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管針灸,簡稱套管針,是把傳統的針灸針放入活塞型套管里套用的一種新型治療工具。
一、套管針灸簡介
套管針灸,簡稱套管針,是把傳統的針灸針放入活塞型套管里套用的一種新型治療工具;套管是專用的持針器,配上特製的針灸針,對局部肌肉的刺激和松解,通過神經的傳導,調節內臟或病變區域的機體功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加拿大顏質燦教授最早將管針套用於慢性疼痛症的治療,屬於肌肉刺激療法,具有操作簡單、效捷持久、安全可靠、不受場地制約等優勢。中華中醫疼痛學會委員金弦浩教授首先將套管針技術引入中國,並在臨床中套用了近十年,治療了大量的疑難病患者。
二、套管針的理論基礎
套管針的治療理論主要根據坎農---羅森布呂思關於神經失調的定律:“在一連串輸出神經元內,當其中一個神經元被破壞,在孤立的結構或一些結構中會出現對化學試劑的超敏反應,而這種過敏又以直接失去神經支配的部位為最大。”換句話說,當一條神經的功能受阻(神經疾病),他會變得過敏,並有反常行為。這條定律是基本的和普遍的,可是這條定律還不為人們所熟知和相信。
坎農與羅森布呂思確認過四類過敏:
1、反應程度不變,但時間拖長了(反應過長);
2、刺激作用力比正常時候降低了(敏感過度);
3、減少刺激亦可以產生正常程度的反應(過敏增加);
4、組織的反應能力增大(反應過度)。
三、套管針的治療機理
套管針治療的原理是通過肌肉刺激療法消除機體局部的神經過敏反應現象,達到治療的目的。實現肌肉刺激的針刺術是以現代醫學理論為基礎的治療慢性疼痛症的一門新技術,儘管它傳承了中醫的針刺術,但其理論並不是經絡學說,而是建立在現代生物學,尤其是人體解剖學、神經生理學和生理學。可以說,它給已有數千年歷史的針刺醫療技術,帶來了嶄新的理論基礎。這一重大突破不僅揭去了傳統針刺術的神秘面紗,使人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針刺這一門醫術。而且給針刺術帶來了新的活力,他給今後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該理論認為,在沒有明顯的持續性傷害或炎症的情況下,絕大部分的持續性疼痛,是神經系統有了疾病所致。而整個神經系統又以神經根部最容易出問題,患者除了一個部位疼痛外,還有屬於同一分節水平感覺性、運動性和自主神經性疾病。
我們發現,用針刺因疾病而使脊椎分節水平縮短了的肌肉,可令這些疾病的疼痛等症狀消除。針刺不單能消除疼痛,更重要的是他有康復功能。很多西方治療方法,都不易根除患部的疼痛,它們大都只能暫時地控制症狀,因而不起康復作用。
四、套管針治套管針治療範圍
套管針治療的主要疾病是針對神經性疾病所引起的(長期)疼痛。在神經性疾病中,主要是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功能性及結構的變化,尤其是神經根病。因為神經根在離開脊髓顯露後在椎間孔處最容易受到傷害。也就是說,神經根在椎間孔處受到壓力、摩擦、牽拉和扭曲會引起神經機能失調。
套管針對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骨性關節炎,股骨頭無菌性(缺血性)壞死,強直性脊椎炎,肩周炎,膝關節痛,肱骨外上髁炎,腱鞘炎,足跟痛,手腳麻木,肢體涼;由神經性疾病引起的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呼吸不暢、視物不清、耳鳴、流鼻涕、咽痛以及三叉神經痛,面癱,顳頜關節紊亂綜合徵,面肌痙攣等;對頸椎、胸椎、腰骶椎等脊椎相關疾病如胸前區疼痛,後背痛,胃痙攣,腹痛,心動過速,高血壓征,痛經等內科及婦科功能性病變有很好的療效。
五、套管針技術在中國的發展現狀
中華中醫疼痛學會委員金弦浩主任自2000年開始,在臨床上套用套管針治療技術,通過十多年的臨床探索、研究,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病例,總結了套管針治療慢性疼痛及其他疑難病的規範套路。目前套管針技術已上報黑龍江省有關主管部門,申請專項的收費標準;2011年11月,中華中醫藥學會疼痛學分會也提交了套管針技術的國家繼續教育推廣項目申請。為使大家能充分了解套管針治痛技術,中華中醫疼痛學會也將邀請金弦浩主任做網上免費專題講座,有興趣的從業者可以登入“中華中醫疼痛學會官方網站”了解進一步的信息。
六、套管針與傳統針灸有何差異
中醫的針對中醫的針灸師來說,對其操作了如指掌;而加上了活塞型套管又有什麼不同呢?
1、針刺的理念及治病理論基礎不同;
2、在針刺的操作上有所不同,帶活塞型套管的針更便於操作,它能使操作者靈巧地運用。其特點是:易於操作,針刺部位準確、靈活且刺激量大,靈活把握針的方向及深淺度。就中醫針而言,其刺激以點為主,表現在針刺後留針。而帶有活塞型套管的針既有點又有線和面的刺激作用,表現在可以從不同角度大面積反覆刺激機體組織群(主要是肌肉)。
七、如何掌握套管針技術
套管針技術是根據現在醫學理論指導進行診斷和治療的。套管針技術雖然源於“純西醫”,但有很多地方同中醫暗合。雖然都是用刺入體內的方法,但在操作上有很多不同。套管針的針與中醫針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只是中醫的針到了“洋人”的手裡又加上了使用針的工具---即活塞型套管。
要想掌握這門技術,首先要有醫學基礎,起碼要有人體解剖學和神經生理學的基礎。當然,在診斷方面還要相應掌握影像學及生物化學方面的知識。有了醫學基礎,對疾病的認識會比較深刻,利用臨床醫學理論的指導做相應的臨床檢查來確定診斷。診斷一旦清楚了,治療起來就會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