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文銅鏡

契丹文銅鏡

中國古代青銅器,鏡作八角形。鏡背鑄契丹小字五行,大意是:時不再來,命數由天;及時解脫,天相吉人。鏡邊刻漢文“濟州錄事完顏通”七字。直徑26.2厘米 1971年吉林省大安縣紅崗出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契丹文八角銅鏡
  • 出土地點:吉林省大安縣紅崗鄉永合村的金代遺址中
  • 館藏地點:吉林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金代使用遼代舊物
  • 出土時間:1971年
相關注音,基本信息,

相關注音

契丹文銅鏡 qì dān wén tóng jìng

基本信息


直徑26。2厘米
1971年吉林省大安縣紅崗出土
鏡作八角形。鏡背鑄契丹小字五行,陳述先生對鏡銘作過釋讀。大意是:時不再來,命數由天;及時解脫,天相吉人。鏡邊刻漢文“濟州錄事完顏通”七字。據《金史》記載,天眷三年(1140年)改遼黃龍府為濟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更為隆州,貞祜初升隆安府。此鏡稱“濟州錄事”,當為金初官職。完顏通不見史籍記載。此鏡為遼代舊物,後經完顏通簽刻發放使用。

契丹文銅鏡
照面容用的器物。古代的鏡子用青銅製作,一般作圓形,照臉的一面磨光發亮,背面大都鑄有鈕和紋飾。就考古發現看,出土銅鏡時代最早的為甘肅廣河齊家坪和青海貴南尕馬台齊家文化墓葬里的銅鏡。齊家文化距今約四千年左右,學者們認為它的下限應與夏王朝接近。殷墟五號墓中已出土四面鏡,鏡較小,背有直線紋。1957年在河南陝縣上村嶺發現三件銅鏡,時代屬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兩件背為素麵,一件背鑄動物紋。戰國時期銅鏡開始盛行。形制輕巧,背面有的無紋飾,有的飾單層或雙層花紋,鈕細小,無銘文。西漢至東漢前期的銅鏡逐漸厚重,紋飾有幾何圖案、神人和禽獸紋等,鈕多作半球形或柿蒂形;開始有銘文,內容多是通俗的“吉祥”語,王莽時的鏡有紀年銘文。西漢時還出現所謂“透光鏡”。東漢中期至魏晉,有的鏡背呈浮雕畫像或神獸的鏡,鈕座有的作蝙蝠形。到唐代,除圓鏡外,更出現菱花鏡、八稜鏡、帶柄手鏡等多種式樣,紋飾有花蝶、葡萄、鳥獸、人物故事等。還創造了金銀平脫螺鈿的裝飾。宋代多菱花鏡,紋飾以纏枝花草、牡丹等為主,常附有制鏡作坊的標記。清乾隆後,銅鏡漸被玻璃鏡所代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