上下水系統、供暖系統、電視、電話線路系統的修建。

建築風格

原奧匈帝國駐天津領事館建築面積為1200餘平方米,院落占地7.093畝,為奧地利民居風格帶花園式庭園的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局部為三層,建築主入口由方柱支撐形成門廊,門廊之上設有內嵌陽台。建築外檐為混水牆面,砂漿水泥罩面、斷塊牆身,房頂設計為坡狀魚鱗石片小萬瓦頂青石瓦屋面。建築內部樓梯為懸挑式樓梯,由石材砌築而成、每一凳為一塊整石料,樓梯在有外力時受力均勻,並通過每凳樓梯的聯接點逐級傳遞,最終傳至地面。建築主樓和側樓之間由走廊連線。一層設有兩個會議室,二樓為辦公用房。目前該建築已修復如故。該建築是較典型的歐式庭院花園建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