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鳳霖醫論醫案集》是2013年1月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奚鳳霖。
基本介紹
- 書名:奚鳳霖醫論醫案集
- 又名:《名醫遺珍系列叢書·江蘇專輯:奚鳳霖醫論醫案集》
- 作者:奚鳳霖
- ISBN:9787513212236
- 頁數:308
- 定價:28.00元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1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副標題:丸散膏方驗案實錄
- 叢書名:奚鳳霖醫論醫案集
- 正文語種:中文
- 字數:231000
- 用紙:膠版紙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精彩書摘,
內容簡介
《奚鳳霖醫論醫案集》分上篇、下篇和附篇。上篇心病論治發揮,分十四節。全面、詳盡總結了奚老臨床診治心繫病證的心得體會和寶貴經驗;下篇疑難病症驗案則通過寰量的驗案實例,反映了奚老臨床診治疑難病症的經驗:附篇丸散膏方實錄,真賽記錄了奚老臨床恰當運用丸散膏方傳統製劑的典型病例。
圖書目錄
上篇 心病論治發揮
一、宗氣與心繫疾病的探討
(一)宗氣與心繫疾病的生理病理
(二)宗氣不足導致的心繫疾病證治
二、心繫疾病的心胃同治
(一)胸痹輕症:理氣化飲,可以並進
(二)寒飲犯胃:通陽逐飲,痹結乃消
(三)氣滯胸胃:順氣寬中,以開鬱結
(四)血瘀氣滯:祛瘀行氣,必須兼施
(五)沉寒痼冷:大辛大熱,非此不效
(六)心肝失調:實者疏肝,虛者甘緩
(七)膽結犯胸:利膽清熱,首在解痛
(八)陰虛津傷:柔肝益胃,生津潤燥
(九)心痹突發:溫開固脫標本兼施
(十)中氣圃憊:和里緩急培建中州
(十一)太陰虛寒:溫陽祛寒,重在理中
(十二)脾胃氣虛: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三、仲景方治療心病的經驗
(一)溫經通脈
(二)宣痹通陽
(三)宣通寬中
(四)溫陽化飲
(五)溫腎化水
(六)溫通助陽
(七)益氣溫陽
(八)通陽平沖
(九)通陽潛鎮
(十)益氣復脈
(十一)助陽建中
(十二)通陽滋陰
(十三)溫經化瘀
四、心悸和心律失常的辨證和治則
(一)概論
(二)內因主以宗氣之虛
(三)病理產物為水、飲、痰、瘀
五、心動過緩的證治
(一)益氣升清法
(二)益氣溫中法
(三)溫陽化飲法
(四)溫經散寒法
(五)養血溫經法
(六)祛瘀寬胸法
(七)皺肺納腎法
(八)回陽救逆法
六、心動過速的證治
(一)益氣養陰法
(二)滋陰養心法
(三)益養心脾法
(四)滋陰降火法
(五)清心化痰法
(六)補腎瀉火法
(七)活血寧心法
七、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證治
(一)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狀和體徵
(二)病因病理的論述
(三)辨病辨證分型與治法方藥
八、心源性休克從厥脫證論治
(一)心源性休克的病機重點在於心腎衰竭
(二)心源性休克的臨床表現
(三)心源性休克的應急處理
九、冠心病從心本於腎論治
(一)心本於腎的病理機制
(二)辨證分型
(三)治則和方藥
十、肺心病形成探討
(一)咳嗽、痰飲與慢性支氣管炎
(二)肺脹病與肺氣腫
(三)支飲、水氣病與肺心病
十一、慢性肺心病感染的認識
(一)感染邪毒,當拳拳以元氣為念
(二)清熱解毒,為宣肺清熱化瘀而設
(三)排痰通膈,是改善通氣功能的良策
(四)強心利尿,是抗心衰的唯一途徑
(五)肺性腦病,搶救要不失時機
(六)扶正固本,是預防感染的最佳措施
十二、慢性肺心病證治七法
(一)祛痰法
(二)解表法
(三)化瘀法
(四)攻下法
(五)強心利尿法
(六)開竅息風法
(七)扶正固本法
十三、病毒性心肌炎慢性遷延期和後遺症期證治
(一)主要症狀及其病因病理分析
(二)辨證施治
十四、腦血栓形成的病機和證治
(一)病機
(二)證治
下篇 疑難病症驗案
附篇 丸散膏方驗案實錄
精彩書摘
(三)病理產物為水、飲、痰、瘀
心悸之由,內因主以宗氣之虛,皆由心臟受累而悸作,已在上面敘述。更有外界誘因可尋,如精神因素,長期的高度的精神緊張,或反覆的精神刺激。《素問,舉痛論》中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然思本於心,脾必應之,所以思之不已,則勞傷於脾,心脾兩傷而所病。《四家醫要》也說:“曲運神機則勞心,居心謀慮則勞肝,意外過思則勞脾。”正是精神過用,使臟腑功能低下、失調乃致損傷上焦陽氣,故“思則心繫急,心繫急則氣道約,氣道約則不利。”而神氣因以憚散,表現為胸悶,心悸不安。此時情況,主要以積精養神,消除勞思。更有遭到突然的、劇烈的精神創傷,《素問·舉痛論》里說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所以凡驚恐、恚怒、憂慮均能使氣血逆亂,影響心神的改變而出現心悸,當病因消除之後,可以自愈。如果仍然“心有餘悸”,為余火未熄,故常伴口乾,寐則驚惕,舌紅,苔黃,脈數等,當以定驚寧心,清火安神。
病邪入侵,如痰飲、瘀血諸邪之內捨入於心者,也有心體不足之潛在內因,此時治療就應正確處理邪正關係。病邪入侵引起之心悸,臨床多見,常由傷寒、溫病、風溫、病毒等,《傷寒論》中有:“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在外感熱病過程中,心之陰陽俱虛,出現動悸結代之證。《濟生方》中云:“風寒暑濕,閉塞諸經,令人怔忡。”乃由痹痛日久,則內舍於心,為風溫化熱,逐漸深入,浸淫心體,心動悸而見發熱、汗出,骨節酸楚,悸常陣作,動則尤甚,伴有胸悶,氣喘,脈數疾等。前證以益氣、養陰、復脈:後證則祛風除濕、蠲痹寧心。至於溫病、病毒之後,常有空虛而悸,心神不安,有時心跳劇烈,脈細數疾、或伴促脈,乃阻遏心陽、消耗心陰所致,應予通陽復陰、清營寧心。
心悸之由,內因主以宗氣之虛,皆由心臟受累而悸作,已在上面敘述。更有外界誘因可尋,如精神因素,長期的高度的精神緊張,或反覆的精神刺激。《素問,舉痛論》中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然思本於心,脾必應之,所以思之不已,則勞傷於脾,心脾兩傷而所病。《四家醫要》也說:“曲運神機則勞心,居心謀慮則勞肝,意外過思則勞脾。”正是精神過用,使臟腑功能低下、失調乃致損傷上焦陽氣,故“思則心繫急,心繫急則氣道約,氣道約則不利。”而神氣因以憚散,表現為胸悶,心悸不安。此時情況,主要以積精養神,消除勞思。更有遭到突然的、劇烈的精神創傷,《素問·舉痛論》里說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所以凡驚恐、恚怒、憂慮均能使氣血逆亂,影響心神的改變而出現心悸,當病因消除之後,可以自愈。如果仍然“心有餘悸”,為余火未熄,故常伴口乾,寐則驚惕,舌紅,苔黃,脈數等,當以定驚寧心,清火安神。
病邪入侵,如痰飲、瘀血諸邪之內捨入於心者,也有心體不足之潛在內因,此時治療就應正確處理邪正關係。病邪入侵引起之心悸,臨床多見,常由傷寒、溫病、風溫、病毒等,《傷寒論》中有:“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在外感熱病過程中,心之陰陽俱虛,出現動悸結代之證。《濟生方》中云:“風寒暑濕,閉塞諸經,令人怔忡。”乃由痹痛日久,則內舍於心,為風溫化熱,逐漸深入,浸淫心體,心動悸而見發熱、汗出,骨節酸楚,悸常陣作,動則尤甚,伴有胸悶,氣喘,脈數疾等。前證以益氣、養陰、復脈:後證則祛風除濕、蠲痹寧心。至於溫病、病毒之後,常有空虛而悸,心神不安,有時心跳劇烈,脈細數疾、或伴促脈,乃阻遏心陽、消耗心陰所致,應予通陽復陰、清營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