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極地:南北極考察的故事

奔向極地:南北極考察的故事

《奔向極地:南北極考察的故事》為“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叢書”中一冊,由張祥君、王興波編著。 《奔向極地:南北極考察的故事》介紹了關於南北極考察的故事,使青少年讀者從故事中感受科學大師們的智慧、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實驗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啟迪。從有關人類重大科技活動的故事中,引起對人類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密切關注,全面地理解科學,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在知識經濟時代理智地對待科學、對待社會、對待人生。

基本介紹

  • 書名:奔向極地:南北極考察的故事
  • 出版社: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 頁數:118頁
  • 開本:16
  • 品牌: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 作者:管成學 趙驥民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846127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叢書》以世界五千年科學技術史為經,以各時代傑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創新活動作緯,勾畫了世界科技發展的生動圖景。作者著力於科學性與可讀性相結合,思想性與趣味性相結合,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結合,通過故事來講述科學發現的真實歷史條件和科學工作的艱苦性。
《奔向極地:南北極考察的故事》為其中一冊,由張祥君、王興波編著,講述了南北極考察的故事。

圖書目錄

引言
北極熊睜開了蒙隴睡眼
尋辟東北航線
尋辟西北航線
向北延伸
星條旗飄揚在北極點上
冰下航行
空中使者
北極村童話
撩開南極神秘的面紗
庫克的一盆冷水
誰最先發現南極大陸
競相登越
斯科特——失敗中的英雄
阿蒙森首登南極點
飛越南極
南極召喚著神州巨龍
南極熱起來了

文摘

尋辟東北航線
經過眾多歐洲航海家、探險家的艱辛跋涉探索。到了16世紀中期,從歐洲通往美洲的海上“新航路”有了兩條:一條是沿著非洲西海岸向南,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再折向東北航行:另一條是自歐洲西海岸駛入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繞過南美洲南端的麥哲倫海峽。再向西穿過浩渺的太平洋。
“新航路”的開闢確實給唯利是圖的歐洲殖民者帶來巨大的利益,也為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但是,海上變幻莫測,有時風平浪靜,溫順恬靜。霎時間又烏雲滿天,波濤滾滾。船隻隨時都有傾覆和觸礁沉沒的危險。同時,兇猛的海盜出沒無常,給航海事業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新辟的兩條航路又都要遠涉重洋。當時的船隻和航海設備都很落後,進行這種遠洋航行可真是極其艱難和危險。而擁有強大海上勢力的西班牙與葡萄牙兩國達成的海上默契又迫使其他國家不得不尋找另外的通往遠東地區的航線。因此,人們很自然地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能不能找到一條通往東方的海上捷徑呢?英國與丹麥的航海家把敏銳的目光落在了北冰洋上,他們想要穿過北冰洋到達亞洲北部和美洲。於是,尋辟東北航線的戰幕拉開了。
休·威洛比爵士和理察·錢塞勒首當探險者,他倆攜帶著英國國王愛德華六世致東部各國君主的信函,率領一支探險隊,於1553年的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裡揚帆出征。航途中,他們遭遇了一場大風暴,海上雨霧蒙蒙,對面難見人影,兩艘航船迷失了方向。錢塞勒所率領的帆船隨風漂泊,後來到達了一個大海灣,當地居民告訴他們這個國家是俄羅斯。由於所帶物質糧食的匱乏,錢塞勒被迫放棄帆船,改走陸路,穿過俄羅斯中部疆土到達莫斯科。隨後,他返回英國。雖然,錢塞勒的這次首航對於開闢東北航線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他帶回來的大量關於俄國各方面的資料卻有很大的歷史價值。
休·威洛比爵士和理察·錢塞勒打響了開闢東北航線的第一炮。儘管這一炮並未如願以償地擊中目標,但是卻引起了熱衷於探險事業的勇士的注意。1584年,一位在俄國公司供職的英國雇員發現了鄂畢河的人海口,他的發現又給開闢東北航線帶來了一線希望。
荷蘭人對開闢東北航線比英國人更有信心。威廉·巴倫支雄心勃勃地想沿著這條尚未發現的航線航行到美麗富饒的中國。他於1596年。親自率領一支探險船向北極進發了。
巴倫支是一個智勇兼備的人,他注意吸取過去的探險家因浮冰阻隔航船而導致失敗的教訓,並總結自己過去兩次北航的經驗。決定避開茫茫冰海和層層冰山的阻隔,繞道從格陵蘭東部海域北上,去探求新的航路。
船隊順利地駛入了北極海域。
航途中,巴倫支一行人發現了一個層巒疊嶂、荒涼蕭瑟的群島。巴倫支當時就把這群島命名為“斯匹次卑爾根”意思是“尖削的山地”。這個群島也就是現在北冰洋地圖上所標註的斯瓦巴德群島。
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周圍寬闊的海域,由於受北上的大西洋暖流影響,形成北極地區少有的不凍海。在這片海區里,生物世界顯得異常熱鬧。龐大的海鯨怡然暢遊,海象成群結隊地棲息在寒冷的海灘或浮冰上,小海豹圍繞著母豹追逐嬉戲。探險隊在冰天雪地的北極地區,見到這充滿生機的地方,人人精神振奮,忘卻了旅途的疲憊,繼續北上。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船隊內部發生了爭執,一艘船脫離隊伍駛回了荷蘭。當主體船隊在1597年到達新地島北部的海域時,航船被無情的海水圍困了。就在這一帶,巴倫支和船員們挨過了兩個嚴冬,他們千方百計地想使航船擺脫海水的禁錮,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在無可奈何時,他們放棄了繼續北上的念頭,登上浮冰,踏上了歸途。
歸途中,寒冷、飢餓、疲倦甚至死亡嚴重地威脅著這群落魄者,人員相繼失散。最後,巴倫支也不幸長眠於冰雪之中。 300年以後,人們在北極探險中,無意間發現了巴倫支探險隊的部分遺物和日記。上面記載著他們這次探險的悲慘經過。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探險家。人們把他生前考察過的那個群島,按照他的意思,命名為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把群島周圍的海域稱作“巴倫支海”。
1607—1608年,英國人亨利·哈得遜兩次從倫敦起航,去尋找北方航線,均以失敗而告終。
哈得遜先後到達格陵蘭島東岸斯匹次卑爾根群島,他的航船到達北緯80°23’時就成了強弩之末而再不能越雷池半步了。儘管如此,他創下的向北航行的紀錄卻保持了一個多世紀,直到1773年J.C.菲普斯船長才比他向北多航行了40千米。
巴倫支和哈得遜對於巴倫支海域豐富的水產資源的發現和描述,使歐洲各國的捕鯨船蜂擁而至。丹麥人在斯匹次卑爾根建立了一座捕鯨城。在捕鯨季節,各種與捕鯨有關的商業便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
早期尋辟東北航線的探險均以失敗告終,“人為未來生存,並為未來堅持不懈”。人們開始思索這樣一個問題:亞歐大陸與北美大陸是否相連?若彼此相連,合為一整塊大陸。那么,北冰洋和太平洋就被徹底分開,無法相通。相反,如果亞歐大陸與北美大陸彼此分離,那么,北冰洋和太平洋之間就一定有水道相通,開闢北方航線就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的任務落在了丹麥探險家維圖斯·白令的肩上。
P24-28

序言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前院長、兩院院士
路甬祥
放眼21世紀,科學技術將以無法想像的速度迅猛發展,知識經濟將全面崛起,國際競爭與合作將出現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廣泛局面。在嚴峻的挑戰面前,中華民族靠什麼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體、能、美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學生屆時將要肩負起民族強盛的歷史使命。為此,我們的知識界、出版界都應責無旁貸地多為他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養料。現在,一套大型的向廣大青少年傳播世界科學技術史知識的科普讀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叢書》出版面世了。
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科技史暨古文獻研究所、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和溫州師範學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協會的同志們共同撰寫的這套叢書,以世界五千年科學技術史為經,以各時代傑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創新活動作緯,勾畫了世界科技發展的生動圖景。作者著力於科學性與可讀性相結合,思想性與趣味性相結合,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結合,通過故事來講述科學發現的真實歷史條件和科學工作的艱苦性。本書中介紹了科學家們獨立思考、敢於懷疑、勇於創新、百折不撓、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他們在工作生活中寶貴的協作、友愛、寬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讀者從科學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學大師們的智慧、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實驗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啟迪。從有關人類重大科技活動的故事中,引起對人類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密切關注,全面地理解科學,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在知識經濟時代理智地對待科學、對待社會、對待人生。閱讀這套叢書是對課本的很好補充,是進行素質教育的理想讀物。
讀史使人明智。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燦爛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國的科技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湧現出張衡、張仲景、祖沖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時珍、徐光啟、宋應星這樣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科學家,而在近現代,中國具有世界級影響的科學家並不多,與我們這個有著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並不相稱,與世界先進科技水平相比較,在總體上我國的科技水平還存在著較大差距。當今世界各國都把科學技術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把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當做提高創新能力的戰略方針。我國也不失時機地確立了科技興國戰略,確立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全民素質,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創新人才的戰略決策。黨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形成比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們需要一代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偉大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才。我真誠地希望這套叢書能激發青少年愛祖國、愛科學的熱情,樹立起獻身科技事業的信念,努力拚搏,勇攀高峰,爭當新世紀的優秀科技創新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